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汇聚成光—《读者·原创版》公益行

2013-04-25 05:53
读者·原创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点滴汇聚成光—《读者·原创版》公益行

早在8年前,创刊不久,我们就刊发了华东政法学院在校大学生殷浩哲在贵州毕节贫困乡村小学进行支教的调查报告《漂流·体验·感悟—大山深处的接力》,引起了很大反响。在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个媒体需要承担的公益责任和它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后,更多关于公益的报道、人物陆续登上这本杂志—2007年,《种植太阳的村落》《以孩子和太阳的名义》将目光投向无人照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以及日渐产生影响力的NGO;2009年,专题“宝贝回家”关注日益猖獗的儿童拐卖现象,并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打拐志愿者的努力。此外,“瓷娃娃”、盲人声音工作室、盲人电影院、动物福利,徐本禹、杨澜、马俊和、张轶超……越来越多的公益现象和公益人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杂志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们更直接搭建公益平台,借全国读者之力,捐助甘肃省会宁县新塬乡万岔小学,韩家集乡中心小学、云台小学的贫困学生和代课教师。公益之路漫漫,但爱心满满且充实丰盈。今天,我们再次启程,前往地处西北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古浪县,探访当地贫困山区的学校,继续与公益同行,也希望您与我们同行共助。

古浪县新堡乡常年大风、干旱,土黄色是一年四季的主色调

77年前,西路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后西渡黄河,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经历了征战河西过程中最激烈的战斗。今天,当年鏖战的惨烈悲歌已被时光湮没,西风刮过的黄土地亟待唱响新曲。

新堡乡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最边缘的一个乡,是典型的中国西部乡村的缩影,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史称“土地寒凉”之地。近年来外出打工者居多,劳务输出成为乡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留下那些因各种原因出不去的家庭和孩子,守着空落落的村庄。

孤独的电钢琴

新堡乡初级中学的器材室里,供着一台“哑巴钢琴”—从2012年秋天被运到这所乡村中学,就没有奏出过一首曲子。

“只是打开看了看,没人会用。”新堡乡的老师语气中透着无奈。

电钢琴是县里受捐的音体美器材。县里统一接收后再调拨到各个乡,这架“高级玩意儿”被调配到了新堡乡初级中学—乡里条件最好的中学,尽管这所中学这些年一直没有音乐老师。

“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专业,教师空白。”新堡乡的白老师语气温和而又严肃,“空白”二字不留余地。“县里每年招的这方面的老师很少,很难分到我们这儿来。”虽然学校每年都上报音乐老师空缺,可4年来音乐课还是一直由其他老师帮忙代。在新堡乡初级中学,老师招不来、留不住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中心学校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8个1-4年级的教学点了,“大部分是代课老师,只有一两个专业教师,也都老了。”白老师告诉我们。张老师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同时还帮忙代着科学、思想品德和体育3门“副课”,一周上15节课,写将近20本教案。

海拔2300米的新堡乡常年干旱、低温、大风。从省城兰州驱车向新堡乡行驶,原本路两旁还郁郁葱葱的,一过景泰,便像翻照片似的景色突变,只能见到暗黄色的高原草甸,植物极少,干枝紧扒着黄色沙土匍匐生长。不知道翻了几个山头,车底盘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蹭了好几次,左弯右绕,我们才终于到了新堡乡初级中学。刚一下车,就被猝不及防的狂风刮得睁不开眼睛。6月的天气,这里却还给人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主管教育的董乡长介绍说每年只有4个月不用生炉子。我们问:“风一直这么大吗?”乡长笑了:“这也算风!”

