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大国心态培育的几点思考

2013-05-25 00:26李伯聪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国心态培育

李伯聪

(广州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新时期大学生大国心态培育的几点思考

李伯聪

(广州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大国心态”是在一段时间内,主流意识和群体意识共同作用于个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心态,而个体“大国心态”一经形成也会对社会的“大国心态”产生影响。培养大学生成熟的大国心态,会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未来。培育大学生成熟的“大国心态”需要整合国家、社会、传媒多方教育力量,营造大学生积极踏入社会、获得同质化的机会,在社会实践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养成平和冷静的气概和宽容、大度的胸怀。

大学生;大国心态;状况;问题;培育

200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邀请参加首届“环球时报奖学金”颁奖仪式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学者,就“大国心态·大国眼光”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认为当下的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的大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国民应该拥有大国的气概和宽广的胸怀,既要能够包容地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博采众家之长,也要能以包容的心态去处理历史问题和国际纠纷。……无论对内对外,都不纠缠细节,而着眼于长远的实力提升,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和自己,这是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1]但是,学者调查显示,当下中国国民心态处于自信和自卑的交织状态,民众客观、冷静、理性看待中国是社会心态发展主流,浮躁、崇洋、狭隘民族主义等情绪也客观存在。[1]学者们认为,只有具备大国心态的国家才算真正的大国,表明国家软实力的同时代表了国家形象。

大学生作为时代强音的传递者,他们是否有成熟的大国心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青年群体的声音、体现了时尚的社会文化,同时也预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明天。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大国心态,不仅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一、大国心态及其形成

“大国心态”如何界定?大国心态是社会心态的一种表现样态。社会心态一词在心理学、社会学界使用频率非常高,讨论也异常激烈,其中杨宜音的观点获一致认同。她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2]她突出社会心态的宏观性、感染性和同质性等特征,表现为:社会心态是通过社会流行、舆论、日用常行的生活等途径作用于社会全体成员,使社会成员去掉个性化(或个人化)并同时获得相对一致的社会认同、社会情绪,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这一过程反映了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建构过程,这一概括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学科依据较充分的界定。[3]大国心态作为社会心态的属概念,自然具备了社会心态的属性,依此而论,大国心态的建构过程也体现了社会心态的一些特质。

其一,大国心态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际地位的提升、硬实力的迅速增强,也带来了“中国威胁论”的误判,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的崛起成为焦点。毋庸置疑,中国政治经济强大了,可中国的软实力相对滞后,部分国民的心态并没有随着国家硬实力的增强而强大。“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是既不想当霸主也决不做奴隶的大国。话好说,事难做,要培育国民的大国心态并非一日之功。当代中国人的国民心态十分复杂,既有中华民族璀璨的千年历史文化的骄傲,也有屈辱的百年悲情,可谓自信并自卑着。因此,中国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既是世界了解、认同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人调适自己、正视自己的过程。面临世界的挑战,中国人需要说服自己、接纳自己、展示自己并说服他人,在与他人的磨合中培养成熟的大国心态。

其二,大国心态的形成。从社会心理学看,群体或大众虽然是无数社会个体的集合,但一经形成整体就会作为一种心态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而且这种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社会个体常常无法摆脱这种观念、态度和意志对自己的控制。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塔尔德的《模仿律》、弗洛伊德的《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等著作中,对“群体心理”问题各有表述,一个共同点就是:群体心理不同于个体心理。凡事应辩证看,结合大国心态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个体大国心态如何形成、形成后的个体大国心态如何反作用于社会?

先回答个体大国心态形成的问题。特纳的“自我类别化”理论和浩格等人的群体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度取决于他多大程度卷入社会并被同质化,个人的情感会受到群体情绪的渲染而无意识间就去掉个性成分,从而与群体心态达成共识,具备群体性,或说社会性格、国民性格(见图1,图2)。依据这个去个性化的过程,我们推定个体大国心态的形成过程。第一步是个体的价值观,包括个体对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现实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这体现的是个体性差异;第二步是个体的社会参与和情绪的影响情况,这涉及到国家、社会、群体为个体提供了多大程度的参与了解社会、建设社会的机遇和平台,涉及到对社会媒介、社会教育的引导力度、信息开放的程度等多方面;第三步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或说大国心态的形成),个体在参与国家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在日用常行的生活熏染中,会逐渐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和国内外现实状况形成清晰的认知,并在社会生活中达成群体共识,且表现出雷同的情绪基调。再回答形成后的个体大国心态对社会的作用。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已逐渐成为一个群体。因此,个体的大国心态既形成于这个社会群体,但个体的大国心态同时也会影响并营造着这个群体大国心态的状况。

由此看来,大国心态是在一段时间内,主流意识和群体意识共同作用于个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心态,而个体大国心态一经形成也会对社会的大国心态产生影响。

图1 社会心态结构[2]

图2 依据社会心态结构推定大国心态结构

二、培育大学生大国心态的几点思考

围绕我国大学生的“大国心态”的培育问题,至少需回答三个问题:目前大学生“大国心态”的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培育健康“大国心态”的路径。

