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研究

2013-04-11 13:33王勃涛段军翠
关键词:闽南语语码人际

王勃涛,段军翠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28)

《海角七号》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研究

王勃涛,段军翠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石家庄050228)

本文从语域理论中的语旨出发,研究电影《海角七号》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旨在探讨人物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实现的人际功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语码转换在影片中对构建语境起到了很大作用,片中人物通过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调节角色关系、标识社会身份、表达内心情感。《海角七号》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而本文通过对片中语码转换的分析,展示出语言本身对刻画人物和彰显主题的作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赏析电影的新视角。

语码转换;语码选择;系统功能语言;人际功能;语旨

大多数语言使用者都掌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并在会话中时常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我们把语言称为“语码”(code),语码间的转换则称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Gal将语码转换视为一种会话策(conversationalstrategy),用于建立、跨越、打破群体界限,改变人际关系(Wardhaugh,2009)。

本文选取的语料是电影《海角七号》,影片中广泛涉及普通话、闽南语、日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人物在不同场景及针对不同的受话者常会选用不同的语言,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语料。本文援引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理论,统计并分析了电影《海角七号》中的语码转换情况,旨在探讨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在影片中传达的人际功能及其在刻画人物、彰显主题方面的作用,以此挖掘影片的深层涵义。

1 语码转换与人际功能

语码转换研究最初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系统功能语法同样认为语境与语言使用之间有互为预测的关系,一方面语境体现为语篇的语言选择,另一方面,语篇的语言选择构建了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境的分析主要利用语域三要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指在交际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语旨指交际参与者、参与者的性质、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这三要素分别对应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建立并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说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试图表达其态度和情感,并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人际功能的实现通过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

通过对《海角七号》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本文从人际功能理论的角度探讨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的各种功能,从而阐释了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如何构建语境、塑造人物及表现电影主题,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2 语码转换实例分析与讨论

本文的语料选自2008年台湾导演魏德圣的作品《海角七号》。整部影片广泛运用了普通话、闽南语、日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其中主体语言是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是因为多数角色拥有两种以上的言语能力,在不同场景或者针对不同的受话者常会选择不同的语码,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建立、维持、协商各种人际关系。

经过统计和归类分析,整部影片中语码转换共出现49例,句内转换出现29次,占50%;句间转换29次,占50%。其中,女主角日籍友子小姐通晓普通话、日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对闽南语也有一定了解,语码转换出现次数较多。剧中友子的台词共86句,普通话48次,日语41次,闽南语7次,英语7次。

通过对片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分析,笔者发现语码转换和语码选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人际关系,即角色关系的调节、社会身份的标识和情感表达。

2.1 角色关系调节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交谈双方经常使用语码转换来调节二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本影片中,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也常被用来建立、维持、协商各种角色关系。一方面,说话者在介入会话时,常常会强调其与受话者共同的群体身份,以拉近彼此的

距离。例如:

例[1]

阿嘉妈:【闽】喂!女孩子!你要找谁啊?

友子:【普】对不起!请问阿嘉住这边吗?

阿嘉妈:【普】他送信去了。你要找他做什么?他可能要下午才会回来哟!

在例1中,友子去找阿嘉,却意外遇到阿嘉妈妈。阿嘉妈妈对友子很有好感,为了让友子更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意思,拉近与友子的距离,阿嘉妈妈由平常使用的闽南语转变为普通话,以示友好和亲密。另外,说话者常常会顺应和使用当地人对受话者的称呼,如用闽南语说“茂伯”、用普通话说“大大”、用日语说“小岛友子”等。片中友子作为一个日本女孩,并不懂台湾的闽南话和客家话,但是在称呼他人时,几乎都是用闽南话。这体现了人物根据受话者的言语能力,顺应受话者的言语喜好从而取得受话者的好感和信任,主动转换到受话者喜欢和熟悉的语言,强调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建立与受话者之间较为密切稳定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说话者有时出于特定的会话目的,有意将受话者排除在谈话之外,疏远彼此的距离。例如,友子本来准备随模特摄影团离开恒春,上司却劝她留在恒春组织演唱会的暖场演出。上司在安抚友子过程中,说了“日本人做事情最龟毛了也最难搞的啦”,来解释此次不合情理的安排也是自己迫不得已接受的。但是,她忽略了友子也是日本人这一事实。此时,友子通过语码选择重新构建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熟练使用普通话的友子十分不满上司毫无顾忌地诋毁日本人,立即由普通话转换到日语,突出自己作为日本人的民族身份,疏远了与上司的关系。同时,此处的语码转换也表达了友子的愤怒情绪。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说话者有意识地运用不同语码拉近或疏离自己与对方的距离,调节角色之间的关系,实现说话者的意图。

2.2 社会身份标识功能

日常生活中,不同语码的使用以及不同语境下发生的各种语码转换现象常常有标识说话者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作用。Grosjean(1982)发现语码转换能够改变说话人的身份,提高说话人社会地位,从而增加权威性及说话的正式程度。

例[2]

(劳马父子在指挥交通时,阿嘉与劳马发生了冲突,劳马爸爸赶来制止。)

劳马爸爸:【闽】你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劳马!你给我住手!

