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情趣——闲话藏书印

2013-04-12 19:06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书籍

陈 艳

(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湖南 岳阳 414000)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喜欢读书的中国文人大都爱好藏书,每当购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为了表达对于书籍的热爱和珍视之情,会在书册扉页签上自己的名字或钤上一枚古雅别致的藏书印,以寄托自己的心绪情趣,亦给后世留下一点溯宗考源的痕迹和书趣,作为书香情趣标志的艺术品——藏书印便应运而生。

1 藏书印的发展历史流变

藏书印,又称“藏书章”,说起藏书印,跟书画印一样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印章的产生而产生。《说文解字》云:“印,执政所持信也”。印鉴有着很体面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便产生了,见诸于传世印文中,最早的有战国“上师之印”。藏书印渊源大概可以追溯西汉,盛于唐,普及于明清。据米莆《书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有“贞观”二字的连珠印;唐玄宗李隆基也有“开元”二字的长方印;宋代皇帝鉴藏印如“大观”、“政和”、“绍兴”、“内府书印”;李泌“邵端居室印”、李煌“建业文房”印、赵匡胤“秘阁图书”都很著名,宋元以后,藏书印日渐风行,种类繁多,流传至今。明清以来,私人藏书尤为重视藏书印的应用,使藏书印的风气逐渐普及开来,一方朱印钤上书端,既为藏书者标志,又可表露藏书者的心曲和铭志,可谓方寸之间高低互见,读来意趣盎然。如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着“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清代藏书家吴骞的藏书印上刻着:“寒无衣,饥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治学之名言,是拜经楼藏书之雅则”,正因为有如此精神,吴骞一生专于学问,终于成为杰出的版本目录学家。清代史学家万贞一也有“吾宁可食吾肉,吾亡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卖,熟此自可供汝粥”的藏书印,这就唯有“爱书如命”可以形容了。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藏书印,洞明豁达,值得世人称道。近现代名人藏书也爱使用藏书印,鲁迅收藏不少石刻拓本、古籍,他用的藏书印有“周树所藏”、“俟堂”等。

2 藏书印的形制

一般来说,藏书印的制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选择合适的印材,推敲韵味深长的词句,篆刻以及精心钤拓。

刻制印章的印材应选择良好和美观的材质,如玉石、玛瑙、水晶、蜜蜡等均可入刻,印材大小、形状、风格应当和选材相协调,就藏书印的形状而言,可谓千姿百态、形制多样,规格不一、种类繁多,有方印、圆印、扁方印、亚字印、六面印、狮印、瓦印、钟印、鼻印、钱印、葫芦印、琵琶印、鼎印、瓶印、连珠印等等,以方形、长方形为佳,其他形状在创作时要花更多心思。钤一枚简繁相宜、文图各异的印章,再加上寄托个人情趣的印文,可谓多姿多彩、风雅无边。

印章的选词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简单的有“姓名+藏书”、“斋馆号+藏书”,另外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感悟,选择典雅而颇具韵味的词句,言志抒情,独具匠心。外人看似平凡,个中典故自己却了然,日常把玩于手,与知音会心一笑,岂不乐哉!

藏书印依字体而言,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且多为篆书,所以又称为“篆刻艺术”,从镌刻来说,有阴文、阳文、飞白;从字数来说,每印多寡不一,少则一、二字,多则数十、上百字。要在有限的空间使印面充满微妙的变化,即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有一枚好的藏书印,需要有高超的钤拓水平,才能在藏书上留下饱含深情的印迹,既能表明书籍的所有权,又增加了书页的装饰效果,还尽显了书之神采。钤拓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藏书印一般钤在书前或书后,盖在非显著的位置,以表明自己的谦虚态度。位置选择好了,可以使得原有版面构图更加和谐美观,同时也体现出收藏者的人品、气质、修养和意愿。选择好位置,还需要精湛的钤拓技巧,每一方印章的外观特点都不一样,垫纸种类厚薄、用力大小、均匀程度、重心位置、用力时间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钤拓效果。在自己喜欢的书籍藏品中,钤上有艺术质量的藏书印,有如锦上添花,也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3 藏书印文的内容

