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2013-04-12 18:02于兴娜
关键词:酸雨语言教师

于兴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大气环境化学是研究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大气组分在大气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科学,是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大气中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组分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归宿以及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等。它本身是伴随着大气污染新问题的出现和控制需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对于备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主要研究其产生和消失的化学反应机制、存在状态和结构以及质和量的变化等动态过程。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大气环境热点问题,包括酸雨、臭氧空洞、气候变化及气溶胶污染等,对其由来、危害和防治都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大气环境化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科教学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增强学习应用效果,使学生有效地接收并消化大量信息,切实掌握要求的知识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针对该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笔者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

1 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任何新鲜事物对人都有一定吸引力,故新课程对所有未接触过的学生一样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使学生愿意听、学,但如何使这种吸引力持续下去,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

1.1 保鲜剂之一:风趣幽默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修养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也会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美国著名大众心理学家特鲁·赫伯指出,学生渴望教师把枯燥的学问讲得妙趣横生。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曾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使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不压抑,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度,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幽默风趣的语言往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同时又鞭辟入里,启发思考,令人回味。这样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显得趣味化,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碳氧化物时可通过“组成有圆两个半,空中漂游看不见,光合作用离不得,温室效应一逃犯”和“组成有圆一个半,悬在空中看不见,燃烧供能是好手,伤人污染于无形”引出碳氧化物的两个代表CO2和CO,不仅对二者部分物理化学性质予以了一定的概括,同时增加了趣味性。又如,在讲大气化学中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时,如链反应,可通过动画小人历险的形式,将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的过程反映出来,不仅形象有趣,而且清晰明了,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风趣幽默不能滥用,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要正确地把握“度”,才能够体现出它的优越性。不能为了趣味而趣味,而要做到将趣味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保鲜剂之二:深入浅出的教授方式

深入浅出,即物理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浅出。目的是使学生听懂,理解,会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概念,学生往往死记硬背,这样的结果就是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可能会张冠李戴。因不能完全理解这些知识真正的含义,久而久之,堆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要将传授的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出来;或者通过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将要讲解的内容直观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或者通过其他教学方式,比如趣味竞答,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多方面的阐述,让学生判断正误,并分析原因,加强学生对知识正确理解。例如在讲授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及其变化时,可以通过卫星图片演示加强学生对南极臭氧洞出现的季节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理解,借助图表,清晰展示引起平流层臭氧损耗的源物质及其排放量等。又如,在讲酸雨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酸雨分布特征,再让学生结合酸雨的形成机制联系区域特征分析为何酸雨分布具有区域性,适当地给予提示,这样积极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加深,而且通过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也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不仅教师教授起来事半功倍,学生学习起来也兴趣颇高。

2 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促进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若通过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很被动,对知识的理解也很难透彻,极易产生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地促进师生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手段互动,知识掌握互动。畏难情绪的产生是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积极的鼓励方式,增加学生的信心,让他们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启发式的教学则能为学生融入教学提供一个前提。对于前者,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受试学生分成受表扬、受训斥、受忽视和受控制四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四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受表扬组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组。可见表扬和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马克·吐温曾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个月。”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与表扬是必要的,它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添师生间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赞扬要把握分寸、语言得体、恰到好处,不能随意乱夸,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无声的交流或有声的赞扬使学生获得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教师与学生目光相互接触时,面带微笑,眼光柔和热情则会自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赞许和鼓励,使学生备受鼓舞,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后者,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课前设计出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可以是以日常生活或居住地的情况为背景所讲解的基本概念,可以是自然灾害中与所教授内容相关的现象,也可以是典型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讲解大气层结构时,可以提问飞机在大气圈哪个层飞行?为什么?再问除了平流层之外还有哪些层?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各自有哪些特点?又如通过对近年发生的一些如两极冰川融化,“麦莎”、“苏拉”等飓风和台风的不断出现,温室效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抵御台风的能力下降。再对温室效应进行讲解,包括温室气体及其产生的原因。又如通过提及南京出现灰蒙蒙的天气,引发学生对此现象的分析,提出并解释出灰霾气溶胶的概念及其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丰富并拓展学生们的认知。

3 逻辑清晰

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仅使教师在讲课时轻松明晰,同时也使学生听课时清楚明白,对知识记忆也更明了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板书将所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保证自己在讲解的时候不重讲、不漏讲,避免在讲解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也使学生能有清晰的脉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是分散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有助于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联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猜你喜欢
酸雨语言教师
最美教师
语言是刀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衢州市酸雨时间变化特征及降水对其影响分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近10年汉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