劳马:【普】让我好好修理他。

劳马爸爸:【普】(对劳马说)你以为你还是霹雳小组啊!指挥交通去!

劳马爸爸:【普】(对阿嘉说)对不起!对不起!(对劳马说)你,你去指挥交通!

这一片段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凝聚了阿嘉、劳马和劳马爸爸三个人物的社会关系网,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劳马和劳马爸爸的双重身份和关系,既是同事,也是父子。作为父亲,看到儿子与路人大打出手,劳马爸爸情急之下用闽南语表达了对儿子的责备;作为同事,他转用普通话命令劳马专心工作;身为交警,他使用默认的工作语言——普通话,向路人阿嘉解释和道歉。因此,在这一片段中,劳马爸采取的语码转换有效地标识了其父亲、同事和交警的三重身份。

由此可见,在工作或比较正式的场合,说话者的语码转换可以达到标识说话者身份的作用。下面这个例子中,说话者有意识地运用语码转换标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同时也达到了调节角色关系的效果。

另外,人物的社会身份还反映在说话人的语码选择(尤其是偏好语码的选择)上。最典型的是茂伯。茂伯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辈子生活在小镇恒春。因为年事已高,加上会弹月琴,被乡民称为“国宝”,他也认为自己代表了当地传统文化。这一心态直接反映在他的语码选择中。在影片多处地方,当他人与茂伯说普通话时,茂伯仍坚持用闽南语。这是因为茂伯知道对方听得懂闽南语,并且闽南语是茂伯的偏好语。即使用闽南语,也丝毫不会妨碍交流,反而更能体现出他“国宝”的特色和地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说话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码选择构建起丰富而饱满的社会形象,并通过语码转换,标识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2.3 情感表达功能

语码转换常被用来表达说话者的强烈情感,如愤怒、烦恼、感叹等(Grosjean,1982)。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影片中人物常常通过语码选择强调其观念和主张,或表达强烈情感。有时,说话者在情感表达时,会有意运用语码转换尽量减少可能对他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

例[3]

陈光辉:【闽】(喝醉酒摇摇晃晃)不用扶啦!

友子:【日】(鄙夷地撇了陈光辉一眼)ばかじやない。(白痴!)

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发现人物在发泄自己的感情时,往往会选用自己最为熟悉的母语。因此,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往往就成了情感表达的工具。例3中友子对陈光辉的举动极为鄙夷,也用日语将这一态度表达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友子当时正与恒春当地人坐在一张餐桌上吃饭,她用日语发泄也可以避免他人听到,从而减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下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说话者在进行情感宣泄时会出于两种意图:一是希望自己的情感能让对方感受到,这时往往会顺应对方的语码;一是只管自己发泄痛快,不在乎对方是否听懂,这时说话者往往会选择自己偏好的语码。

例[4]

友子:【日】あんたたち、いい加減にしなさいよね。(你们不要太过分了!)【普】我不干了!【日】どけなさい!(走开!)

在例4中,演唱会临近,但各位乐手组织涣散,思想懈怠,不听友子的计划和安排。正在气头上的友子碰巧遇到刚从海边回来的阿嘉,阿嘉散漫的行为触怒了友子,后者便用母语将自己的满腔怒火宣泄了出来。说完第一句后,友子觉得有必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态度,便转向普通话,告诉对方自己的决定。此时,友子的怒气还没有平息,便又转回日语,继续发泄内心的愤懑。

3 结论

本文从语域理论中的语旨出发,研究电影《海角七号》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旨在探讨人物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实现的人际功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语码转换在影片中对构建语境起到了很大作用。首先,说话者会通过语码转换调节角色关系,有意地拉近或疏离自己与对方的距离,实现说话人的意图。其次,语码转换经常被用来标识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再次,说话者会利用特定语码表达内心情感。《海角七号》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而本文通过对片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分析,展示出语言本身对刻画人物和彰显主题的作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赏析电影的新视角。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瑾,黄国文.语码转换之结构研究评述[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4(02)

[3]Grosjean,F.Lifewith Two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Second Ed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5]Wardhao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 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HO

A

JL01-0229(2013)04-0024-03

2013-10-24

责任编辑:潘文礼

校对:刘倩

王勃涛(198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西校区基础部教师,硕士,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专攻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闽南语语码人际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闽南话
闽南话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