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A,否则B”句式考察

2013-04-11 23:01王英泽
黑龙江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句式主观层面

王英泽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除非A,否则B”是一种条件式的转折类复句,表示条件和逆条件的结果。在认知层面上,它反映了大脑思维中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同认识:主观推测层面,说话人认为在前项A成立的前提下,后项B成立的可能性很小 ,而当前项A不成立的前提下,后项B成立的可能性很大;客观反映层面,当客观上(或说话人认为的客观上)A项成立的前提下,B项不可能成立,而当A项不成立的时候,即﹁A的前提下,B项必然成立。用信赖程度来描述,即可表示为:主观推测层面,0≤P{B/A}<0.5,0.5 < P{B/﹁A}≤1;客观反映层面,P{B/A}=0 ,P{B/﹁A}=1。

为了便于表述,先简单介绍一下信赖程度。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1985)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X}刻画(X表示任一命题),其值取区间[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们认为X真;0<P{X}<0.5,表示人们认为 X成立的可能性小;0.5<P{X}<1,表示人们认为X成立的可能大。

1 “除非A,否则B”的认知层面

1.1 “除非A,否则B”的主观推测层面

0≤P{B/A} < 0.5,0.5 <P{B/﹁A}≤1

主观推测层面是大脑思维中的一个认知层面,该层面所反映的认识不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猜测或判断。在“除非A,否则B”句式中,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认识是,说话人认为在条件A句成立的前提下,后项结果B成立的可能性很小,在条件A不成立的前提下,后项B成立的可能性大,即0≤P{B/A} < 0.5 ,0.5<P{B/﹁A}≤1 。例如:

(Ⅰ)除非使用的飞机非常之小,或者能在特别的高度或以特别的速度飞行,否则我国的战斗机和防空工事就足以对付它们。

(Ⅱ)除非他们居住在要求用纸张表格的国家里,否则所有的雇员都能在线地行使他们的股票购买权。

比如例(Ⅰ)中,依据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当“使用的飞机非常之小,或者能在特别的高度或以特别的速度飞行”时,“我国的战斗机和防空工事足以对付它们”的可能性小,即0≤P{我国战斗机和防空工事足够对付/飞机小,速度快}<0.5。这里所说的主观认识,往往都是说话人大脑中主观推测层面所具有的认识,即说话人主观上所认为的可能性大小。而“除非”一词本就表示“除了这种情况以外,都会……”也就是说在说话人心中认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后者成立的可能性很小,甚至不会成立,用信赖程度表示即为0≤P{B/A}< 0.5。

又如例(Ⅱ)中,在说话人心中,在“他们居住在要求用纸张表格的国家里”的情况下,“所有的雇员能在线地行使股票购买权”的可能性很小。即0≤P{所有的雇员能在线地行使股票购买权/他们居住在要求用纸张表格的国家里}<0.5。

而如果是非A,即A的情况不会出现时,B的情况就很可能成立,甚至必然成立,即0.5 <P{B/﹁A}≤1。如例(Ⅰ)中,说话人大脑中认为当“飞机小,速度快”的情况不出现时,即“﹁A”的情况下,“我国战斗机的防空工事足够对付”很可能为真,甚至必然为真,即0.5 <P{B/﹁A}≤1。

1.2 “除非A,否则B”的客观反映层面

P{B/A}=0 ,P{B/﹁A}=1

客观反映层面是大脑思维中不同于主观推测层面的另一认知层面,该层面所反映的认识不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猜测或判断,而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在“除非A,否则B”句式的客观反映层面上,由于条件A句表示的是一种未然的、未发生的事件,因此不能完全从客观上得知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此时要从说话人大脑中认为的客观现实情况出发,判断AB句客观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主观推测层面中,由于说话人要受质量准则的制约,因此在其主观推测中不能直接断定AB是否发生,只能大概判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范围为0≤P{B/A}<0.5,而在客观反映层面中,没有了这一准则的制约,此时在说话人的客观认识中认为A发生时,B不可能发生,而当A不会发生时,B必然发生,用信赖程度表示即为P{B/A}=0,P{B/﹁A}=1。例如:

(Ⅲ)后来的几个月里,阿士诺送给米斯拉看的报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除非她写的很详细,否则是看不出她每天有多少进展的。

(Ⅳ)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除非遇到强有力的实验证据,需要我们改变态度,否则继续运用还原论就是唯一合理的方法。

例(Ⅲ)中,说话人认为客观现实情况为,当“她写的很详细”时,那么“看不出她每天有多少进展”则是不可能的,而当“她没有写的很详细”时,则必然“看不出她每天有多少进展”,即P{看不出她每天有多少进展/她写的很详细}=0,P{看不出她每天有多少进展/她没有写的很详细}=1。例(Ⅳ)也是如此,P{继续运用还原论就是唯一合理的方法/遇到强有力的实验证据}=0,P{继续运用还原论就是唯一合理的方法/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实验证据}=1。

