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戒“三庸”

2013-05-27 03:47刘忠昌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阎王爷庸官当官

■ 刘忠昌

读过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则故事:一名“庸官”死后去见阎王爷,他先是扬扬自得地陈述自己一生为官,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一杯水,无愧鬼神。他以为可以得到赞扬,不料却遭到了阎王爷的斥责,说他当官“处处求自全”,未为老百姓办过一桩实事,质问他:如果不要钱即为好官,那么,“置木偶于堂,井水不饮,岂不更胜公乎?”“庸官”听后为自己辩解:“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爷不客气地反驳他:“设官以治民……无功即有罪矣。”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官就要认真履行职责,竭尽全力为民造福,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那些自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庸官”,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不像“贪官”那样直接吸食民脂民膏,但他们拿着人民的俸禄,花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却在其位而不谋其政,造成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长期发展缓慢,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庸官”和“贪官”同样祸国殃民。因此,领导干部不管职务高低,责任大小,都要恪尽职守,卓有成效地工作。特别是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干部要有所作为,必须下大力戒“三庸”。

一戒庸谋。领导干部的职责有千条百条,谋划、决策是第一条。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官者,当以谋天下苍生之福为己任。”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领导能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谋划、制定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发展规划。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在谋划与决策上,或是“鼠目寸光”,或是“好高骛远”。前者主要是思想懒惰,习惯于围着上级领导的指挥棒转,工作无自己的思想、目标和规划;后者则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甚至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决策执行的效果是否符合民意,蛮推硬干,致使民众怨声载道。“鼠目寸光”和“好高骛远”,从外在表现看大相径庭,但其本质是殊途同归,都属庸谋之列,其结果都误国害民,其中后者更甚。

二戒庸俗。领导干部的言行,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对社会风尚有引领作用。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才对领导干部提出“清正、清廉、清明”的要求,中央才出台转变作风八项规定。领导干部唯如此,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做到超凡脱俗。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确有一些干部庸俗鄙陋:有的偏好吃喝玩乐;有的到处找“靠山”,搞小团体,为了个人升迁,搞五花八门的关系投入;有的讨好上级,迎合下级,同事之间阳奉阴违,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等等。这些庸俗之风降低党的肌体免疫功能,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戒之。

三戒庸碌。群众对这类领导干部的形象作了如下刻画:“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样子。”这让人想起苏联话剧《前线》里的一个人物——客里空,他整天忙于拎包开会,忙于接待应酬,忙于捕风捉影,是个忙碌的“喧嚣的人”。现实中的客里空们,不仅仅如此,他们或者推动工作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拼命工作,实则收获甚少;或者对工作中暴露的问题绕着走,不敢坚持原则,无所作为,最终落下“庸官”的骂名。

俗话说:“当官责任重,无官一身轻。”从古至今,从政者“任重职大,非庸才所能堪”,“政之要位,能者居之。”由此,按照选贤任能、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解决领导干部“三庸”问题,要抓住当前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着力在制定干部考核制度和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推动全社会形成祛歪风、树良风的正能量,使每位领导干部都以饱满的激情引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活力,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阎王爷庸官当官
敬 佛
带不走的人
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职业病
等我
古代如何防止庸官贪官肆意妄为
当官的“四个层次”
治理庸官懒政需在制度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