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居仁对朱熹读书方法的传衍

2013-04-11 22:38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精思白鹿洞力行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敬斋先生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江西余干梅港人。他“奋志圣贤之学”[1](卷2),以传承朱子理学为己任,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家。在学术上恪守程朱道统,以朱子学说为依归,并且躬行践履,把程朱成圣成贤的人格修养理论变成个人的道德实践,成为“道学”学者的典范,被誉为明初儒家学者中恪守程朱理学最醇者,也因为他正直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明代后期受到学者的普遍尊敬与推崇,最终得以从祀孔庙。

胡居仁重视为己之学,追求个人道德的完美,心灵的富足。他一生自甘寂寞,淡泊自处,远离官场,终身以讲学为业,从教二十余年,先后创办了南谷、礼吾、碧峰书院,并曾两次担任庐山白鹿洞书院院长,重建了书院的各种规章,特别是制定了《续白鹿洞学规》。这是继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以后,白鹿洞书院众多学规教条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朱熹不仅是“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理学集大成者,更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对于如何读书,朱熹也有很多独到的看法,提出了读书“三到六要”的理论。“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2](P373)“后来其门人辅广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取名叫《读书之要》,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六种大法。”[3](P491)

胡居仁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继承和创新了朱熹的教育理论与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首先要有正确的目标和志向;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读书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与恒心;读书更要躬行实践,笃志力行。总结出读书要掌握“立志”、“渐进”、“恒心”、“践行”八字要诀。他的这一套理论,对当今的读书学习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读书先立志:凡学之道,立志为先

朱熹强调“学者大要立志。”[4](P133)认为“为学以立志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为学的目的。”[3](P492)如果读书不立志,那就不会有长进。“今日学者不长进,只是心不在焉。”[4](P2618)朱熹所谓的立志,就是要求学生确立成圣成贤的远大理想。他说“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自视为卑,故不肯进。抑不知,使圣贤本自高,而己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4](P133)

胡居仁也认为做人要有理想,读书也要有目标。读书人首先要立志,立志是读书人的第一要务。他反复强调“学莫先于立志”。他所作《进学铭》首句便是:“凡学之道,立志为先。其志伊何?曰圣曰贤。”[5](卷2)他在任白鹿洞书院洞主时所制定的六条《续白鹿洞学规》,其中第一条就是“正趋向以立其志。”把立志作为读书、为学的前提。

胡居仁所强调的立志,就是要求读书人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要致力于圣贤之学,立志成圣成贤,要以圣贤之道为为学之宗旨,“因圣贤之书以修身,修身则圣贤之言愈有着落。”[6](卷2)读书人要以圣贤为榜样,把成为圣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人须要志气刚大,不甘作下等人,方能奋发有为。”[6](卷2)只有“学至圣人地位,方了一生事”[6](卷3)。因为圣贤之学,可以兴教化,正风气、挽救人心,淳厚社会风俗,恢复三代时的王道德治。要不然,读书也只会陷于谋取功名利禄之中,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他告诫学生:“不学圣贤,则学无归宿。功名利禄,既非立身置足之地。”[5](卷1)因此要读圣贤之书,且立志成圣成贤。

同时,针对部分读书人有圣人之道高远难至的畏难情绪,认为圣贤之道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就在平常日用之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殊不知有生之类,其性本同,但圣人不为物欲所昏耳。”[5](卷1)而且“圣人教人,无非讲明义理以修身,然后推以及人。”[7](卷4)如果学者真的能做到存养省察,使心不被物欲所蔽,也可保全自己的天性,则“圣人可学而至矣”,成为圣人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

其次,胡居仁强调“学以为己,勿求人知”[8](卷282)。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品德,养成高尚的人格,而不是为博取功名获得高官厚禄。因此,“凡学以德行为先”,要把德育放在学习的首位。他在《丽泽堂学约》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凡学以德行为先,才能次之,诗文末焉”。把读书作为升华人格品德的保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养成自己高尚的品德。同时,还认为读书学习是自身的事,是“为己”之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通过学习,使德明身修,他反复告诫学者“古之学者,必以修身为本。”[5](卷2)

