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体系建构的四个维度

2013-04-12 05:44盛跃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马克思主义

盛跃明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基础性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基于“原理课”教材体系的抽象性和凝练性,将教材文本演化为有效的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原理课”教学体系的建构应该扎根中国语境,契合时代精神,融合大众意趣,体现人文关照。

一、中国语境:“原理课”教学体系建构的话语维度

毛泽东认为,在建立中国新文化和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同时“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1]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借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他者”,而是当代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魂”和“体”。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国家要不断强化本民族对于人类先进文明的话语权。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2]马克思主义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体现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上,还需要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建构上。立足中国语境去讨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用文化传统的民族性去化解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也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去解构传统文化的个性,而是相互改造、有机融合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凝聚和传承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智慧和理论修养,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它不断激起我们精神返乡的冲动。马克思主义应该有主动将自己纳入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魄力,但决不是简单地用其原理去迎合中国文化与中国体验以获得民族形式,而是要寻找两者共同的学理和心理基础。

“原理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应主动借助中国文化的处境和范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经济思想及理想社会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互贯通的可能性。在本体论方面,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中的“气”被理解为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具有广袤性和运动性的客观存在[3],体现了与物质一元论内在的一致性。在时空观方面,“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4]中的宇宙构成了中国式的时空范畴,而“世”与“界”亦是。在辩证法方面,中国哲学形成了以“阴阳”和“易”(变化)为代表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大厦。“物无孤立之理”[5]对应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世界万物组成一个相互联系并通过阴阳五行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而“易”本身就承载着变化之理,“日新之谓盛德”更是将事物的永恒发展视为大德。[6]“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7]、“阴阳接而变化起”[8]、“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9]等展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认识论方面,荀子开创的可知论和“学至于行而止”[10]的知行观影响深远;墨子则将圣王之事(间接经验)、耳目之实(直接经验)、人民之利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明天人之际”的同时,中国古代思想家“通古今之变”,提出了天命、天道等诸多历史观范畴,其中也不乏与唯物史观可以相谋和的一些观点。如“仓廪实则知礼仪”[11]、“无恒产者无恒心”[12]涉及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3]、“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14]蕴含着朴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色彩;荀子的“天行有常论”和王夫子的“理势相成说”更是有关历史规律的真知灼见。在经济思想方面,有以“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返”[15]为代表的价格波动论,以《钱神论》(鲁褒)为代表的货币拜物思想,以“民非作力毋以致财”[16]的劳动创造财富论,清代王茂荫的货币理论思想论甚至曾被马克思放在《资本论》中讨论。另外,以士农工商为代表的社会分工、以男耕女织为代表的自然经济、以清明上河图和交子为代表的商品经济,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足以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解读对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及其心理预期成为我们理解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添加了中国元素、从“天下为公”到“民胞物与”、从《桃花源记》到《大同书》,从“耕者有其田”到“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学说能在中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跟我们的民族文化土壤不无关系。

二、时代精神:“原理课”教学体系建构的内容维度

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变革的理论武器。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时代自然及社会科学的发展、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推进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场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以思想来把握时代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原理课教学的应有之义。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17]。马克思主义是关注和反思时代重大问题的学问,具有与时俱进的同步性和前瞻性,要紧扣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竞争中合作的时代母题,摆脱战争和革命的旧时代烙印。其次要有批判意识,缺乏批判性的社会理论是没有前途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创立者们在对以往人类文明成果加以批判、检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而呵护新事物的成长也是批判的一部分。“破旧立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重要方法,更是我们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

