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见思之以文论诗
——以《杜诗论文》为中心

2013-04-12 17:57
关键词:字者校刊杜诗

张 富 春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吴见思之以文论诗
——以《杜诗论文》为中心

张 富 春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吴见思,字齐贤,江苏武进人,清初著名评点家。其《杜诗论文》收入《四库全书》存目,康熙时即有常州岱渊堂刻本和宝翰楼、天德堂重梓本,“一时风行若是”[1]。因文献不足征,我们对吴见思知之甚少,故本文拟由家世入手探究其诗学思想。

一、吴见思之家世

龚鼎孳《杜诗论文·序》云:“昔少陵气节,因抗疏论房琯不宜罢而贬;齐贤大父复庵先生,因抗疏论江陵夺情受杖阙下。”[2]3复庵为见思祖父吴中行号。吴氏为常州右族,系出宋宣抚使武安公吴玠。中行祖吴礼,父吴性。吴礼,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进士,官南京户部山西司主事[3]406-407。据徐阶《世经堂集》卷一八《明故尚宝司丞寓庵吴公墓志铭》,吴性字定甫,号寓庵,生于弘治己未十二月十七日(1500年1月27日),嘉靖乙未(1535)进士,授河南南阳府教授,迁南京户部主事,累官尚宝司丞。性子四人:长子可行,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进士,翰林院检讨;次子中行;三子尚行,邑庠生;四子同行,业举子[4]。

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生于河南南阳。隆庆辛未(1571)登进士第,选庶吉士,癸酉(1573)授编修。万历五年(1577),座主大学士张居正遭父丧,举朝乞留,即龚鼎孳所云江陵夺情。中行首疏极谏,遭廷杖,几毙。居正败,廷臣交荐,复召故官。终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又被劾,归卒。著有《赐余堂集》十四卷,《四库全书》列入存目。

屠隆纬《赐余堂集·序》云“先生生丈夫子八”。古时子女通称子,男称丈夫子,女称女子子。中行有子男八人。《赐余堂集》由中行诸子、孙刊刻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各卷末附校刊者名,卷一“男亮校刊”,卷二“男奕校刊”,卷三“男玄校刊”,卷四“男京校刊”,卷五“男兖校刊”,卷六“男亶校刊”,卷七“男褒校刊”,卷八末页缺不明校刊人,卷九至十四为中行诸孙校刊。卷一四《哭冢儿文》云:“嗟乎痛哉!予冢儿雍以万历十九年二月十八日(1591年3月13日)遘□□血,奄然逝也。”[5]6冢儿即冢子,意长子。吴雍为中行长子,卒于万历十九年,故参与校刊者惟亮、奕、玄、京、兖、亶、褒七子。是篇前有《祭家庙文》云:“第十名宗因,可行子也。第三名亮,第五十五名玄,中行子。第八十二名宗奎,尚行子也。”[5]244中行所云即万历十九年其子侄四人一同中举之事。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卷十八《选举志二·乡科》云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中行子吴兖(字鲁于,榜名宗兖)、吴奕及侄吴宗达(同行子)三人又同中举;三十一年癸卯科中行子吴襄中举,榜名宗亶,沧州知州[6]。吴襄即见思父。

乾隆《武进县志》卷九《宦绩》云:“吴襄,字服於,万历癸卯(1603)举人。初任南平令,剔奸除弊,胥吏莫不畏法。迁沧州知州……襄不为屈,竟解组归,筑别业青山庄,优游终老。子见思,著《史记论文》《杜诗论文》行世。”复载吴襄诸兄及侄事。吴亮,字采于,中行仲子,万历辛丑(1601)进士,授中书,迁湖广道御史。亮子柔思,字德嘉,天启壬戌(1622)进士,官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县)知县,柔思孙震生,康熙戊辰(1688)进士,亦官祥符县知县;简思,字德临,崇祯四年辛未(1631)进士,官浙江按察使。吴奕,字世于,万历庚戌(1610)进士,令龙溪(今福建省龙海市之一部)。弟玄,万历戊戌(1598)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7]321-325。《名宦》云吴宗达,字上于,号青达,万历甲辰(1604)进士,廷试一甲第三名,授编修[7]302。吴襄诸兄字皆作“某于”,此“服於”之“於”显误,当为“于”。

又:吴方思,宗奎子,尚行孙,崇祯十三年庚辰(1639)进士。吴刚思,亮子,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进士。吴襄长子文思,康熙二年癸卯(1663)武亚元;次子阐思,太学生,候选州同知[3]408。

由高祖至见思,吴氏一门进士、举人十数人。吴氏家族世代坚守气节,淡泊仕进,加之见思青年恰值明清易代,生不逢时,遂绝意仕途,效金圣叹评点杜诗、《史记》。廖燕《金圣叹先生传》云:“先生没,效先生所评书,如长州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8]金圣叹以起承转合论诗,其《示顾祖颂孙闻韩宝昶魏云》云:“诗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一样法者,起承转合也。”[9]

