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球化意蕴

2013-04-16 06:02刘洋
学理论·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全球化

刘洋

摘 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过程中对于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全球化进程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依托于全球化历史发展的整体布局基础上充分地发挥本国和本民族的特色。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29-02

一、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和论述,马克思始终站在资本主义内在发展的矛盾上来分析世界历史本质的。工业革命的不断变革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过程也在客观上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条件。

世界历史是各民族和各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来实现的。它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不断由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世界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和社会分工的不完善。世界历史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后,大工业革命使得自然科学受到资本的影响和控制导致世界历史的逐步形成。这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出一种过度的扩张并且不断发展和不断强大的生产方式,资本内部的吸引和驱动也促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生产方式快速更新。由此,地区历史必然随着经济的扩张而变成为世界历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的全球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就其本质来讲是人类普遍交往的结果。而真正决定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因素是人类社会下的生产力。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逐渐形成社会,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也就在客观上影响着世界历史和整体社会的前进走向,“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统一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86这种普遍的交往使得世界各地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开始被瓦解,区域间的相互交往开始转变为了世界性的交往,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交往方式影响着落后地区的交往观念和思维观念。所以,交往的发展使得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和追随性。而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全球化交往也保证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为“只有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108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全球化下的普遍交往程度之间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有机关联性。

马克思所阐述的世界历史理论观点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旨在解决人类解放这个共产主义目标上。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生存的人就其本质来看并不是人的本质状态,并且在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内在的矛盾性以及存在的不合理性也会慢慢地突显出来。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中的人由于被社会分工所限制而无法体现出人的全面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作为被剥削阶级的无产阶级更是处在被支配和被控制的地位上而无法反抗。这样,代表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状态的共产主义就无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对其进行超越。所以,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实现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扬弃的基础上。而要做到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首先就要将历史发展到世界历史阶段,因为资本的发展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这种发展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促使人的意识得到反思和解放。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异化对于人的片面约束,进而扬弃异化的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的现实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就表明,全球化的进程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全球化一方面反映了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的飞跃对于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着积极影响,它把生产的社会化扩展到全球化范围,把阻碍人们相互发展、相互合作的各种界限,包括民主国家的法律条文的限制都在逐步打通。另一方面,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全球化范围,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2]112所以,现今时代发展下的全球化世界是资本主义社会主导下的全球化世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主导的全球化只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和环节,它不可能促使世界历史开创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并不等同于世界历史。只有当私有制被消灭,资本主义主体地位消失,全球化才能够真正地过渡到世界历史。

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性环节,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战后诸多民族国家的独立延缓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它们剥削的步伐。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这种先进的生产力控制和剥削落后民族国家,这种剥削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使落后国家成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在大批殖民地形成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也越发地激烈起来,一旦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进一步激化的时候就会伴随着民族独立斗争及独立国家的产生。这就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像以往那样赤裸裸地剥削它们的殖民地。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存在,促使资产阶级利用新科技革命的产物来调和矛盾。自资产阶级形成全球化并发展到今天,其内部的基本矛盾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过剩同人们消费能力低下间的危机。“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市场。”[1]278按照这样的方法,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扩展自己的领土以此开拓新的商品销售市场。但是,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同以往,独立国家的纷纷崛起让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地位,由此导致了资本主义市场的萎缩。这样,资本主义内部的利益争斗就越发地变得激烈,这种激烈争斗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变得激化。在这种状态下,产品销售也就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所以,夺取新市场的方式就由以掠夺资源和原材料为目的的暴力战争方式转变为以竞争高科技产品为目的。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创新性的方法。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通过自我改良而进行克服和超越。所以,它必须要通过吸收和借鉴方法来完善自身生产方式的致命不足。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其解决自身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宏观调控和微观发展的统一等。而这些方式和方法就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蕴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依托于全球化历史发展的整体布局基础上要充分地发挥本国和本民族的特色。中国如何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找到自我的发展方向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生产力依然处在落后程度上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够并不会为打破各个国家自我封闭性而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则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前进,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历史发展上是无法想象的。对于这种发展态势的分析,邓小平同志一直在强调要“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种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3]250“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重了。”[3]250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要始终坚持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目标,大力寻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在走向世界历史进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来看待自身的发展。国家间的交往就其内在本质来说是以促进世界有机联系为目的的。国与国之间的普遍交往实践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要想融入到世界的普遍交往中就需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来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条件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目的是要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按照这样的发展理念来践行我们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赶上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进而走向共产主义的时代。

第三,西方发展理论在强调以物质中心为发展理念的同时忽视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进而造成了人的精神丧失。对于人的精神丧失这一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它的理解是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在资本主义时期,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被打破,随之取代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就成为人对物的依赖。而只有到了世界历史的完成时期,人们才真正地实现了全面自由的个性。这些发展趋势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去寻找方法对市场进行有效地调控,特别是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要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以防止异化现象的出现,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在坚持全球化开放的进程中要时刻提防狭隘的民族主义。任何一个主权政治国家都要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去维护和发展本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在这个维护和发展本民族经济文化的过程中依然要求各民族国家要高扬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是这种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高扬是要以防止狭隘民族主义作为前提基础的。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阻碍我们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科技理念和科学技术,还会阻碍我们国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我们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全球化下的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有机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世纪的全球化发展理念是全球的整体化发展。这种发展理念同我国的和而不同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也能最好地体现这种整体性。由此,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互补也就成为了全球化整体发展的必然要素。在全球的整体化发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并在这个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出一整套制度以保障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能够维持活力。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够在全球化下真正地开拓出和谐自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世鹏.二十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马克思全球化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