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两种视角及局限

2013-04-11 09:27戚杰强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

戚杰强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0世纪初,列宁首次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开展研究,根据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宗教思想家,“把马克思当作一个哲学家、预言家或一个新现世宗教的创始人,或者甚至当作一个‘价值立法者’。”[1]96此后,“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宗教”的观点在西方学者中不断蔓延。胡克在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含糊的遗产》中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这种宗教宣称:历史就是上帝,马克思就是历史的主要先知”[2]2。塔克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业化世纪的宗教”,并且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个神话,代表了马克思对未来的梦想。[1]10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更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信仰而不是宗教信仰,也有少部分学者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相区别,主张马克思主义不应以“信仰”称呼,而应以“信念”称之。徐麟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信仰,而是科学。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特别是对作为人类历史一个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之上的,因而它不是教条,不是凝固不变的,不是像宗教教义那样不能够批评修正的。”“共产主义者根本不需要诉诸‘信仰’来维持对既定目标的遵循。”[3]进入21世纪后,国内兴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热。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题,共搜索到1484条文献,这些文献均分布在1980—2013年2月期间。其中,1980—1999年,研究文献为117条;2000—2013年2月,研究文献为1367条。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展研究主要基于两种视角: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特征、意义、现状、构建途径等问题;另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变量,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如社会转型因素、党员干部腐败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解读因素、功利主义因素、互联网因素等。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和特征。有学者指出,马克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相信和信奉,并作为行动的指南”[4]21。其基本内涵包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向往追求,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坚信不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著和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无比信任。[5]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行动指南;从人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们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人本性、实践性、批判性、社会性等特点。[6]

(二)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建设共产主义社会。[7]其次,在我国现代化变迁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了剧烈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整合多元社会文化。[8]再次,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对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9]最后,如果我们不讲信仰、不讲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用正确的信仰去占领人们的头脑,自然会有其他的诸如金钱、权势和宗教甚至邪教去占领人们的头脑;如果不谈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都会产生很多问题。[10]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一些学者认为,“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信仰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苏东剧变、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确立以后,在部分人思想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11]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有层次上的划分,不同的信仰层次上各有不同的情况,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马克思主义遇到信仰危机。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从来没有遇到过危机,彻底的人道主义信仰有极强的生命力,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面临着一定程度危机的考验”。[12]

(四)建构或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一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是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要从理论认识、信仰教育和行为追求等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13]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架构,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创新信仰方式,努力使信仰的主体意志自觉地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的内在要求”。[14]

二、作为研究变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为研究变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可以作为因变量或自变量,探讨与其他变量的因果或相关关系,而后者仅仅是探讨自身的特点、本质、现状、功能等问题,而较少涉及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前者,既有研究主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因变量,从而探讨其他自变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一是社会转型因素。有研究学者认为,当今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双重转型的交汇点上,这是社会上出现信仰迷失与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是党员干部腐败因素。目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使得部分大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如“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对老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形象,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严重危机”。[15]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解读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被宣传的过程中,较多是被当作意识形态、当作教条来宣传,这不仅没能使大众产生心理共鸣,还导致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厌烦、抵触和拒斥情绪,削弱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6]

四是功利主义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功利主义思想容易滋生,从而削弱大众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17]

五是互联网因素。互联网以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在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某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使西方国家占据“信息强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日益加剧。[18]

三、研究的局限及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一)既有研究的局限

在中国,人们信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个体信仰现象,还是一种集体层面的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它既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宣传、社会教育、社会倡导的结果。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角,缺乏对马克主义信仰形成规律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不仅仅依靠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情感和认同,而且依靠个体的实践行动。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信仰才是可靠的。“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9]192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还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包括理论宣传、理论教育、榜样引导,等等。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个体规律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社会规律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既有研究中都缺乏探讨。