吴见思继金氏专以文章之法论杜诗。吴兴祚《杜诗论文序》云:“独家齐贤,诵其(杜)诗能会心其所为文,即以文章之法次第疏导之。”[2]7见思以文法论杜诗,重在论其章法之反覆照应,句法之相合相生,字法之自然而确不可移。其《杜诗论文凡例·总论》云:“读诗之法,当先看其题目。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亦不轻漏一字,而杜诗尤严;次看其格局、段落,其中反覆照应,丝毫不乱,而排律更精;终看其句法,前后相合,虚实相生,而诗之能事毕矣。”[2]18吴见思以文论诗之诗学思想主要见于《杜诗论文凡例》[2]18-28。下面即以之为基础进行阐释。

二、诗之章法

杜甫肇启以文为诗之风。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云:“结合时事,入以议论,开阖纵横,直成有韵之散文。独辟一

途,前所未有,下为元和及宋诗开山。末流猖披,严羽作《沧浪诗话》起而攻之。然启行者杜也。”[10]

吴见思云杜甫有以文体作诗者,如剑南纪行《龙门阁》《水会渡》诸诗、湖南纪行《空灵滩》诸诗用游记体,如《赠王评事》“我之曾老姑”一首用传体,如《八哀诗》八首用碑铭墓志体,如《北征》《壮游》诸诗用记体。杜甫既以文为诗,见思即以文论诗。

诗题不轻下。见思云:“古人作诗,结构严密,题面字字照还。”[2]42杜诗有通首句句贴题者,如《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秋水’二句先从石门说起,惟其净客心,故掾曹乘兴而鞍马荒林也。‘能吏’、‘联璧’贴刘、郑,‘华筵’、‘一金’贴宴集。下二句总结。‘横吹’结宴集,‘泓下’、‘龙吟’结石门。”[2]42然杜诗中亦有一句不贴题者,如题曰《树间》而实咏柑,题曰《竖子至》而实咏柰。

杜诗章法多样而严谨。五七言律有通首一气者,有上下四句者,有上一句下七句者,有上二句下六句者,有上六句下二句者,有上七句下一句者,有前后二句中四句者,有二句一段者,有八句三段者。至于古诗、排律段落更多,即绝句亦有层折。

吴见思将杜诗中的组诗分为两类:有一题数首而逐首分咏者,如《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第一首暮春,第二首瀼西,第三首茅屋,第四、第五首言怀;有各题数首而上下联接者,如《上白帝城》与《上白帝城二首》三首一连,故曰“一上一回新”;《客夜》《客亭》二首顶接,故曰“秋窗犹曙色”。组诗之逻辑关系,有下首而分承上首者,如《领妻子山行三首》,第一首总言妻子,第二首单承妻,第三首单承子;下首而反问前首者,如《忆昔》二首、《杜鹃行》二首;有下首而解前首者,如《瞿唐》二首、《述古》三首;有上首而生出下首者,如《秋兴》第四首“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生下四首,皆所思故国平居之事;有两首而中间相合者,如《社日》二首,第一首以东方朔结,第二首以陈平起;有首尾环应者,如《夜》二首,第一首以“白夜月休弦”起,第二首以“月细鹄休飞”结;有首尾相对者,如《黑白鹰》二首,第一首以云飞玉立起,第二首以金眸玉爪结。

一首诗中其逻辑关系更加谨严。有先立一句、下联分承者,如“沱水临中座,岷山赴此堂”,山水双起,下一句水、一句山,通篇双对,至末总收。有律诗而逐句分承者,如“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下接“碧溪摇艇阔”承“流多水”,“朱果烂枝繁”承“小园”。有绝句而逐句分承者,如“郑虔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下接“天下何曾有山水”承“郑虔”,“人间不妥重骅骝”承“曹霸”。有问答者,如《潼关吏》《田父泥饮歌》。有通篇述词者,如《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至于酬句之体,则与来诗句句相答,如《酬高适》《酬严武》《酬韦迢》;和诗之体,止和其意,即一倡三叹之旨,如《和贾舍人早朝》诸诗可见。后有和韵,则用其原韵,有次韵,则逐字而和之,始于元白皮陆,盛于宋人,而杜集不载;联句之体,始于柏梁,然必有意旨局段,如出一手乃佳,杜集中止《送宇文石首》一首可以为法。

杜诗之发端与收束更是多样。发端有突然而起者,如《咏柰》“查梨才缀碧,梅杏半传黄”与柰无与,而实柰以先熟可贵;如《咏耳聋》“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与耳无涉,而实耳聋以老病始聋。收束有忽然而住者,如《北征》一篇,结句曰“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中兴之机实在于此。有咏物而反起者,如咏画鹘先咏真鹘曰“高堂见生鹘”,咏画松先咏真松曰“临轩忽若无丹青”。有咏事而借客反收者,如《沙苑行》咏马,而以中有巨鱼结;《枯柟》咏柟,而以种榆水中结。有以比喻起者,如《君不见简苏徯》以道边池、爨下桐比兴。有以比喻结者,如《小园散病》一首,以飞来双白鹤寓意。