“原理课”教学也应当遵循时代性的维度,从基本原理中衍生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时代气息、时代任务和时代趋势的内容。在物质观方面,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引发了哲学层面的物理学危机。现代物理学并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基础而是将人们对物质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悬而未决的命题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问题,诸如信息的哲学本质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发展的极限会在哪里?在实践论和认识方面,人类实践活动是社会物质性的重要体现,那么虚拟实践又该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本身体现了现代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其认识论归结到一点,就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其实践论归结到一点,就是遵循真理和价值尺度。在历史观方面,首先,我们应当在时代场域中解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如,当今世界各国的阶级(阶层)状况;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表现和可能趋势;科学技术对当前生活以及未来生活的影响等。其次,应该赋予历史主体理论予时代内涵。我们不仅要把现实的人还原为社会的、实践的、能动的人,还应该从当代各个学科的人性假设理论中去寻找作为人的具体性。第三,群众史观的讲述中更应关注历史人物之外的普通个人。人类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终究还要归结到个体的合力,那些来自民间的平民英雄和“最美人物”,在平凡中彰显了和诠释了人性的光芒,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一个时代,并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在资本主义论方面,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18]。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说,撇开资本主义的外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有很强的解释力。深入了解西方的供求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对于我们科学理解劳动价值论不无裨益。生产要素参与使用价值生产的观点,是我国现阶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之一。我们也要对剩余价值做出符合现实的解释,资本不仅仅可以姓私,也可以姓公,只不过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被占有的对象不同。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不宜一味地否定或肯定,我们既要关注金融危机和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也要关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福利提升乃至新社会因素孕育的现实。全球化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迷失自我,也是值得深思的。在社会主义论方面,制度如何实现,本质如何体现,改革如何推进,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建设,这些都是时代交付给我们的课题,只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脚步。

三、大众意趣:“原理课”教学体系建构的方法维度

毛泽东说过:“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19]。可见,与大众的语言相通是大众化的重要形式,而与大众的情感相通则是大众化的内在本质。文件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政治导向的,精英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学理导向的,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受众导向的。用国家主导的文化引领人民群众的主流文化并影响具有市民社会特色的流行文化,实现政治表述和学术话语向大众心理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文化型精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桥梁,承担着对理论进行解读进而向学生传播的职能。当前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存在传而不通、曲高和寡的情形,这不是因为理论的晦涩,而是因为我们的理论传播不够艺术。毛泽东认为传授知识应该采用如下方法:启发式、由远及近、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等[20]。显然,这样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原理课”教学体系建构一是要有利于教师布道,二是要有利于学生接受,做到从根本上实现“原理课”,从可信者向可爱者的转变。

我们的教学过程要渗透大众意趣,但要避免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倾向,能在学术向度上给人以理性沉思,在精神向度上给人予感性愉悦,在价值向度上给人予德性崇善。首先,“原理课”教学应该“以理服人”。理论的魅力在于它说理透彻的逻辑力量,在于它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理论品格。“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1]理论教学不应沉沦于当下的现实,不应回避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应该寻找到理论成果与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之间的思想融合点。只有彻底说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生才能从心底接受。其次,“原理课”教学应该“以言动人”。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22]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经常使用圣经故事和莎士比亚小说等典据;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则用日常讲话的方式和深入浅出的事例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而《三字经》、《弟子规》乃至毛泽东语录的语言凝练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对教材文本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所在,将严谨的政治语言和晦涩的学院语言转换为生动活泼、清新朴实的大众语言,甚至可以使用学生喜欢的时尚语言,但决不能哗众取宠,说一些假大空的话。第三,“原理课”教学应该“以形化人”。我们的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作用和大众传媒的趣味性、娱乐性、形象性。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谁能俘获受众的心,谁就能获得文化领导权。好莱坞影片就很好地发挥了潜移默化地宣扬美国国家精神的功能。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话剧、小品、广告和漫画等大众媒介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如图书《漫画资本论》和《画说马克思》;电视纪录片《思想的历程》;电影《摩登时代》等。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马克思的脚印”真实性探讨中获得“不唯书”的认识、从“脑体倒挂”的现象探讨复杂劳动理论的现实困境、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各种口号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第四,“原理课”教学应该“以情感人”。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正向情感,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地实践“我所说的皆是我所信仰的”的理念,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师,不能因为有所怀疑而盲目“愤青”,也不能违心地说一些连自己也不信的话,这样的情绪只能使我们的“原理课”在学生的心中更加“无位”。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大爱”,教师还应该有一种对学生的“小爱”,通过“移情”体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摈弃代沟、消除隔膜,感受学生所思所想所疑所惑,进而从知识体系中找到一个提升课程吸引力的突破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渴望。

