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

2013-04-12 15:31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群体个体

卫 雪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

卫 雪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90后大学生目前已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迫在眉睫。如何引导大学生群体和个体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对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研究,分析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判断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并针对自我管理开展的途径进行探讨。

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

所谓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群体或个体在校期间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对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进行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完善和发展的一系列活动。90后大学生目前已占在校大学生的70% ~80%,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普遍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当代教育者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创造培养环境、创新培养途径,不断提高9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实施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教育由以往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每个大学生相对占有的教师资源减少,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而高等学校学分制的推行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以及新媒体的流行又使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此同时,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相对较少,独立生活能力差、应试教育产生的巨大依赖性,这些群体特点显示出90后大学生的个体自我管理能力和素质更加缺乏。如何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引导90后大学生克服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挑战,坚持终身学习,最终走向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的落脚点,将学生作为与教师平等的教育主体,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立、自律的能力。

二、实施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可行性

目前,90后在校大学生年龄平均在二十岁左右。他们的生理发育方面已经成熟,达到法律规定完全民事行为人的年龄,这为他们独立地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前提,也使他们能够独立行使权利、履行任务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心理发育方面,还在继续发展,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能够及时调适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90后大学生的总体特点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和展现自我的欲望增强,渴求参与管理和实践的主人翁意识强烈,这些使得大学生自我管理条件具备,时机成熟,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沟通无边界、高等学校实行的学分制、后勤社会化不仅使大学生自我管理成为必要而且提供了可实施的外部条件保障。

三、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二是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

学生群体自我管理又包括大学生正式群体自我管理和(如班集体、团组织、学生会等)和非正式群体自我管理(如社团、协会等)。发挥学生骨干的领导作用和协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不利因素,使群体功能得到正常发挥,群体的目的得以实现,群体成员得到发展。利用学生群体构建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途径主要包括:

(一)利用正式群体搭建大学生自我管理主渠道

正式群体是由学校批准,并按照学校规章制度独立运行的组织,例如学生会、共青团组织、学生自律委员会、班级组织等。正式群体能主动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群体中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自我约束能力强。对于正式群体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必要的帮助,同时要下放一定权力给学生组织,保证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广大的学生从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通过学生正式群体进行自我管理。

(二)将非正式群体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的有益补充

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学校正式批准的、由学生自己通过兴趣爱好组成的各类协会、社团、老乡会、志愿服务团体、网络组织等,以及一些短期内为了共同目标组成的团队组织等[1]。大部分的非正式群体组织都对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发挥正面作用。这些群体成员往往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益或者目标,90后大学生比以往学生更多地具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欲望,往往使他们更倾向于加入非正式群体组织,也使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出现了广泛化、网络化的特点。非正式群体当中成员相互信任、感情和谐,群体的内聚力很强。同时非正式群体往往又和正式群体之间有互动关系,要注重非正式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功能。要通过正式群体的力量影响非正式群体,要通过正向引导和扶持非正式群体开展有益的活动,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削弱一些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正式群体无暇顾及、无力完成的任务。发挥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互补充的自我教育管理功能。

(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力量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

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中坚力量、优秀分子,始终处在学生群体中,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最了解。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对做好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通过给学生党员划分责任区,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手拉手结对帮扶等形式、建立学生党员联系班级制度、学生党员宿舍值班制度等,发挥学生党员角色优势,通过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来的示范、影响、带动效应实现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功能。

(四)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自我管理平台体系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驾齐驱的新媒体。据统计,全国1 396所高校中有82%的高校与互联网相连,每人上网的师生超过33万人[2]。毋庸置疑,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据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3]。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沟通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微博、BBS、QQ群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传播信息的主要非正式渠道。作为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的优势丰富自我教育管理的内容,培养9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互联网互动性优势创新自我教育管理的形式,传统的师生“面对面”,转变成朋辈的“键对键”,不仅提升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而且使大学生更加畅所欲言地表达真实思想。

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就是通过大学生对个体的自我管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非常强调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在管理过程中他律到自律的内化和转变。90后大学生个体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缺少独立生活和挫折锻炼,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充满激情。对于大学生个人的自我管理重点在于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目标管理、时间管理、金钱管理、心理管理等方面的疏通和引导。具体方式为通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教育、群体讨论、主题活动、心理教育等途径,通过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制定合适的自我管理实施方式,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个体和群体两方面进行配合引导,并需要整合社会、高校和家庭的资源。同时重视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也并不是忽视或放弃90后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而是自律和他律结合,“以学治学”,更好地运用管理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提高9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

[1]潘从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6).

[2]蔡玉梅.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管理工作软环境的优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武汉大学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EB/OL].珞珈新闻网,2008-10-18.

G641

A

1001-7836(2013)09-0010-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9.005

2012-12-11

卫雪(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团委书记,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群体个体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