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3-04-20 12:02赵玉杰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9期
关键词:淡化海水利用

赵玉杰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青岛 266071)

我国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赵玉杰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青岛 266071)

海水利用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产业创新发展将呈现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多样化趋势,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已基本成熟,海水利用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产业规模仍较小、发展速度较慢、综合配套不完善,需要政府给予进一步的引导和扶持。

海水综合利用;发展;战略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淡水仅占2.5%,海水占97.5%。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的急剧膨胀,用水量与日俱增,供水量却有减无增,且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荒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是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 “瓶颈”。海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

1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概述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 “九五”末期,国家海洋局着手研究制定海水淡化和利用的相关政策法规;温家宝、曾培炎、邹家华、韩启德、吴阶平等国家领导或作过批示、指示,或亲临视察海水淡化工程;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指导海水综合利用业科技创新方向,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表1)。

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海水代替淡水直接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杂用水的相关技术的突破,主要涉及工业冷却用水、洗涤、除尘、冲灰、冲渣、化盐制碱、印染等多个领域;二是对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应用相关技术,海水经淡化后,提供高质淡水,供高压锅炉用,淡化水经矿化作饮用水;三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即海水制盐、从海水提取钾、镁等并制成相关化工原料。

表1 我国海水利用相关政策

2 产业创新发展重点领域

2.1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产业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海水淡化水作为城镇居民和海岛居民生活用水;二是以企业为主企业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淡化水,尤其是以海水淡化水作为锅炉补水的高纯工业用水。产业创新主要集中于发展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反渗透技术、海水净化技术、防生物附着技术、设备及管道的防腐蚀技术和利用后的海水处理技术。

2.2 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在电力、化工等行业用作冷却用水,要结合沿海高用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新建项目,鼓励应用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技术,建设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如利用热电厂海水冷却排放的温排水开展海水养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建立封闭型循环海水养殖示范项目,避免或减少养殖排水对海域的污染。扩大海水直接利用领域,推广海水源热泵技术,鼓励电力、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利用海水脱硫、冲灰、冲渣。建设一批海水抽水站、配水库、输送管道等设施,逐步扩大大生活用海水的使用范围。

2.3 在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攻关、强化示范,攻克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和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技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重点发展海水 “一水多用”模式,把海水循环冷却、余热海水利用、海水淡化以及化学资源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延伸海水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2.4 利用新能源发展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术所需能源主要来自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传统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海水淡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给环境带来新的压力。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看,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型能源主要有风能、波浪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寄生物质能等。加强新能源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也是产业创新的重点之一。

3 产业创新发展方向

3.1 规模化

目前国内不断建设万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正在积极探索规模化利用海水进行生产。预计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将达到150万~200万t/d,是现有产能的三四倍,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1]。

3.2 科技化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科技化,海水利用实现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清洁生产模式是今后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式,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把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3.3 产业化

目前我国正将海水利用产业同电力、养殖海水、海洋化工等产业相结合,创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其产业化的发展。预计 “十二五”期间,我国有望大规模启动海水淡化产业市场。到2020年,我国海水利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海水利用产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3.4 多样化

我国已基本实现海水资源多样化,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提取化工原料、印染、灌溉等海水利用技术正被广泛使用, “海水空调”也进行局部试验成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水利用将进一步多样化。

4 海水利用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海水淡化成本较高

海水淡化的吨水成本已达到5元左右,但相对于偏低的自来水价格仍然偏高。海水淡化的成本偏高受技术方法、装置规模、工程投资、能源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海水淡化规模未达到经济规模,国家发改委在海水淡化高技术产业示范专项中要求,反渗透装置规模不低于5 000 t/d,蒸馏法装置规模不低于10 000 t/d。海水淡化设备几乎完全依靠进口,大大增加了淡化成本。国产机电产品平均成本水平比国外低25%左右,如果实现设备国产化,国产淡化水装置工程费用将比国外同类产品降低20%~30%左右,相应淡化成本可降低10%~15%[2]。基础能源价格、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对制水成本影响也很大。