再次,读书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之心。他认为设立学校,读书学习不是为学到杂乱的知识,能写出华丽漂亮的时文,以沽名钓誉媚世阿俗,或是作为获取科举功名的手段,以谋取官位获得利禄。他批评“今人只将圣贤之书,资口语,作文章,与自己身心全无干涉。”[6](卷2)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读书人沉迷于功利,把读书学习看作是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而非修养之道。“天下古今,只着一个利字害了天理。秀才读着书,便要求中科。”“今之士子,汨于功利,悫然志于正学者甚少。”[5](卷1)结果是“费尽一生工夫,终不可得道。”[6](卷5)只有“学者去得一个谋利计功之心,则心下自然坦夷安泰。”[6](卷2)为此,他在《丽泽堂学约》中就要求“凡入丽泽堂者,一以圣贤之学为宗,削去世俗浮华之习,尚节行,忄享信义,毋习虚诞之文以干利禄,毋作草率之诗以取时宠。”[6](卷2)要求读书人去除功利之心,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与人语,终日不及利禄”。

二、读书应渐进:学问之功,循序渐进

在立志以后,还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朱熹强调读书要循序渐进,不能够贪多求快。他说“读书贪多,最是大病,下梢都理会不得。”[4](P2614)认为“如今读书,多是不曾理会得一处通透了,少间却多牵引前面疑难来说,此最学者大病”。[4](P2614)

胡居仁也认为读书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不能好高骛远,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前后联系。他在《丽泽堂学约》中明确要求:“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6](卷2)否则,读书虽多无益。他作《进学铭》告诫弟子:“学问之功,循序渐进。”读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积累,他主张读书先要读《小学》,然后读《四书》。“善用聪明者,潜心积累,先从《小学》、《大学》、《近思录》、《论语》、《孟子》精思熟究,体验得圣贤心事,义理工夫,了然得之于心,然后循序渐进,博学群书。”[6](卷3)否则,就会有偏差。“入头处最怕差,将后无救处。入头处亦怕偏,将来偏到底。要从《小学》、《近思录》、《大学》、《论语》入,则路头正矣。”[6](卷2)

其次,读书要踏实稳健。认为读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抱着踏实、稳健的态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日积月累,不能好高骛远,幻想一步登天,要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读书。同时读书要量力而行,不要急于冒进,不能浮光掠影。仅仅浮在面上,泛观博览,是没有什么用的,起不到效果的。他说:“读书须着实理会,做入书内里去,皮肤上绰过不济事”。

第三,读书要熟读精思。胡居仁强调精思熟虑在读书求知中的重要作用,“当精思熟虑穷其理”。要求在读圣贤书中反复寻求事物之理,他在《书厨铭》就有“圣贤遗训,万世法程。读之贵熟,思之贵精。体之贵切,行之贵诚”的读书经验的总结。强调“读书贵精熟,不贵贪多。”“读书虽多,若不精熟,不若少而精熟。”[6](卷2)只有熟读精思,吃透一两处后,才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正如苏东坡在《送安忄享秀才失解西归》一诗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否则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就难以获得知识。他告诉学生“看书须沉潜反复,待其义理融液周匝,方可放下。”[6](卷2)在《白鹿洞书院讲义》中更明确要求对圣贤之书,要熟读精思且身体力行。“读书穿破一两处,逐旋透入去,做得五七处透彻后,处处透得去。”[6](卷2)要求“学者工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贵博而不贵杂,贵精而不贵玄。”“知贵精,行贵果,学贵博,不贵杂。守欲约,不欲陋。”[6](卷2)要做到熟读精思,才能触类旁通。