其一,大学生“大国心态”的状况。冷战结束后美国人开始思考在没有对手威胁的世界上他们所处的地位问题,约瑟夫·奈指出,“未来的世纪将会看到美国继续处于主导地位,但世界政治中的权力之源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后者将为所有国家之目标的实现设置新的障碍”,“美国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它是否是21世纪拥有最充沛资源供应的超级大国,而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政治环境,使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5](p99)很显然,约瑟夫·奈倡导的是以压制别国的发展和超越,保持自己霸权地位的发展观,体现的一种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霸权心态,而不是成熟的大国心态。那么,何种心态才能称之为成熟的“大国心态”?学者指出,成熟的大国心态包含:理性,客观、冷静、严谨地看待我和世界;包容,维护真相、国家尊严与利益、包容对待各种文化和历史;自信,认同自我、民族、国家;进取,积极上进、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平和,坦然并冷静面对胜利与失败。[1]

我国大学生具备成熟的“大国心态”吗?有学者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背景,由于受到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开阔,但同时也凸显价值判断迷茫;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使得他们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未来都充满信心,渴望参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促进了信息与思想交流,塑造了他们活跃的思维。由此得出的调查结论是“在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90后’相比‘70后’、‘80后’更客观、理性”。[6]结合学者们的研究,大学生“大国心态”表现为这样的状态:一是国家持续发展带来了个人理想乐观(愿为信念和追求奋斗、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西部支教);二是理智平和看待国际争议问题(不盲目参加抵制活动、中国利益为出发点、为世界运动发展高度赞同尊重个人选择);三是国家实力提升换取宽容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感(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社会经济发展持积极的评价、关注并立志要改变贫富差距、弱势群体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四是中国与世界同步而渴望能够提升中国形象(希望参加国际交流了解世界、增进相互理解)。依此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大国心态”是比较成熟的,这与他们所处时代息息相关。不过,也正因为他们所处时代特殊,所以有必要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遗留问题、解析现实社会难题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教育。

其二,大学生“大国心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大国心态”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历史与现实表现出自卑与自大交织;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出自卑与崇洋交织。中国千年的历史“辉煌”确实令人振奋,世界千年古国仅有中国历史文化屹立不倒且生生不息;然而,面对“1840情结”,我国当下学子在耳濡目染之际留在脑海就两个字——屈辱。面对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而且中国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在国际贸易或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些扎扎实实的成就造就了中国人的乐观、自信、开放和宽容;但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美摩擦”、“中日关系”、“台海风波”等问题却一直没有停息。而且我们还看到今天的中国,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因此,源于种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得学生难以客观平常看待国际间事务,一定程度造就了学生在大国问题上自卑、自大、崇洋、急躁交织的复杂心态。

其三,培育成熟“大国心态”的路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认为国家的强大取决于整个国民素质的状况,国民素质的培育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依据上图中对大国心态结构的分析:(1)培育大国心态最内核部分是最稳定的,具有正式性、系统性、深层和持续性特征。在我国,这一内核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这一最大的正式组织,并要求这一组织为国民社会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教育资源,如“党的理想信仰、意识形态、传统精神”等。具体来看,无疑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作为大学生“大国心态”培育的重要资源和核心指导。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大国心态的基础。“90后”大学生出生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下,能客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性分析中国近代史、实事求是评价中国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有利于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打下思想基础。(2)在政府的宣传、社会情绪感染、学校培育的通力合作下,大学生逐渐养成在宏阔视野下理性看待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心态。这个教育阶段的完成,实则意味着大学生业已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所谓社会价值观指的是“隐含在一套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持有使现有的社会架构得以保持,社会制度在这里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和社会奖惩等。它通过规范、价值、惩罚等给个人带来外在压力,也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给个人带来就范的压力”,[7]这套社会价值观使得人们能够系统客观看待国际事物、对历史问题会避免“受害者情结”、对现实问题上也会支持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3)营造积极的社会情绪感染环境,提供直接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使大学生“大国心态”同质化。在今天,人已变成了“社会人”、“信息人”、“世界人”,因此大学生大国心态的培育要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情绪感染和进入社会的机会,吸纳大学生参与社会。诸如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实习,甚至是国际旅游等众多方式走出国门,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消除自卑和仇视,达成社会认同、摈弃成见,去掉个性化完成向国民性转变。(4)注重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关注社会生活的默会,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育人功效,打造“整个社会”育人的健康氛围。施坦达尔认为“一个民族的所有个体都在各自的身体和灵魂上打上了特殊的民族本性的痕迹,……身体对灵魂的影响在一切个体身上引起了相同的一定爱好、倾向、素质和精神属性,结果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民族精神”。[8](p99-100)大学生“大国心态”的培育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大国心态”这种“特殊的民族本性的痕迹”也需要把出生与居住环境统一起来,培育“相同的一定爱好、倾向、素质和精神属性”的形成,如充分利用MSN、QQ、BBS、微信、手机短信、学习网站等社会媒介,引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坦然、积极参加应对国家国际安全和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理性、客观、冷静评价中国的崛起。

[1]杨琳.塑造大国心态[J].瞭望新闻周刊,2004,(39).

[2]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

[3]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

[4]汪庆华,周宁宁.用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5][美]约瑟夫·奈,门洪华.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高静.关于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大国青年心态的思考[J].北京德育,2010,(5).

[7]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

[8][苏]N.C.科恩.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张 豫

G414

:A

:1003-8477(2013)06-0187-03

李伯聪(1975—),男,广州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

猜你喜欢
大国心态培育
吐槽大国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多想记住你的脸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还是“看掐架”心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