4.2 海水综合利用产业规模较小

产业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海水淡化日产量仅占世界的0.05%,海水作冷却水用量仅占世界的4.9%,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附加值、品种和规模等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4.3 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重陆轻海;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缺乏激励政策和规范指导。狭义的水资源观限制了海水的利用。如缺乏完善的阻燃法规,影响到溴系阻燃剂的发展;对陆地镁矿资源和海水 (主要是苦卤)镁资源开发利用上的不同看法,厚陆薄海,致使几十年来苦卤镁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停留在氯化镁这个产品上。

4.4 科技投入不足,海水淡化与产业结合不紧密

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技术迅速成长、需要规模示范和催化培育产业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国家对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主要为科研领域,对示范工程的资金投入不足,且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结合又不够紧密。如镁系产品的开发停留在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对其在苦卤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致使我国镁系产品的开发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4.5 应用基础技术研究不够,缺乏技术创新支撑

在钾系、溴系和镁系产品开发中存在应用基础技术研究不够的问题。不管是用离子交换法,还是用复分解转化法,在技术和工艺方面都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镁系产品开发基础技术尤为缺乏。

5 现代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已基本成熟,海水利用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产业规模仍较小、发展速度较慢、综合配套不完善,需要政府给予进一步的引导和扶持。

5.1 加强宏观组织领导

5.1.1 编制地方级海水利用专项规划

按照科学统筹、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遵循我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和实施地方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面分析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水利用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海水利用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区域布局,规划一批重点海水利用项目,确定促进各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水利用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5.1.2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海水利用重要性认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倡导以使用淡化水为主的节水生活方式,加强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政府、企业单位要积极宣传海水利用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因地制宜地发展海水利用产业。

5.2 建立长效管理体制

(1)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明确淡化厂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市政府鼓励社会资金以市场化的方式投资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和运营,并鼓励使用国产海水淡化成套装置,以达到降低水价的目的。同时积极到日本、美国招商引资,吸引国外海水淡化装置生产企业投资,通过市场吸引外资,促进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基地的建设。

(2)改革现行水价体制,形成新的水价形成机制。遵循国务院关于改革水价的相关规定,合理调整水价及其结构,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实行水价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性的价格调整基金和价格调整机制,完善面向全社会的成本核算体系,形成新型动态水价机制,促进海水淡化水的生产和使用。

(3)鼓励海水淡化进入市政供水管网。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和支持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允许淡化海水以成本加合理利润的价格作为市政用水,甚至可采取分质供水方式,但各级政府对公益性海水淡化工程及配套的供水管网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或政策倾斜。市政公益性项目,在投资、土地等方面应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4)完善海水利用业市场机制,规范行业内竞争行为。加快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市场机制和国家支持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人们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规范行业竞争行为,保证海水利用业的健康发展。

5.3 建立强大的资金支持体系

(1)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国家、地方、企业多元化、多渠道稳定可靠的海水开发利用投入保障体系。政府应设立海水利用的专项资金,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建立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海水利用重点工程,加大海水利用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海水利用行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投入,确保海水利用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2)实施有效的财税政策,扶持海水利用业发展。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沿海企业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如对海水淡化生产企业购置生产设备和技术改造适当降低营业税,并给予贴息贷款;对海水利用企业、海水利用技术开发及专业设备生产厂家,给予一定期限的免征所得税的优惠政策[3],实际发生额扣除的同时,允许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税前加计扣除,允许实行加速折旧[4]。

5.4 建立创新科技支撑体系

(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海水利用技术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海水利用技术研发—示范—产业化步伐,开展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攻关,增强自主研发力度。强化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加大海水利用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的研究;加强国际海水淡化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海水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充分发挥海水利用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海水利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海水利用创新与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采用以资产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府政策扶持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海水利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作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通过政策环境优化、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及合作研发等方式,实现海水利用自主技术创新各环节的有机对接和融合,加快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建立海水利用科技创新协调推进组为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组织领导核心,促进政府、涉海企业、涉海科教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上下左右联动,共同推动海水利用科技创新。加强 “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化。

[1] 郑杨.海水利用: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J].经济日报,2008-04-26(7).

[2]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2005-12)[2012-10-11].http://wenku.baidu.com/view/6cc42a4ae45c3b3567e c8ba9.html

[3] 李爱春.加快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之我见[J].技术与市场,2008(6):42-44.

[4] 杨尚宝.关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考[J].水处理技术,2008(1):1-4.

猜你喜欢
淡化海水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海水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