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布局: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的公共责任研究

2013-04-12 06:02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

王 梅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淄博 255049)

作为我国重要文献资源的集散地、我国图书馆事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要打破多年来只对本校教师学生服务的单一模式,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向社会适当适度地开放,彰显公民的阅读权利,为社会所有公众提供阅读服务就显得日渐重要。社会读者对此呼声较高,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重要性,并开始行动起来。据2012年3月17日的《新民晚报》报道:近日首都正式成立图书馆联盟,北大、清华等34所大学图书馆已向社会开放;与此同时,上海的复旦、同济、交大等十几家图书馆早与上海图书馆签约,规定上述各单位借书证可通用,部分高校新校区图书馆亦向附近社区开放。看到这则消息真是让社会读者高兴,让图书馆人振奋。“打通不同系统之间图书馆的壁垒,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是很多图书馆人一生奋斗的梦想。”[1]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而言,面向社会愈加广泛地开放,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全民平等与共享,无异于是一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变革,但这场变革的实质,其实应该是高校图书馆的公共责任,因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是一种公共意识,是一种公共价值,更是一种公共责任的体现。本文从高校图书馆肩负的公共责任出发,以理念与布局为角度,来探讨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相关问题。

1 公共图书馆的公共责任

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厂矿企业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等多种。在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图书馆类型当属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它们因其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对读者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较大,在所有的图书馆类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也是特别重要的图书馆类型。一般来说,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在我们的传统习惯和印象中,一说起图书馆对社会所有读者的开放服务,说起“平等、自由和免费”的图书馆服务原则,似乎就只是公共图书馆的事,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例如与高校图书馆无关。一些重要的纲领性的图书馆文件从字面上也往往只是“公共图书馆”的提法和字眼,例如,通行全世界图书馆界的法规性文件、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在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的基础上,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务”,这也容易给人们造成误解。尤其是在我国的图书馆学术界和实践界,学人们对图书馆开放服务的认识和讨论,也往往加以“公共图书馆”的限定。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虽然都是图书馆,但在图书馆人的心目中对图书馆公共责任的承担是不同的,因为二者在服务的对象与内容上是有差别的,简单说,如:(1)二者所属的上级领导不同。高校图书馆归属学校,是教育系统,图书馆的一切活动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归属文化局,属于文化系统,图书馆的一切活动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并受文化部门进行社会文化活动整体规划的支配。(2)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高校图书馆相对比较单一,不是学生就是教师(一些对社会有限开放的高校图书馆也只对特定读者群提供服务),即学习型和研究型读者。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复杂,各个年龄阶层、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工种,三教九流的都有,即大众型、综合型读者。(3)工作重点不同。高校图书馆以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教师的“参考书房”的角色,为学术信息、科技信息和知识信息的传播提供服务。而公共图书馆以“市民的书房”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角色,履行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职责。

因此,在我国除公共图书馆外,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承担的公共责任似乎被忽略,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公共责任鲜有提及。一般情况下,人们尤其是图书馆人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承担图书馆开放、平等服务的主体,公共责任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尤其是与高校图书馆无关。这个观念在图书馆界根深蒂固,根据是从二者的区别来看,高校馆无论在服务对象上,还是工作重点上满足的都是特定人群的需要,而非大众。

当然,不可否认,在面向全民读者的最大范围内,“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信息公平”方面,至今没有哪一个类型的图书馆比公共图书馆做得更全面,做得更好,因为这是它的“法定”的责任与宗旨,由它先天的地位所决定了的,公共图书馆理所应当是公共责任履行到位的楷模。公共图书馆因其所具有的特点,在实施“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的开放服务”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好像是它占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方便,也是最适合担当这一历史和现实使命的。因此公共图书馆承担对全体公民平等服务的责任,是恰如其分的,而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特定原因的制约,例如地域限制、人员限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等,在实施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服务的公共责任中,往往是被动的、不力的,甚至是拒绝的,地域性和行业性被特别强调,那么,图书馆的公共责任难道只是公共图书馆的事吗?