三、诗之句法与字法

诗之句法贵在工巧之极见自然。吴见思云:“文章句法,参差随意,易于见工;诗则束于五字七字中,而各有段落转折,工巧之极,遂成自然。”[2]22

杜诗句子节奏多变,应有尽有:五字句,有五字一句者,有上一字下四字者,有上二字下三字者,有上三字下二字者,有上四字下一字者,有一句作三折者;七字句,有七字一句者,有上一字而下六字者,有上二字而下五字者,有上三字而下四字者,有上四字而下三字者,有上五字而下二字者,有一句作三折者。

诗句之关系,有下句因上句者,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云之黑益见火之明;有上句因下句者,如“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以故园之不见,悲清夜之空伹。诗句内亦相类,有下半句因上半句者,如“水净楼阴直”,楼阴之直以水之净;有上半句因下半句者,如“山昏塞日斜”,山之昏以日之斜。

杜诗句法时见新奇。吴见思云杜诗倒句高妙:“如‘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盖翠而深者,乃所开之断壁;红而远者,则所结之飞楼,极为奇秀。若曰‘飞楼红远结,断壁翠深开’,肤而浅矣。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盖绿而垂者,风折之笋;红而绽者,雨肥之梅,体物深细。若曰‘绿笋风吹折,红梅绽雨肥’,鄙而俗矣。”[2]23吴见思云杜诗叠句:“如‘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两句中顿挫感叹;如‘得不哀痛尘再蒙,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二句中哀伤迫切,击节淋漓,定少一句不得。”[2]23与之相类,又有叠字之句,如:“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

吴见思论杜诗反形之句尤为出色:“极荒凉处而以富丽语出之,如野寺残僧少也,而曰‘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益见其荒凉;极贫窘事而以富贵语出之,如乔木村墟古也,而曰‘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愈见其贫窘;极悲伤事而以欢喜语出之,如北征初归,老夫情怀恶也,而曰‘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而益见以前之悲伤。”[2]24见思论句法,重在阐述其于抒情的特殊功用。此外又有翻新之句、反迭之句、借用之句、极形容之句、相类之句,有目前之句极便而思不能到者,有写景之句极平而笔不能出者,有极奇险之句而写之详尽者,有极俗鄙之句而化为神奇者。

诗之字法,贵在得之自然而确不可移。“今人每取一二奇字争纤斗巧,故有好句而无好章,岂可复导其流哉”[2]24。吴见思于杜诗用字妙处,颇多发明,如:“有用‘一’字者,‘乾坤一草亭’、‘乾坤一腐儒’、‘天地一沙鸥’,乾坤、天地之内,下此‘一’字,写其孤也,写其微茫也。有用‘似’字者,‘炉存火似红’,若以为有火也,寒也;‘扫除似无帚’,不闻其有帚也,静也。”[2]24对于杜诗用“抱”、“不肯”、“受”等字者,见思亦多有发覆。刘熙载谓“少陵炼神”[11],见思诚可谓识其神矣。吴见思又云杜诗有用双字以衬出上下字者:“如‘野日荒荒白’,荒荒,无色也,正写其白;‘江流泯泯清’,泯泯,无声也,正写其清;如‘急急能鸣雁’,惟鸣故见其急急;‘轻轻不下鸥’,不下,故见其轻轻也。”[2]25又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用一字而景物逼肖者、用一字而反衬者、用一字而两边双照者。

杜诗承前启后,沾溉后世极深远。“即就唐人而论,杜公已掩有众长”,如“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则元白;“客醉挥金椀,诗成得绵袍”,“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则温李;“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则贾岛;“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则钱刘;“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荷花本自双”,则韩偓、杜牧。“余出其绪余,已衣被一代矣”[2]26。因此,吴见思以文法论杜诗章法、句法、字法所见之诗学思想,遂具有了一种普遍的诗学理论意义。

[1]黄裳.来燕榭读书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81.

[2]吴见思.杜诗论文[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3]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徐阶.世经堂集[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765-766.

[5]吴中行.赐余堂集[G]//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6]孙琬,等.武进阳湖县合志[M].刻本.1843(清道光二十三年).

[7]王祖肃,等.武进县志[G]//故宫珍本丛刊:第90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342.

[9]金圣叹.金圣叹全集第四册鱼庭闻贯[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46.

[10]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3.

[1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0.

201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WX031)

猜你喜欢
字者校刊杜诗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校刊研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简介
“一字千金”的由来
一笑图
沈从文卖字
篆刻杜诗记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
以校刊校报为平台 推动教育科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