藏书印以其印文内容分类,通常是直截了当用文字说明“这是我的藏书印”,印在书上,则表示“这是我的藏书”。著名的如毛泽东的“毛氏藏书”;鲁迅的“会稽周氏藏本”;郑振铎的“长乐郑氏藏书”;吴晗的“吴晗所藏书籍”;夏衍的“仁和沈氏曾藏”;李一氓的“一氓所藏”、“一氓读书”等等,形成了至今不衰的藏书印主要内容和格式。当然,仅以文字而言,也不乏趣味盎然的藏书印。比如张大千的“藏之大千”、“不负古人告后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邓拓的“书生之气不可无”;书法家邓散木“端居室”等等,没有一个字说它是“藏书印”,真是“功夫在‘印’外”矣!明清时期,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藏书者中女子不乏有之,这些女藏书家也喜欢治印。如归有光之妻王氏的“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印、阮元继配孔经楼的“阙里阮孔经楼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印等。还有夫妇合璧的藏书印,比如俞平伯夫妇的“衡芷馆夫妇藏书画记”,说明夫妇的深情和学富;瞿秋白和杨之华夫妇的“秋之白华”,将二人名字合于一印,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在中国的藏书印中,也有使用画面的。比如蒲松龄的一方藏书印,印面镌刻的是柳树、山泉、小桥、行人,暗含“柳泉居士”之义。而陆心源更是别出心裁,他干脆将自己的肖像入印,钤于书上,作为其藏书印,这样的藏书印,不多见,别有一番情趣。从这些形形色色的藏书印中,可以看出藏书主人的情怀。

4 藏书印的功能

4.1 所有权的功能

藏书印最大的作用是标明藏书机构和藏书主人对所藏之书享有的所有权,表述一本书曾在何处,比如,宋徽宗有印“御书”,就表明是皇家收藏的书籍;有些藏家用藏书印来分类保管书籍,如著名藏书楼汲古阁的宋元善本,都钤“宋本”、“元本”,直观地告诉了后人书籍的价值;再如书籍上历代藏书印的先后更迭,能够体现藏书所有的关系及其递藏流传的历史轨迹。

4.2 鉴别版本的功能

不同时代的藏书家,有很多是知名学者,他们得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往往会在卷首或者卷尾,或者扉叶上书写题跋、叙述其内容的正误、版刻年代、流传情况、收藏源流以及个人得书经过等等。因此,通过名家的藏书印,可以帮助后人识别版刻的时代,并可以看出书籍流传的情况。凭借藏书印资以考证、堪验书籍真伪、价值、藏书流派、书目著录等。因此,藏书印具有识别与标识的作用,被认为是鉴别版本的重要依据之一。

4.3 教育功能

藏书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藏书家的治学态度,或者读书、藏书的方法以及惜书之情。许多藏书家刻印钤文,以教育子孙多读书,爱惜书。如清陈仲鱼的“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清唐翰的“读书有福得书难”、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着“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明代著名藏书家澹生堂主人祁承煌的藏书印是一首诗:“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书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等都能看出藏书主人要子孙爱惜书籍,守之弗失,可谓苦口婆心,谆谆教导也!

4.4 史料功能

藏书印在藏书和藏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通过藏书印记,可以考查藏书家的姓名、别号、藏书楼及至籍贯、官职里居、年龄甚至形迹、交往;窥见藏书家个人修养、处世态度和藏书观念;在版本学方面,藏书印是鉴定版本流传的必要依据之一;在藏书史方面,借助藏书印,我们可以考查和研究书籍的源流和鉴别古籍的真伪,从而有益于藏书文化的研究和古籍爱好者对藏书的鉴赏。

纵览历代藏书印,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雅致情怀,藏书印往往钤拓在珍贵或心爱的书籍之上,留下千古的印记,不仅表达藏书者的情趣、胸襟以及藏书家的学识和修养,它还为图书的收藏和流传铸造了一个里程碑。

[1] 霍曼丽.藏书印的内容和价值[J].图书与情报,2004(2).

[2] 周正举.藏印漫话[M].成都:巴蜀书社,2004.

[3] 刘宁等.古代藏书印刍议[J].图书馆杂志,2007(11).

[4] 王延红.论古籍藏书章整理的意义[J].图书馆论坛,2005(5).

[5] 王廷洽.中国古代印章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杨艳燕.古籍藏书印章的内容及价值[J].晋图学刊,2011(3).

猜你喜欢
藏书家藏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书籍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