新堡乡初级中学教师的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在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1920元的乡,这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高收入了,即使和城里的老师比,工资也不低,可依然留不住老师。

“不是收入问题。”新堡乡学区的柴区长皱着眉头。由于地处偏远,老师们绝大部分住在学校,问题很具体,也很现实,单身的老师连找对象都成问题。吃住都在一起的集体生活使得老师们的生活步调一致、内容相似,闲暇时间生活很枯燥,想四处逛逛,可学校外面除了黄土山还是黄土山。“待上一两年都想走……”学校老师直言不讳。新堡乡每年通过“事业单位统一招考”招收老师,可招来的老师很多专业不对口,要真正担当起教学任务还需要一个过程。“虽然是师范大学毕业的,可不会教书,培养出来,又走了!”

李老师在新堡乡初级中学代课8年,是学校的“老教师”了。去年寒假他自己掏钱去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了培训。“回来以后同事们觉得我上课有了进步,上学期参加全乡课堂竞赛得了第一名!”李老师的语气中带着一份质朴、天真的自豪感。他希望能多走出去,回来也给同学们讲讲外面的世界。

在我们离开新堡乡返回兰州的路上,气温骤降,乌鞘岭上飘起指甲盖大的雪花,穿着羊皮袄的牧羊人费力地将羊群往回赶。我们黯然的同时也感到庆幸:虽然没有能够弹奏钢琴的老师,但是学校依然坚持开设音乐课;虽然很多老师在这里待不了多久就会去“更好的地方”教书,但是他们在这里一天,就抱着“认认真真上课”的信念站在三尺讲台上。如果不是有这些,乡里的娃娃只能在年幼时就接过父辈手中的树枝,成为更加年轻的牧羊人。

孩子脚上的雨鞋明显大了好几个号,穿着它,泥泞的道路便好走些

两个孩子的课堂,安静而又落寞

这所学校的存在给了娃娃们一种虽然渺茫却美好的可能性,也给了这里的人们希望。老师们在驻扎还是离开的纠结中,权衡如何负责地面对孩子,也负责地面对自己,他们同样是这困局的受困者,无力改变。而学校、老师、孩子都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一起将这不易维持的希望支撑得更加牢固,使这盘根错节的困局得到破解。

坚守

“一座磨小学,一座山的‘一座’。”当地老师这样向我们介绍。为了到达这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东部山区的小学,我们翻过了很多座山。

正是阴雨天,浓密的乌云低低地压着大地,是典型的高原气候特征。风吹得很猛,校门口的大树跟着狂风扭动着身体。

校门外是片空旷的黄土地,一团一团的芨芨草把它们像刺一样坚硬的叶子扎向天空。破旧的篮球架以匍匐的姿势倒在地上,生锈的铁架、腐烂的篮板早已被埋在泥土里。

走进校园,旗杆和校园的大铁门一样锈迹斑斑。“杆子生锈了,旗取不下来。”一位老师不好意思地笑笑。

风停止喧嚣的时候,这里非常安静。此时正是上课时间,五六间教室,却听不见一点儿读书声,也听不到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声音。我们走进四年级的教室,令人吃惊的是,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坐着两个学生。

看见一群陌生人走进来,两个孩子迅速打量了我们一下,又低头写写画画。“你几岁了?”我问其中一个男孩。“13岁。”他怯生生地回答。他的同桌是个短头发的女孩,脚上穿着一双成人的大雨鞋,当我们注意到她大且满是泥点的雨鞋,她缩了缩脚。

和四年级一样,我们走进的每间教室里都只有两三个学生,虽然黑板旁边贴的学生名单上有七八个名字。

校长介绍说,以前这里有6个年级,200多个学生,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外出打工,有条件的家庭也把孩子带到了古浪县城,孩子越来越少。乡村小学实行了改革,新堡乡中心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以前的8个乡村小学变成了8个1-4年级的教学点,五、六年级的学生都被转移到中心学校寄宿。一座磨小学的学生人数骤减,下降到11个。

在城市小学教育资源紧缺,学生人数猛增的情况下,这里上演着相反的“粥多僧少”的一幕。以前有200多个学生的时候,老师是7个,现在学生剩下11个,老师还是7个,只有1个老师是体育专业出身,其余6个都是代课教师。