四、人文观照:“原理课”教学体系建构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同时又体现出对人的发展和人生境遇的真实关照。马克思主义在宏观层面考察了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状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微观层面确立了基于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生活样态的分析范式。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到人生的境界,为了生存资料而奔波的状态契合冯友兰人生的四境界说中的自然境界状态,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与天地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冯友兰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23],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所在。冯契在提出“化理论为方法”的同时,提出了“化理论为德性”的命题[24],给我们的“原理课”教学以重要启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它的政治经济学架起了哲学通往现实社会的桥梁,而它的科学社会主义论证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在此岸世界实现的必然性。“原理课”内容的宏大叙事使得我们的教学往往突出了宏观社会生活和认知活动,却忽视了个体的意义生活和价值活动。为了塑造具有真善美之自由人格的人,“原理课”教学要“冲破符号知识构成的封闭式圆圈”[25],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在知识体系的架构中更多地渗透进生活的逻辑,让学生沐浴在理论对人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信仰生活的关切之中,获得生存体验、生活智慧和生命意义并成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生活世界的情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属性和人文属性必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并最终会被生活所遗弃。

“原理课”教学理当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倡导德化的生活,将理论体系转化为人生价值体系和终极信仰体系。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升华知识背后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智慧,并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常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比如,“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让学生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反思中感悟存在的价值,在生活的理想的烛照下成就理想的生活。在绪论部分中,要向学生充分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劳苦大众奋斗的一生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使学生在获得心灵震撼的同时见贤思齐。人的实践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因此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社会生活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具有能动性,决定了人应该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欲望和志向。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人们要学会相互帮助,还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探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时,要让学生明白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所以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在认识真理和价值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讲述对立统一规律的时候,可分析生与死这一对范畴,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向死而生”的伦理意义,树立“超越生死、敬畏生命”的观念。在讲到时间这个范畴时,我们可以引入时间伦理和时间观教育,教会学生珍惜时间,同时扬弃被时间主宰和异化的倾向,成为科学支配时间的主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自由时间不断延长,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增多,推及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就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全方位地发展自身素质,使时间真正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空间”。结合“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原理,向学生传递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同时通过复杂劳动的分析,让学生接受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的观点。在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中,应该贯彻对“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批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使自己的人生摆脱资本的奴役。在讲述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共产主义社会下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努力方向,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正能量和构筑制高点。

[1][2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6,3.

[2]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2.

[3]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9.

[4]尸子[EB/OL].http://www.dadaojiayuan.com/qikanneirong_464.html.

[5]张载. 正蒙·动物篇[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ee7f5c8da38376baf1fae8e.html.

[6]周易·系辞上[EB/OL].http://wenhua.youth.cn/wx/gdwx/js/200907/t20090728_968615.htm.

[7]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荀子·论礼[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427444.htm.

[9]正蒙·太和[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a51bc8b84868762caaed529.html.

[10]荀子·儒效[EB/OL].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

[11]管子·牧民[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852f6e8551810a6f524865a.html.

[12]孟子·滕文公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3628411f18583d049645950.html.

[13]论语·卫灵公篇[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9d21066f5335a8102d220f8.html.

[14]贾谊. 新书·大政上[EB/OL].http://www.guoxue.com/book/xinshu/0009.htm.

[15]范蠡. 越约书·枕中[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a08db0ade80d4d8d15a4f65.html.

[16]管子·八观[EB/OL].http://www.zhlzw.com/lz/wb/9916/GuanZi13.html.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0.

[18]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1.

[1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2]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2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24]冯 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

[25]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现形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