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2013-04-12 01:44马晓霞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100053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27期
关键词:小企业商业银行融资

■ 马晓霞(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 北京 100053)

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脱媒的概念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也叫“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金融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因为存款人可以从投资基金和证券寻求更高回报的机会,而公司借款人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削弱了银行的金融终结作用。

(二)金融脱媒的成因

从金融发展史看,大规模金融脱媒现象发端于欧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诱致性变迁(市场环境改变)和强制性变迁(政策、制度改变)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飚升,而银行业由于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进而分流银行信贷资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政策逐渐松动,金融混业经营缓缓启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金融自由化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得到提升,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出现明显下降的脱媒现象。

商业银行在金融资产份额中的下降,导致其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稳定的利息收入模式受到挑战,不可避免地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就可能引发银行业的全面性的经营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经营业绩出现大面积恶化,利润大幅度下降,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量急剧增加。

“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银行一直是我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些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现一些“脱媒”迹象。

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时松时紧,短期扩张与短期紧缩交替而行,使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呈现显著的周期性,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政企不分。中国的经济成份中包含国有与非国有两部分,同样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受的待遇却大不相同。政府往往倾向于国有经济部门。虽然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有经济部门无论在生产效率还是在产出增长方面,都远远低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政府依然感到有“义务”使其在就业水平等方面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同步发展。随着国有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产出所作的实际贡献越来越小,继续履行这种“义务”势必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扩大。由于财税收入有限,政府便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资金计划分配的方法,以行政手段控制国有银行的贷款方向,使信贷资金以低廉的价格流向国有经济部门。

相对而言,国有银行在有限的自主权范围内,当然更愿以金融中介的身份将信贷资金发放给高收回率和利润率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然而政府计划投向国有经济部门的那部分资金却因此而没有了着落,由此产生的不断扩大的非国有经济部门与国有经济部门对资金需求的缺口只能通过增长货币来填补,最终引发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的威胁使政府意识到自己履行对国有经济部门的“义务”已经力不从心,由于软预算控制所造成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效率低下,最终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崩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其中包括将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者用裁员的方式来减轻政府的负担、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国有银行商业化等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减少对国有经济部门融资并没有相应增加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融资,相反地,这部分融资也随之锐减,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紧缩政策正是导致金融中介“脱媒”的直接原因。这种局面的产生,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银行对于贷款决策的顾虑加大。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自担风险与自负盈亏的机制使其对风险变得敏感起来,在贷款发放方面显得更加小心谨慎。而非国有经济部门中的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风险自然要比大公司大,因此其得到的贷款也就自然而然不如以前。

第二,信息与人力资源缺乏。一直以来,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经验还非常有限,加上政府的软预算控制,使得银行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充足有效的信息来源和人力资源,国有银行在信贷项目的评估上显得无所适从,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更难得到国有银行的融资。

第三,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严格限制。大量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的出现,曾一度缓解了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融资不力的局面,一系列创新的却不合法的筹资计划也曾被经常运用。然而作为经济紧缩政策的一部分,政府开始关闭这些金融机构或者限制其经营活动的范围,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丧失了可观的融资来源。

金融脱媒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1.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双重冲击。

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3.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4.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创业板对企业上市的条件比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更宽松,适合治理规范、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优质中小型企业是目前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商业银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将面临分流。

(二)“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存款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就越可观。

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方面的需求,银行将会更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的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为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5.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着差异从而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上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摆脱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严重依赖

银监会2010年年报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比高达66%,投资收益占比达21%,手续及佣金收入达12%,其他占比1%。 净利息收入占比接近七成,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业务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按涵盖的业务范围不同,中间业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是指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不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这类业务不涉及信用风险。广义的中间业务还包括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保证、承诺、承兑等表外业务和保理等表内业务,这类业务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发明显不足,美国银行业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不强。为了减轻脱媒对银行的冲击,银行必须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在完善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信用等级评估、担保、贷款承诺、与衍生产品有关等新型的中间业务,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二)大力发展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业务,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严重依赖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金融脱媒趋势下的资本市场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对大型企业的传统信贷业务的收益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使大型优质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结算、贷款等银行信贷为主的需求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转变。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具有的优劣势选择适当的投资银行业务,其标准一是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在资金、客户源、网点、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二是要与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形成较强的互补性、互融性。商业银行应以以下业务作为当前拓展投行业务的重点: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银团贷款、企业金融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业务。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零售业务等来扩大客户群体,摆脱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

随着脱媒导致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加强,对银行贡献度也随之下降,商业银行通过依托大客户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而中小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对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正在逐步上升,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调整结构、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已经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且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的业务流程。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一方面要满足小企业信贷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做到风险可控。在这方面,国内有些银行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引入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建立小企业“信贷工厂”,并设立了客户筛选、营销管理、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等专业岗位。通过实行工厂化的流水线作业,在确保提高效率的同时,建立了前一环节始终对后一环节负责,后一环节始终对前一环节把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了对风险的全流程控制;通过实行“评价、授信、支用”三位一体操作模式,简化了小企业具体办理业务的手续,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内对风险的全方位掌控。

2.建立适合小企业金融业务特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大中小型客户在展业成本和收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激励员工向中小企业客户发展,建立专项考核激励制度势在必行。从历年不良贷款数据来看,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于大企业贷款和企业贷款平均水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专项问责免责制度,要研究制定符合小企业经营特点的尽职免责办法和实施细则,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免除小企业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同时,应针对小企业业务制定专门的激励考核机制和办法。

3.创新产品是发展小企业业务的关键。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采用同大企业一样的产品很难满足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是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关键。要积极开展以保理业务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研究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用供应链融资系列产品逐步替代小企业一般流动资金贷款需求。

4.成立专业化机构,培养专业化人才。建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机构(或岗位),能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顺利开展提供必备条件和奠定良好基础。商业银行小企业专职人员数量应和小企业业务发展相匹配,做到“岗位到位、职能到位、人员到位”。要将那些勇于创新、廉洁自律、业务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员逐步充实到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队伍中来;不断加强小企业人员培养和培训力度,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保人员队伍稳定,防止人员流失。

猜你喜欢
小企业商业银行融资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5月重要融资事件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