其次,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变量的视角,缺乏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变量开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它不仅对我国社会的秩序、规范、结构、功能、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我国公民的思想、心理、观念、态度、行为均有重大影响。如一些研究者所说:“与‘中国经验’相比,‘中国体验’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中国社会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人的微观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同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他们的欲求、愿望和人格在改变中国的同时又发生了何种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遭遇过而现在又在面临何种困窘和茫然?”[20]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经验”还是“中国体验”,其根本上都是中国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心态、个人精神、个人心理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仅对创新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引导我国社会发展、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无论哪种研究视角,都表现出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角,在描述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时,缺乏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指标,在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通常只采用“你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抽象的问题进行测量;从而使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描述难以达成共识。如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已出现危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出现危机。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角,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时,大部分都是理论研究,而缺乏经验研究,使得影响因素难以得到证实或佐证,大大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因素探讨的效度和信度。正因为缺少经验研究,也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影响因素没能被发现。

(二)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研究。我们当前之所以缺乏对马克主义信仰形成规律的探讨,很大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学还没有真正构建起来。我们过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存在两种极端:一是仅将马克思主义当作“学术性”研究;二是仅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信奉。这样的结果就会使我们失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学就是要用科学和信仰相统一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既研究马克思主义,又信仰马克思主义,实现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特征、分布、态度、需求、行为等,将会得到充分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立场、方法、变化、功能等,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如教育、宣传、利益、讨论、交往等,“信仰主体、信仰客体、信仰需求、信仰属性、信仰关系、信仰效应以及由此演变的信仰与国家、信仰与社会、信仰与人生等的范畴、原理、规律,将构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主要内容”。[21]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经验描述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描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在经验层面作出更多的回应。具体来讲,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测量指标研究。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描述就可能不一样。我们需要探讨采用什么样的测量指标来描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是更有效的问题。二是抽样设计。抽样方法是否科学、抽样范围是否具有代表性、抽样对象是否符合要求等这些抽样设计的问题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描述结果。三是数据统计分析。对于相同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也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描述结果。尤其是定量数据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中,需要采用不同的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如果不熟练掌握高级统计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描述就难以得出科学结论,甚至描述出来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既有研究中探讨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但这些因素多数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有几个难点:一是如何测量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如何从态度上和行为上去测量人们“信或不信”马克思主义,这明显是个难点。二是被访者可能存在心理防备现象。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倡导信仰马克思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被访者的真实回答。如当被访者恰好是一个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时,他能否如实回答?因此,如何消除被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此实证研究的关键之一。三是如何区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通常难以区分哪种现象是因,哪种现象是果。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因素时同样遭遇此困境。有些因素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既不存在相关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关系;有些因素可能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相关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也有些因素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既存在相关关系,又存在因果关系。如何区分它们,明显是难点。

第四,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证明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存在密切关系,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当中,他实际上是强调了精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肯定也起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对中国经济、政治、价值观、社会心态、生活方式等方面。如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强势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又如何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依靠的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用叙事的、历史的方式来说明,还应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来验证。因为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结论才能更令人信服。

第五,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的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是否也对个体的精神、心理、生活、行为产生了影响?不可否认,“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也发生了剧烈的心理体验:开放、流动、竞争、进取、平和、包容;物欲、拜金、浮躁、冷漠、缺乏诚信、仇富、炫富”。[20]那么,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影响有多大?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与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精神、心理、生活、行为上是否有显著差异?马克思主义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机制是什么?是个体理性的结果还是社会力量强加的后果?抑或两者皆有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1]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胡克.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含糊的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3]徐麟.“无神论”与“信仰”[J].科学与无神论,2009,(4).

[4]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薄明华.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J].广西社会科学,2011,(9).

[6]张秀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7]胡河宁.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J].学术界,1999,(5).

[8]何隆德.现代化变迁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湖湘论坛,2000,(6).

[9]陈志尚.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党建研究,2010,(5).

[10]秦维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J].晋阳学刊,2007,(5).

[11]周文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重建之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2]张连.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辨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再思考[J].长白学刊,2010,(3).

[13]危琦,虞新胜.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J].求实,2006,(12).

[14]曹桂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J].湖湘论坛,2012,(5).

[15]王一木.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困境与时代坚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16]范迎春,李清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反思——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7]潘海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4).

[18]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长白学刊,2006,(5).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0]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J].学习与探索,2012,(3).

[21]荆学民,李红辉.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学科视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