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变过道经济为通道经济”

2013-04-19 03:11陈楠枰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彭水农村公路交通

文/本刊记者 陈楠枰

建设

彭水:“变过道经济为通道经济”

文/本刊记者 陈楠枰

"要变‘过道经济’为‘通道经济’。”彭水县委书记陈航给“通道经济”提出界定,即“交通建设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内资源布局”。

2007年起,彭水交委开始着力实施彭水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对外封闭状况,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响动”

“谓之蛮蜒聚落”,重庆彭水,一个自古被行旅者视为畏途的地方。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河道险滩密布,道路崎岖。解放前,全县境内唯一的路——105公里川湘公路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外埠官车、邮车、班车和私营货车打马而过,小木船则成为彭水百姓“出门看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

交通不畅的彭水,落后,贫穷,祈盼。

而今,昔日彭水早已旧貌换新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翻上新台阶,以构建渝东南水陆联运交通支撑点为目标,换上了“一年起步、三年变样、五年变畅”、全力打造“畅通彭水”的新名片。

通乡道,通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1993年,彭水岩东乡下坝村八组村民吴兴俊成为村里第一个盖砖房的“有钱人”,乡亲们纷纷夸赞他有出息。可很多人不知道,闭塞的交通让这位年轻人多吃了不少苦头。

那一年,吴兴俊用自己多年种烤烟积攒的存款购买了钢筋、水泥、石沙等建筑材料,运送到了距离下坝村最近的地方——汉葭街道麻油村。然而,“距自己修房处最为可怕的是后一段5公里多山路,差不多笔直的坡度,只要背负的东西稍重一点,必须双手落地助力行走。”为了将材料运送到目的地,吴兴俊只好以水泥10元每包、河沙每100斤10元的运费将材料托付给背运工人,“而工人们即使天不亮就出门一天也最多能走3个来回,最后一趟还得摸黑赶路。”

“我盖3间房花的搬运费,至少可以多盖一层楼。”吴兴俊眨了眨眼,摆摆手说。

乡道,承载了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性举措,更是村民走向外界、脱贫致富的希望!

2007年起,彭水交委将“开创农村公路建养管运的新局面”上升为政府责任,积极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开始着力实施彭水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

五年间,全县累计投入219504万元,建成通乡通畅公路652公里,通村通达工程2167公里,开工建设通村通畅工程801公里,解决36个乡镇通畅,175 个行政村通达,107个行政村通畅问题,全县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从“十五”末的23.08%、39.05%、1% 上升到100%、100%和40%,基本建成“2小时彭水”。同时,新建乡镇客运站39 个,改造标准化渡口25个、渡船25艘,实现彭水农村公路的建设跨越式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对外封闭状况,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响动”。当然,快节奏、高成效的通畅工程建设,也少不了交委不断的自我总结。

“公路建设惠及子孙万代,绝不能修成豆腐渣工程,一定要有质量好的公路。”交委主任徐道东告诉记者,这是交委建设“畅通彭水”的首要原则。

2011年,总结先前通畅工程建设情况,交委新编制完成《彭水自治县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彭水自治县“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意在努力解决公路等级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通行能力差,通达深度不够,通村通畅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状况。

“农村公路建设还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客观要求。”彭水交委没有停下脚步。“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仍然不够,机构改革拆并乡镇、村组后形成的自然村仍有许多不通公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不同步,养护资金、管理模式均未形成有效的、长效的机制。”通畅工程的建设道路上,同志仍在努力!

兴旅游,首要举措仍是大办交通。

因有盐、丹之利和乌、郁江水道之便,彭水地,上古是民之国地。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观光型、探险型、休闲型、民俗体验型河谷风景区——阿依河旅游景区;“处处有花草,无处不风景,四季可游,无时不美”的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摩围山景区;“苗族民歌之乡”鞍子苗寨;地下箱式峡谷——神龙谷景区……青山绿水和丰富动植物资源,共同造就了彭水门类齐全的自然景观。

“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盘旋、水鸟嬉翔”的乌江百里画廊贯穿全境,“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构成一幅绝美画卷,清代诗人梅若翁曾赞叹: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

2009年,曾有当地评论称:“水运独大的时代里,彭水因水而兴。但在水陆立体交通时代,这个地方却在一段时间里‘沦’为仅供人流、物流、商流等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过境的过境之道。”

交通格局的改善导致“逆流”现象,让彭水人民意识到,区域经济就是一场生产要素的“拦截战”和资源配置的“争夺战”。颇有意味的是,如今扭转这一现象,首要举措还是大办交通。

2008年8月,彭水交委在全市各区县中首次将交通建设与某一具体产业“粘”起来,出台实施《彭水旅游交通规划》。规划通过公路、航运建设,将县内阿依河、乌江百里画廊等10多个旅游景点“连线成金”,整合成一个有机互动的旅游产业网络。

“要变‘过道经济’为‘通道经济’。”彭水县委书记陈航给“通道经济”提出界定,即“交通建设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内资源布局”。

如何围绕资源分布建设一个完整的产业交通体系?据悉,截至到目前,从彭水出发,连接黔江、武隆、酉阳、石柱、丰都、沿河、务川和利川的8条出境公路也大部分建成并实现高速化、高等级化。“再加上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这三条大通道,彭水就成了渝东南黔东北交通水陆联运支撑点。”徐道东介绍。

同时,交委已于2012年末完成县城-阿依河-黄家镇-摩围山旅游环线公路、彭利二级公路的可研报告和郁山镇旅游公路的施工图设计工作。其中,县城至阿依河旅游公路的升级改造也在今年3月通过审议并进入改造阶段。