2 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的公共责任原理探究

从形式上看,以往学术界讨论的“图书馆开放、平等的服务精神”,主要是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虽然这是主流的看法和趋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图书馆的开放、平等服务精神”绝非被仅仅限制在公共图书馆这一单一而狭窄的领域,也不应该这样片面地理解,而应该在包括由公费建立的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乃至私人图书馆内加以提倡和弘扬。从理论上讲,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和传播信息知识的社会公益性的常设机构,向社会全体成员公平、自由和免费地提供知识信息所具有的态度,是我们图书馆人最大程度地发扬图书馆精神的目的所在,是我们面向社会及广大读者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这样做,归根结底是把所有的图书馆当成一种维护社会文明和保持社会和谐的制度,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知识平等、知识自由和保障全社会成员的知识权利所做的一种努力。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图书馆在精神上、整体上也就是所有类型的图书馆适度适当地为全社会成员自由、公平和免费获取文献信息提供无私的保障和服务,必须体现出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项事业的公平、自由和免费的精神状态。对此,范并思教授曾指出:“我们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可以忽视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权利。”[2]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强调“获取知识自由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这是民主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3]由此可见,对全体社会公众的信息权利的尊重与保障,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是所有图书馆和图书馆人应该维护的一种“图书馆权利”。程焕文教授也曾精辟地指出:“你只要是一个人,只要你一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这权利应该是整个社会赋予的。这一原则看上去很平常,是最普遍的原则。中国图书馆界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公民平等利用图书馆权利。还美其名曰是科学管理。因此,《公共图书馆宣言》讲的是最普遍的原则,对所有图书馆都是适用的。”[4]

因此“图书馆开放、平等的服务精神”应该适用于所有的图书馆,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只要是图书馆,就应该遵守这一宗旨。而不单单只是公共图书馆一家的事情。当然,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在具体的图书馆服务中,并不是千篇一律地全面开放,并不是绝对化的“一刀切”的做法,可以有相应变通的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是,应该取得读者的理解和谅解,不能以不方便读者甚至是伤害读者为代价。总之,图书馆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范并思教授曾这样表述:“对于处在民主化进程起步之初,民众文化素质与信息能力相对的低下的中国,我们的确需要真正的图书馆制度,一种足以维护信息公平,保障民众信息权利的社会信息保障制度。这是中国图书馆界百年未成之业。”[5]程焕文先生则从社会和个人繁荣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宣示,人人自由平等地利用信息资源是人类基本价值的体现,图书馆尤其是公立图书馆就是体现和保障这一基本价值的社会机制[6]。因此,将“图书馆的开放、平等的服务精神”限定在“公共图书馆”的提法,其实这是对所有图书馆公共责任的一种误解,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学术探讨视野和行业价值取向的现实要求,内容更加广泛、态度更加人文化的所有图书馆都要参与进来,必然要成为所有图书馆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因为“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平等的精神”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是每一个有着高尚人文情怀的公共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员价值和精神的追求,这也是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价值和精神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图书馆的开放、平等原则”一开始都是以公共图书馆的讨论为开端。但公共图书馆精神所包含的先进的价值观,应该是所有图书馆所信奉的普世的价值观。因此,向社会所有人即公众读者提供服务,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使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获得信息资源并得到信息保障,就成了所有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就是承担这种责任的一种社会制度,这里,公平作为一种必备的原则,在“图书馆的开放、平等精神”的体现中至关重要——人人平等与自由的阅读原则,即公共责任原则,适合所有类型的图书馆提供的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当然不能例外。

3 开放理念——高校图书馆公共责任的社会性

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四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可见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是持提倡鼓励态度的。从国外的经验看,欧美及亚洲的日本早已将高校图书馆对市民开放。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都是向公众开放的,市民可以随便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英国大学图书馆里大约有5%的读者是普通市民。在中北欧的一些国家,一些大学图书馆本身就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具有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身份。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就担负着芬兰国家图书馆的职责,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即是法兰克福市图书馆。在亚洲,日本在1990年向社会开放的大学图书馆就达97%。而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例如,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的北京海淀区为例,区级图书馆海淀图书馆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藏书60万册,阅览座位800多个。而据记者查询得知,仅坐落在该区的北京大学,其图书馆总面积超过53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馆藏图书已达600余万册;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多个,馆藏总量超过350万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新旧馆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余个,藏书近300万册。而户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3月底,海淀区户籍人口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00.4万人,流动人口也近百万。减去高校的师生,绝大部分人仍无入馆阅读机会。

高校图书馆很早就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作为大量文献资源的收藏之地,对外开放是理所当然的。只是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尚未达到,造成资源共享未能实现。事实上,大学图书馆中有很多文献资源利用不上或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浪费。从图书馆能担任的社会角色来说,提供给更多的人使用是其责任和使命所在,因为使用图书馆的人越多,图书馆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应该是一种趋势。其实,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公共责任应该来源于《公共图书馆宣言》体现的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7]无疑,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也适合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的公共责任具有这样的社会性,公平、平等的开放理念自然蕴含其中。