三、读书贵有恒:此志不懈、持之以恒

读书人要实现志向和理想,恒心与毅力是非常重要的。朱熹要求学生“且收敛此心专一,渐渐自会熟,熟了自有此意。看来百事只在熟。且如百工技艺,也只要熟,熟则精,精则巧。”[4](P2617)读书不能够半沉半浮,贵在坚持。他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4](P137)读书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否则一事难成。他说要“讲究实做工夫,自当有进。进而不已,不使间断,方能有成。”[6](卷2)只有不间断地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胡居仁也强调读书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与恒心。读书学习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然渐入佳境。因此他教育学生要做到“一思尚存,此志不容少懈。”[6](卷3)“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时放,立得志定,操得心定,不至移易,则学自进”。他说:“窃疑日用间工夫,最怕做得不真,第二则怕间断。”[5](卷1)如果读书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话,那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胡居仁读书自勉联,也可以说是他读书经验的总结。上联认为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能持之以恒,就用不着起早贪黑打疲劳战;下联则从反面说明“无恒”的危害。所强调的就是“有恒”二字。对联从一正一反的角度,强调读书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读书只要有恒心,就会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只靠一时心血来潮的“发愤努力”,而大部分时间都在懈怠中,是没有用处的。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也曾以“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来激励自己,做到持之以恒,因为读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工作,知识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得有恒心和毅力。

胡居仁认为要做到持之以恒并不容易,强调读书人要克服怠惰情绪,要以诚敬之心对待读书学习,“学者之所患,最是惰与轻。惰则自治废,轻则物欲恣。只一敬字可以治之。”

四、读书要践行:躬行践履,致知力行

在知、行关系方面,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4](P148)强调二者不可偏颇,“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4](P148)“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4](P148)甚至认为学问之功只有两件事“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4](P149)只有实践才能得到真知。

胡居仁也特别强调读书要躬行实践。认为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更要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致知之后更要“力行以践其实”。

他要求对圣贤之书,要“熟读精思明辨,反之于身而力行之。”[5](卷2)要用圣贤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自己身上体会力行,“学要来身上做。”[6](卷3)“读书须以身体,则书上道理方与自家凑泊。若默识而心通之,则书与我无间矣。”[6](卷2)要在读书的同时,反复体验,使书上的道理与自己融会贯通,达到那种书我无间的境界。“书虽精熟,又要实体于身,方能有得。”[6](卷3)否则,书自书,我自我,二者相隔而不相融,达不到读书的目的。他说:“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读书皆须体验,放自己身上来,不然,则书自书,我自我矣,济甚事!”[6](卷2)只有把熟读精思与体验实做结合起来,才能把主观之知和客观之行融为一体。

因此,胡居仁要求读书人在知晓了书中道理之后,更要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晓得了道理,就要实地去做。否则,“知识有余,而实行不足,无以有诸己。”[6](卷8)知而不行,知而不做,是自欺欺人,是读书之大害。主张学思并重,习行并举。要求学者:“要一边学,一边思,习而察,行而著也。”[6](卷2)。

胡居仁还强调真知、实行。只有践履力行,才能获得真知。正如陆游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否则只是知而已,不能转化为行动,那种“知”也只是空知、空言,是没有用处的。“为学不力行,则知徒为知,无以有诸己。”只有做到致知明理与躬行体验相结合,才能取得效果。“若不躬行,则无以有诸己,言为空言,知为空知,何学为哉?”[6](卷8)要精读书,明义理,着实做,将道理运用到日常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才有意义。

胡居仁作为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授徒讲学和读书著述,把朱熹的教育理论与读书方法进行传承与创新,并贯彻到他的教学实践中。“他对读书持肯定决然态度……以为‘读书’一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书中反省圣贤之理,并能将其很好地体践,经书的价值才能够体现。”[9](P29-32)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强调读书人要志存高远,要立志成为圣贤,而不仅仅把读书作为获取利禄、沽名钓誉的手段;读书要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胡居仁在朱熹“三到六要”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读书“立志”、“渐进”、“恒心”、“践行”八字要诀,确有值得称道之处,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精思白鹿洞力行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身体力行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白鹿洞书院记
古诗鉴赏“四步曲”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坚持实事求是 力行“三严三实”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Ethanol Spray-Air Combus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Advances in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Two-phase Combustion (I)LES of Spray Combustion*
白鹿洞书院藏书目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