乌江航道彭水段

重养护, 建立公路管养长效机制。

中国自古就有养护道路的优良传统。西周时期专设的“司空”,便负责按季节整平道路,并规定“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

然而,在“以建代养”观念统治的一段时期内,公路养护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单以2006年为例,全国公路的养护覆盖率就仅为78%。彭水在交通上就曾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设轻养护,有路不通车的现象十分严重。

交通人开始认识到,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公路水路运输网络,是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交通发展的成效最终也应体现在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公路养护管理,“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忽容一针之罅漏”。

“十一五”期间,彭水交委就已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彭水自治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彭水自治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检查考核细则》《彭水自治县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彭水自治县公路小修、大中修工程管理实施办法》《彭水自治县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标准》和《关于建立路产路权维护联运机制的通知》,组建乡镇交通运输管理办公室和村民养护协会,进一步落实乡镇对农村公路管养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了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烈日下,养路工人正在进行沥青冷补施工

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加强路况检测和监督,严格执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坚持月检查、季考核兑现养护工程承包经费制度,提高日常养护管理成效,确保县、乡公路晴雨畅通。

2012年,彭水交委更是深入开展“农村公路养护年”活动,全面加强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推行养护承包制,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对农村公路管养的主体责任,全面开展公路小修保养,积极引进冷补沥青技术。完成县城至阿依河、县城至摩围山旅游公路和火车站出口公路维修整治,危桥整治5座,公路行道树栽植386公里。

然而,在公路养护的大规模动作下,彭水交委也遇到了难题。

根据《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渝路发〔2006〕13号)文件规定,农村公路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要对农村公路的管护在市级补助的基础上配套相应的资金。“但我县各级政府均无资金配套,每年的水毁、地灾整治就需400—600万,致使农村公路养护的经费严重欠缺。”徐道东叹了口气。

同时,“社会关心支持养护的氛围尚未形成。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常常以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工程建设为由超负荷运行,终年累月直接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又人为产生一大笔维修费用。” 徐道东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投融资,顺风正是扬帆时。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彭水交通“十二五”全面打造“渝东南水陆联运交通支撑点”的新目标,筹资困难时,彭水交通人总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并取得骄人成绩。

十一五期间,彭水交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全县交通共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82459万元;成功引进重庆航发司投资4亿元与彭水合资修建下塘300万吨级货运码头彭水港区下塘作业区工程;向农发行贷款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组建福冠交通建设投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

全县实际完成投资107亿元,与“十五”的25.56亿元相比,增长4.18倍。五年来,全县交通年均投资保持在20亿元左右规模,是“十五”(5亿元)的4倍,交通约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30%,成为投资拉动中的“领跑者”之一,有力助推了全县经济较快增长。

此后,国家的特殊政策开始转向对交通发展倾斜。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投入力度,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交通的快速发展。

渝湘高速公路彭水段

“这时候的彭水交通发展,坚持研究政策、用好政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县交委主任徐道东介绍。近年来,彭水交委积极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加快公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公路建设规模、质量逐年创历史新记录。同时,结合彭水县情,制定《彭水自治县交通建设三年攻坚计划》和《关于加快通村通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建设重点、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创新,开创农村公路工作新局面。

随着重庆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彭水交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国发3号文件的全面落实,‘一圈两翼’战略的实施,‘五个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支撑点’加快推进,重庆对两翼地区的统筹发展必将加快,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将继续推动交通的快速发展。”徐道东说。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群众享受到了交通建设的成果,感受到了交通建设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要致富先修路’不再是口号,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认识,群众的支持也将助推交通的快速发展。”

2011年,全县交通共争取建设补助资金达2.3亿元。交通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00000万元,1—10月累计完成投资约87516万元,占年度计划的87.5%。但是,因市上补助资金用于归还农发行贷款本息、工业园区连接道建设和彭务彭酉路土地补偿费共18500万元(其中:归还贷款本息11800万元),致使建设资金缺口大。

2012年,市级部门一般只下达工程项目的建安费(部分项目连建安费都不足,缺口资金需县级配套解决),而交通项目建设需开展相应的工可、地勘、环评、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且前期工作投入较大,约占项目总投资的30%左右;同时,交通工程建设投入的招投标费、监理费和工程检测费也需要县级自筹。

即使筹资能力卓越,交委还是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彭水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结构较为复杂,交通建设项目难度大、成本高。而县财力拮据,基本无相应的建设配套资金。因此,交通建设项目资金缺口仍非常大,形成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向上争取越多、负债就越多的恶性循环。”

然而,乐观看,伴随着县内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彭水区位条件的改善,以及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乌江航道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建立和发展,彭水从偏远的武陵山区成为重庆出入沿海的重要通道,与中部和西部发达地区的联络更加便捷,也将更有利于彭水在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交通发展。困难,终有办法解决。

2020年彭水交通发展目标:全面建成渝东南水陆联运支撑点。域内建成“20分钟城区、1小时县域”;域外建成“1小时重庆主城、1小时周边” 综合交通骨架网络。对外交通联系高效畅达,县内城乡交通往来和谐畅达,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城区公共汽车客运分担率居渝东南前列。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客货运输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服务渝东南、辐射黔北地区的现代物流网络。

祝福彭水!

猜你喜欢
彭水农村公路交通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繁忙的交通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小小交通劝导员
关于农村公路经济创新的思考
三问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须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