大脑思维中的主观推测层面与客观反映层面是和谐存在的,二者是相互补充的。人的认识是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通过对这一句式中人的大脑思维中的主客观层面的认识分析,能够让我们对于客观世界及他人想法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

2 “除非A,否则B”的语用价值

“除非A,否则B”句式在不同的语境及AB句成立的可能性大小不同时,结合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不同思想,可以从客观反映层面将其语用价值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当 P{A}=0

由上述认知层面的主观推测层面及客观反映层面上的不同结论可知,此时该句式的主观推测方面为0.5<P{B/﹁A}≤1,客观反映层面为P{B/﹁A}=1。即说话人认为客观上,条件A完全无法成立时,此时结果B必然成立。结合特殊语境,由于说话人本身知道A不可能发生,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B必然发生,而说话人还要这样使用该句式,恰恰表明了说话人想要用A这件客观上无法成立的事来衬托表达出自己对于实现B的决心或是坚信B事件必然成立。例如:

(Ⅴ)“除非将泼出去的水收回,将破碎的镜子还原,否则我不会与你在一起!”伤心的妻子对丈夫说。

(Ⅵ)若说这不是巧合,大金鹏王又怎会知道这秘密的?他们一离开霍休那小楼,就直接到了这里,大金鹏王,除非有千里眼,顺风耳,否则又怎么会知道他们要来看他的脚?

上述例子中,“除非”后的条件A皆是客观上无法成立的事件,即P{泼出去水收回,破碎的镜子还原}=0,P{大金鹏王有千里眼,顺风耳}=0,所以,根据认知层面中主客观反映层面的不同结果,可以推测出当作为唯一反例条件的A不成立时,结果B,“我不会与你在一起”,“他不会知道我们要来看他的脚”都是必然成立的。

2.2 当0<P{A} <0.5,0.5<P{B} <1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其中所包括的语境与说话人想表达的思想类型也是最多的。第一种情况,暗含着说话人希望并期盼事件A发生,虽然明知道A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依然希望它发生。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

(Ⅶ)(这柄核剑由最细的线悬挂着,这根线随时都可能由于意外事件、估计错误或神经错乱而被人割断……)除非人类在社会和政治发展方面能与武器和技术的进步并驾齐驱,否则我们的巨大力量就会像恐龙一样,变得无法控制,而人类也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由背景与语境可知,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是对核武器与人类自身生存好坏关系的担忧,所以虽然明知道人类在社会和政治发展方面能与武器和技术的进步并驾齐驱这种可能性很小,也仍然期盼着人类在未来能够做到。

第二种情况,则是表达了说话人完全倾向于结果B,希望并且认为结果B一定会发生的意愿。例如:

(Ⅷ)除非是法拉利车队自己出现失误,否则没有人能击败他们。

(Ⅸ)阿萨德说:“我们为何要偷偷摸摸地谈?除非想对其人民隐瞒些什么,否则一个国家不会秘密谈判。”

例(Ⅷ)中由背景与语境中可知,说话人主观上认为P{法拉利车队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很小,而P{没人能击败他们}的可能性很大,而说话人如此说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后者的相信程度,也就是坚信没有人能战胜他们。同样的,例(Ⅸ)中,一句“我们为何要偷偷摸摸地谈”便表达了说话人的立场与想法,即强调自己的国家永远不会进行秘密谈判,不会对人民隐瞒什么。

第三种情况,是存在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即听话人不希望B发生,说话人也知道听话人的想法,因此提醒听话人,要想非B,就必须A。由于比较隐晦,这就要结合到具体的语境与说话人的立场等方面来推测分析。往往有些时候同样的话语,客观反映程度也相同,但是由于语境与说话人的立场不同,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同。例如例(Ⅷ),在正常情况下,是第二种情况所表达的说话人的思想,而如果在另外一种语境中,在说话人与听话人皆是在法拉利车队对立面的立场时,隐含的说话人的思想就完全改变了。此时就会变为说话人提醒听话人,要想战胜法拉利车队(即非B),那么就必须让法拉利车队出现“失误”(即必须做到A)。

3 结语

“除非A,否则B”句式是一种表转折意的条件式复句,表示条件和逆条件的结果。在认知层面中,这一条件式转折复句在大脑思维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同认识,以及其句式在不同情况下所反映表达的说话人不同的思想倾向等可以得出AB的关系为:主观推测层面,0≤P{B/A} < 0.5 ,0.5<P{B/﹁A}≤1;客观反映层面,P{B/A}=0 ,P{B/﹁A}=1。同时,在语用价值方面,当P{A}=0时,表达了说话人利用A这件不可能成立的事来衬托表达出自己对于实现B的决心或是坚信B必然成立;当0<P{A} <0.5,0.5<P{B} <1时,分别暗含着说话人希望并期盼A发生,或是希望并且认为B一定会发生,或是说话人知道听话人不希望B发生,因此提醒听话人想要非B,就必须A的三种情况。通过对“除非A,否则B”句式的句法形式、认知层面及语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考察探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与运用该句式。

[1]丁力.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2]邢褔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美]G·波利亚.数学与似真推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句式主观层面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特殊句式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