早在17世纪,著名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提出:“图书馆不应只为特殊阶层服务,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确实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服务,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让公众感受学习的冲动,意在帮助所在城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如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甚至经常会看见学龄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剑桥大学图书馆阅览。再如,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也采取对外开放做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而任何进出图书馆的人无须出示任何证件。甚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游人必须参观的“景点”。人们进入其中,看到里面学生们孜孜不倦学习的场景,难免会受到感动,也更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因此西方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这种社会化服务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因为,近些年在我国“大学图书馆是否应向公众开放”屡屡成为热门话题呼声渐高的背后,正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具有社会性的公共责任有待提高与完善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之所需。

4 合理布局——高校图书馆公共责任的合理性规划

在我国,虽然提供公众图书资源并不是高校的直接功能,但拥有6亿多册图书的高校图书馆与中国公众距离遥远,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这也是高校的一种资源垄断行为,甚至是一种知识歧视。应该说,高校图书馆免费或者部分收费对外开放是好事,但会出现增加管理难度、挤占自身资源等问题,因此在推进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过程中,政府可以对开放图书馆的高校给予相应补贴,以增加高校决策层的积极性。但仅靠政府和高校自身,无法形成长久的开放机制。还可以开拓一些社会中间机构及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例如建立一个高校资源开放的俱乐部,俱乐部把社区附近高校的资源乃至中学的资源整合,社区居民只需交很少的钱成为会员,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甚至可以让社区人员当高校图书馆的志愿者。这样,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对接,形成一个好的机制与布局。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的积极作用在于: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方便公众学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信息流通,优化社会风气,推动社区和谐。其次,通过信息传输,可以加强公众和高校的互动,增强高校的影响力,对高校信息化程度、管理水平也有很好的促进。

当然,公众希望大学图书馆开放的需求可以理解,而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具体难处也可以理解。如何能找到一个可以兼顾二者需要的合理对策与布局值得考虑。国外两万人便有一个图书馆,中国25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公众渴望进入大学图书馆,根本上还是由于我们图书馆的数量不够、资源无法满足需求造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的观点十分中肯,“书是公共品,图书馆应该为所有的人服务,应强调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学图书馆逐步开放,为社会服务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大学的图书馆,基本职能还是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这是第一位的,如果简单地一刀切,会适得其反。”[8]

这些年,图书资料的“资源共享”在大众观念上已达到共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完全地对外开放仍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轻易达到的。实现这样的“资源共享”,还依赖于哪些基础条件?目前,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李肖滨认为,要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完全对外开放需要具备四方面的条件:(1)图书馆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馆藏实力。在满足本校师生正常借阅下,还能满足社会人士的借阅。(2)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完善。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后,要求相应的管理制度跟上,要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能跟上市场的发展,同时为便于图书馆的管理,需投入一定的高科技管理软件和建立先进的服务理念。(3)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读者。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专业性见长,开放后也应以满足专业人士为先,而不是普通的大众读者。(4)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图书馆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最理想的。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外开放仅靠高校图书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即使图书馆有这个愿望,往往也会力不从心。但是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就能更好地解决图书馆资源不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矛盾[9]。

此外,还要有专门的组织负责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介绍,“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就是因为有北京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组织支持与协调,如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就更需要一个专门的负责组织实施的机构。”[10]一方面要让所有资源的提供者,即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尤其是那些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由衷地接纳这种共享的理念。当然,诚信机制的建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不需要太担心书籍遗失或者不归还的问题,因为可以很便捷地找到借阅者,但是如果对社会全部开放之后,就需要考虑到人口流动等实际问题。因此必要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是共享的基础。对此西北大学的杨玉麟教授在最近的博文中也指出:“高校图书馆绝不等同于公共图书馆,它的向社会开放只是有限度的开放,只是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补充。要满足社会大众对图书馆和图书馆服务的需求,还得政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街道社区乡镇图书室、县区图书馆、市级图书馆的作用,真正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1]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教授的话更是耐人寻味:要真正满足全社会图书阅读的需求,需要一个理念,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图书馆的布局,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省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都应各司其职[12]。

1 图林老姜.倪晓建解读首都图书馆联盟.[2012-03-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2e 07d.html.

2、3 范并思.论图书馆人的权利意识[J].图书馆建设,2005(2).

4、6 程焕文等.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图书馆,2005(1).

5 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如是说[J].图书情报知识,2005(2).

7 珖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2012-01 -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3c86b01000aoz.html.

8、10、12 图林老姜.大学图书馆:大门如何敞开.[2012-03 - 24].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4b04e3970102e1ar.html#comment1.

9 图林老姜.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到底卡在哪儿.[2012- 04 - 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4e39701000azg.html.

11 西北老汉.老汉我关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看法.[2012-04-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dzq9.html.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