由于代课教师待遇偏低,他们只能选择留在原校。学校办公室里挂着的奖状都已是好几年前的了。只有从这些落满灰尘的旧奖状里,才能还原些许当年兴盛时期的景象。

因为学生太少,完全没有课堂氛围和校园生活的气息,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上课时书声琅琅,下课后孩子们鱼贯而出、游戏玩耍的景象早成了老师们昔日的回忆。

对这里的孩子来说,他们有足够大的操场,足够宽敞的教室,一对一辅导的老师,但校园生活的概念却十分模糊。现在,很多人为留守儿童奔走,为代课教师呼吁,但像这样老师有,爹妈在,但始终翻不过这一座座大山、一条条沟壑的孤独的学生被遗忘了。

曾经的成绩已成老师和孩子们的回忆

离开一座磨小学时,狂风还在胡乱地刮着。我们和小学生们挥挥手,说“再见”,他们木然地坐着。老师拍了拍他们的肩膀:“怎么能没礼貌呢,快说再见!”“再见。”他们依旧怯生生地说。一座磨小学和它的师生们依然孤独。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坚强地抵御周遭的恶劣。就如同那些芨芨草,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仍然努力汲取养分。学生的花名册上,一个个名字开始变得陌生,但仅有的11个学生和7个老师还是在想方设法创造属于他们的课堂。

后记:

在一个年级只有两名学生的“麻雀小学”,孩子们体验不到正常的教学气氛,他们对集体、竞争、伙伴的概念可能空白或扭曲;在乡里“条件最好”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因地处偏远、环境闭塞,相对殷实的收入也招不来新老师、留不住老教师,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内心却纠结、迷茫……他们的困境和尴尬,不是靠简单的物资捐助、志愿支教就能得到解决的。这些问题更深刻、更复杂、更系统、更棘手,需要更多人长期的关注和行动。

如果说争取“人人有学上”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爬坡的1.0时代,那么透过新堡乡的教育现状,我们看到农村基础教育已经到了要为“人人上好学”寻解的2.0时代。

中国太大,我们太小,无法解决更多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一地、一点、一滴做起。希望您与我们一同伸出援助之手,以各种形式帮助这里的孩子、教师、学校、教育。教育是国之根本。联系我们:0931—8773044。近期我们将向一座磨小学的孩子们捐助首批文体器材,先让他们的校园生活能有一些声音和色彩。(文/本刊见习记者 刘玉婷 宋青)

编读往来

爱上七堇年的文字时,我上初中。今年秋天,我将要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岁月并不能改变她的文字对我的影响,当我在被窝里一遍遍地翻阅《尘曲》时,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只想对你说:青春无你,何以为青春。(《多么可笑,但,多么可爱》)

—陆琼涛ing愿望、10年前最看重的人。10年,一个看上去很长的时间单位,可回头看时,又觉得时光快速闪过,让人恍惚。感谢《读者·原创版》给我一个让心灵休息的地方,让我驻足回望、感慨、怀念和珍惜。

—橘子笑了

今天收到了理想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很想感谢《读者·原创版》。当时送来的书真的是比想象中的还要好。它让我在忙碌的中考复习期间依然能收获一份清静、一份从容。希望这份陪伴我度过初中3年的杂志还能继续陪我度过下一个3年甚至30年。

—淡紫若痕

这一期的“影像”让我安静下来,好好回忆自己10年前的样子、10年前最大的

被晚间档肥皂剧里苦情女主角、男友、闺密之间的三角恋折磨惯了,更加珍惜《楚宁的雪》带来的这股清新、自然的空气。心思回转的小女生、温柔腼腆的大男孩、心照不宣的秘密、皆大欢喜的结局,都恰到好处地告诉我们:生活原本很简单,我们不要自己把它过成虐心的电视剧。

—巫婆爱美丽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