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改革实践与思考

2013-04-12 20:00白廷国何彦波
关键词:学分制院校改革

白廷国 何彦波 刘 华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受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教育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更多地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特点,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个性需求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世纪初北京大学等高校实行学分制以来,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推动下,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资源丰富、动态化、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特点而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纳。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已实行学分制,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也逐步实行了学分制。

1 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学分制的优势

1.1 有利于开展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起步发展较晚,受各种因素影响,学校生源较为复杂,既有普通高考考生,又有初中起点五年制初中学生,还有自主招生以及“三校生”中高职衔接的生源。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传统的高校学年制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学分制使高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设计学习规划,实行个性化学习,分层次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

1.2 有利于面向需求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分制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课程比例,增设新课程,革新教学内容,使毕业生能够满足动态发展的职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根据学习需求和企业生产情况,动态开设校企合作课程,提高岗位实践技能,缩短职业岗位距离。

1.3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施学分制后,学校根据教学需求动态排课,教学时间也不再拘泥于周一到周五,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及其他教学场所向全体学生开放,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岗位需要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聘任行业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主讲教师,建立企业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充实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1.4 有利于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期。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教师和管理者转变观念,全面认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现状,把握学校竞争、专业竞争、教师竞争态势,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引入竞争机制,从建设特色课程开始,发展特色专业,打造特色、开放的学校。

2 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分制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试行或实行了学分制,但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从管理者到教师对于学分制的理解并不深入,对于选课制、重修制、奖励学分认识模糊,甚至个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与比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仅仅是学时到学分的一个换算。有些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学分制对于学校的变革性作用,没能利用实施学分制的契机改革内部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2.2 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分制改革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跟风实施学分制改革,缺少前期调研和试运行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完善的配套制度,遇到问题一片茫然,难以解决学分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只能以传统方式解决,导致学分制改革最终只是名称上的变化。

2.3 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实施学分制就要提供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已经实施学分制的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都未能提供足够丰富的课程资源,甚至一些院校只是实现了有限的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程。

2.4 学生选课需要进一步指导

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选课指导工作不深入、不到位,学生选课大多比较盲目,往往受个人喜好和外界因素影响来选修课程,趋易避难,功利性现象严重,背离了学分制改革的初衷。

3 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学分制的思路

3.1 深入理解学分制内涵,形成发展合力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建设,在系统内部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而外部环境受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源数量减少等因素影响,必将引发高职高专院校的新一轮变革。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及时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加强内涵建设,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以特色、优质的服务赢得学生、企业、社会的满意,从而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二是要调整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积极吸引非传统生源到校学习;三是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运转效率,更好地服务学校自身发展。

学分制改革恰好为高职高专院校应对新一轮变革提供了契机。实施学分制的院校要高度重视学分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把学分制改革作为整合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资源,形成学校发展建设合力,实现学校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对学分制管理制度的解读与研讨等活动,使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积极参与到学分制改革当中,感受学分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共同解决学分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使全校师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学分制的内涵;教师和管理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从社会需求出发、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强化选修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习进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和优良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

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的改革,其运行过程中,涉及教务、学工、后勤、财务、人事、党务等诸多部门,涉及诸多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因此学分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整体运行体制机制的一次变革。高职高专院校应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和准备工作,制订工作规划,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确保形成整体合力,顺利完成内部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

在教学管理领域,要根据学分制改革需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选课与排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考试管理、实践教学、重修与免修、奖励学分、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的论证更新工作;合理配置教学管理人员,以应对学分制实施后显著增加的教学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优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选课管理模块,使其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需要,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与评价管理,采取措施激励教师、院系管理者主动参与学分制改革,服务学分制改革,形成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领域要转变观念,变管理者为服务者,要完善符合学分制管理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完善职业生涯规范、职业倾向测评咨询、就业咨询、创业辅导以及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向学生提供高效的资讯服务;更加重视与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培养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管理者要主动提升管理理念,加强管理创新,完善管理技术,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以应对学分制实施后出现的“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以及作息时间不同步等问题,完善对学生的动态服务。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开课开好课

学分制改革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学能力,更要善于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岗位的动态需求,适时开设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学习意愿的选修课程。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分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实施学分制的院校要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养,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外出访学、培训,发挥核心教师的引领作用;三是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一方面提高学历和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深入企事业一线加强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实践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培养锻炼学生岗位实践技能。

同时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正确理解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关系,做好选修课程设计。一方面要大胆删除由于社会发展而老化、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课程,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鼓励开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生有学习需求的新课程;还要有限度地开设通用性较窄,只能满足一个专业需要、因该专业招生困难等原因导致选课人数过少的课程;对已开设的选修课在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的同时,还要尽量打破专业壁垒,放宽选课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共享课程资源。

要加强课程建设,严格把握课程质量。一方面做好开课审查,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监控,确保授课质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课程竞争;鼓励教师采取有利于检验学生基本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办法;加强重点课程、特色课程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出精品特色课程,实现校际间的课程互认与资源共享。

3.4 建立健全导师制度,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选课

导师制是学分制实施的重要配套制度,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施学分制的院校要建立健全导师制度。一是要选拔专业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沟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从实践经验看,一些学校将与学生联系紧密的辅导员指定为导师的方法值得商榷。高校辅导员受本身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和经验限制, 很难准确把握专业背景、专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对于职业岗位需求和课程性质了解不够深入,很难科学指导学生选课。因此建议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担任指导教师较为恰当。二是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与考核。要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培训,便于导师向低年级学生讲解学分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所指导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全面培训,向学生讲解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还要指导学生科学分析自身特点,结合未来发展意愿,合理规划学习进程,进而科学选课,实现自身价值。三是加强对学习手段、学习方法的培训,便于指导学生科学学习,少走弯路。四是加强导师与辅导员的配合与磨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五是构建多元的导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单位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合理评价;强化考核结论的作用,完善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学分制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复杂系统工程,在高职高专教育面临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院校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实施学分制改革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鹏飞,薄建国.近几年国内学分制改革实践的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0~91.

[2]窦建华.制约学分制改革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9(6):51~54.

[3]张建斌,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分型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144~146.

[4]周明州,李增芳.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过程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4):159~160.

猜你喜欢
学分制院校改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改革之路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