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东城建成国际知名中心城区

2013-05-14 10:59杨柳荫
前线 2013年1期
关键词:东城建设文化

杨柳荫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整体部署,特别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已经进入小康行列,正处于由“国内一流中心城区”向“国际知名中心城区”迈进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总体定位,以更高标准加快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走在前列。

坚持首善一流标准、求真务实作风,进一步提高核心区科学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改,但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奋斗热情。现在,全区人均GDP已达2.25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人民币,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6%,多项指标位居全市乃至全国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把“建首善、创一流、以质取胜”的理念转化为全区上下的自觉追求,使核心区工作真正体现首都工作的最高水平。一要高标准做好“四个服务”。做好“四个服务”,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我们要深入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核心区的服务意识、首善意识,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同时,要坚持把发展寓于服务之中的理念,把辖区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以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驱动发展,以“四个服务”助推发展,努力把首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要坚定不移地实施20年总体规划。按照确定的“三步走”路线图,争取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4.5万美元,人均收入达到6.5万元人民币,比2010年翻一番。到2030年,人均GDP达到8万美元,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人民币,疏解20万人,基本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战略目标。实现未来宏伟蓝图,必须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特别是要针对发展“短板”,坚持旧城内有机更新与旧城外集约利用相结合,加大地下空间和地上“二次”开发力度,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文化经济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高端产业格局。三要强化真抓实干的作风。一流的工作水平离不开一流的工作作风。要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市委要求,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带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带头转变会风、文风,带头发扬“三敢”精神,多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以北京建都86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聚焦“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牢牢抓住历史性机遇,结合今年北京建都860周年,以“知古都历史、建人文北京、展文化东城”为主线,以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切实将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着力构建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模式。加强统筹协调,确保2013年全部完成“十大保护项目”,同时启动惠王府、陈独秀旧居等重点文物修缮和前门历史展览馆、广和剧场等一批重点项目,逐步恢复钟鼓楼、玉河、天坛坛墙等历史风貌,充分展现古都文化魅力。围绕建都860周年,举办系列主题活动及“前门历史文化节”、“皇城国际旅游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名城保护成果,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继续深化与北控集团等大型国企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以前门地区四类危房为试点,探索房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试点工作。继续完善“菜单式”搬迁模式,重点推进文保区以及简易楼的人口疏解,积极推进对接安置房建设,努力争取新的外迁用地。二是着力打造文化经济新引擎。以雍和园扩园为契机,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聚集高端企业,完善“雍和文化人才特区”政策和“胡同创意工厂”发展模式,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天坛演艺区”重点项目建设,做好优秀剧目储备,办好“南锣鼓巷戏剧节”等“戏剧东城”品牌活动,建设首都高端演艺中心。加快推进北京文化创意大厦、嘉德艺术品交易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发展壮大,建设高端文化要素市场集聚区。以中轴路、前门、南锣鼓巷三个旅游功能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国学、国医(中医药)、国际会议”等高端业态发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打造“文化航母”为切入点,加快区属文化企业重组合作步伐,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老字号企业做强做精、做出特色。三是积极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北京精神”结合起来,健全“全国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以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社区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和“一刻钟文化圈”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群众文化展演季”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品,使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坚持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扎实推动“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一是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努力打造“美丽东城”。东城区已告别大规模城市建设阶段,进入以城市管理为主的阶段。城市管理的细节决定着“软环境”建设的成效,也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为此,区委决定把2013年作为全区“精细化管理年”,从城市管理的盲区、薄弱环节入手,扎实抓好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工作。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等工程同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一批管理有序的精品大街。拓展立体绿化、见缝插绿等工作,努力为群众创造更优美舒适、更精致宜居的环境,建设“美丽东城”。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大城管”体制改革和“两网”融合。将日常工作联系紧密、职能高度相关的城管系统职能部门整合成新的城管委,统筹实施城市管理相关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监督职能,实现责权明晰、管理集中、综合联动、运行高效的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东城特色的“大城管”之路。同时加快推动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两网”融合,使网格化新模式真正成为提高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三是努力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解决好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完善便民手段,打造一批“便民服务一条街”,使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适。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和“东城无小事”的思想,以网格化新模式为载体,扎实推进“平安东城”常态化建设,动员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作者:中共东城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东城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聚焦质量 创新发展 推动东城教育再上新台阶
寒露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券游东城
害死人的记者
水是用不完的吗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