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薄名利的孙犁

2013-05-28 05:43景冰丽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孙犁名利

景冰丽

【摘要】为判别人间的真善关和假恶丑,且把张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作为自己创作的目标;孙犁寂寞为文,首先,不喜仕途远离官场;其次,不计名利只管勤奋;最后,不贪安逸不图富贵,在宁静的心态中,提炼、升华出宏大深邃的思想艺术境界。

【关键词】孙犁;名利;寂寞;

创作,需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境:就是说作家要能甘于寂寞,无论是作家感情冲动的来源,还是表达这种冲动时的心态,都与各色各样的私心杂念,及其相关行为无涉。唯其如此,才能判别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且把张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作为自己创作的目标;才能在宁静的心态中,提炼、升华出宏大深邃的思想艺术境界。

首先,不喜仕途远离官场。为达到创作时宁静的心境,孙犁远离官场。为官、为文所需的功夫不同,孙犁在《谈柳宗元》、《读(旧唐书)记》、《读(宋书·范晔传)》、《读(史记)记》等文章中,反复举例说明,历史上的文人大都做过官,但像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范晔、司马迁等文学大家和史学大家,他们的成就,都不是正在官场得意之时,而在仕途挫折,主动或被动地退下之后,感到寂寞无聊,积郁难抒时,才真正取得的。因此,孙犁总结说:“著作亦多在无聊时。有时,正在无聊著书,订下了庞大的写作计划,忽然官运亨通起来,就再也无聊不下去了,只好放下笔墨,先去赴任盖章。此为无聊期的结束,也就是文字生涯的终结。有的人虽说圣明天纵,不可一世,一边做官,一边还在写文章。因为只有得意,没有无聊,那文章的成色,也就大不如从前,以后只是卖卖名气而已。”自己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不愿意做官,他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长,资格老,但担任过的职务是《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的一名编委,在这个岗位上从事的还是文字性工作,32年来没有一点升迁,还有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等虚衔,几次提出申请,要求辞去。

孙犁不仅意识到自己非仕途方面的人才,更厌恶官场的伎俩,从不主动结交官场人物,即使有人主动邀上门来,也常常以各种方式谢绝。《宴会》中的两件事能说明他此方面的品格。一次是市里的宣传部长,宴请一位戏剧家,派车接他去陪宴。他推说有病,没有赴宴。第二次是规格更高的市委文教书记宴请一位画家,派专车还有一位双方都熟悉的朋友来接孙犁,因一句玩笑话,引起他的不快,便断然拒绝赴宴。

从世俗观念看,孙犁这样做,可能有些“不通人情”,会“给上级留下不好的印象”正是这些方面,表现了孙犁作为一个作家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品性,这种品性让他长久地保持了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并将他关注的文学事业推向纯净、高远的境界。

他一生作文像个散兵,从来没依附过什么人,也没拉拢过什么人,特立独行,寂寞作文章。

其次,不计名利只管勤奋。远离官场,就能保持淡泊的心境吗?他说过一些耐人寻味的话:“文坛虽小,也是一个社会,且长期被人看作名利之场,因此,并不像年轻人所通常想象的那样,是个乐园,是个天国。历史上,这里也有所谓权势、地位,也有排挤和倾轧。它常常向你吹来纠纷和干扰的风。你应该冷静清醒,这样才能继续有效的工作”。“……只问自己用力勤不勤,用心正不正,迈的步子稳不稳。作品的得失荣枯不要去多想。”这是孙犁为文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之谈。

孙犁在抗战初期就以文名与学识崛起于冀中;40年代中期,又以《荷花淀》等佳作闻名于全国;50年代后,更以《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思想艺术独特的作品,被公认为少数真正有创作风格的作家之一。当时有一批青年作家,倾慕和学习着他的艺术风格;80年代后,中国文坛上,更有“荷花淀流派”之说兴起,一批中青年作家,自认或被列为该派中人;他一惯是反对派性的,认为文人宜散不宜聚,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没有“荷花淀”那么一个流派。他在《天津日报》工作了30多年,从未曾想过在这片园地上插过一面旗帜,培养一帮什么势力,结成一个什么集团,为自己或自己的嫡系图谋点什么私利,得到点什么光荣。自己孩子的作品,他主张最好在别人主编的刊物发表。80年代初,一些热爱孙犁创作的作家学者,有意组织学术讨论会,研究和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几次提出,都被他阻挡了;电视剧制作部门,考虑到一批德高望重的作家艺术家年事已高,应抓紧时间,形象地记录下他们生活和创作活动的情景,以为将来的研究工作,保存宝贵的资料。也是几次向孙犁提出,几次被他谢绝了;他的一篇芸斋小说,由一家全国性刊物发了头条,与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并称为“双头条”。他知道“头条的全部学问”之后说:“一是感激刊物,感激相识的编辑们。二是以后千万不要再到这些名人场所里掺和去了,实在没有意思。”孙犁的作品,让人感觉不到一丝一毫功利的焦虑。他坚持认为“文章是寂寞之道”,作家必须“甘于寂寞”,如果感觉名利在那里诱惑你,就有躁进急就的心态,创作时就不能进行长时期的,反复的沉思细磨,精益求精,作品的思想艺术境界也不能往高处提炼和升华。

他一生不计名利,排除各种干扰、杂念,保持宁静的创作心境,按照既定的创作路子,纯净和提升创作境界。

最后,不贪安逸不图富贵。孙犁经历过艰苦的战争年代,又长期在农村生活过,他深知一粥一饭,一针一线,来之不易。因此,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简朴平淡的生活习惯,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执著追求。后来,孙犁的生活条件逐步有些改变,慢慢富裕了些,但也只是一般生活水准罢了。他的工资和稿费积余,大都花在了买书上面。写信,写东西用的都是裁剪的废纸条子;他的居室中,没有高档的家具,更无时髦的摆设,普通家庭都配置了彩色电视机,孙犁却嫌那东西太昂贵,直到离开大杂院住进单元房,免得空闲时过于冷清,才在子女们的撺掇下买了一台;看见别人糟蹋东西,心里很别扭,直到1988年,他铺的褥子还是他母亲几十年前用过的;搬家时,一些过时杂物,他也舍不得丢弃,破衣服,破鞋,破袜子全都带过来,又收拾起来。

他的一生,就是投入生活,观察,思索,表现人生,读书写作,持续地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心中没有对名利的欲望,他身上没有任何世俗的气息。他的言与行是完全一致的。青年时代的孙犁,随军行走,边走边吟,满怀爱国的热情,用清丽的笔调写下了对抗日战争中“美的极致”的赞歌;文革时期,社会风云变幻,蛇蝎横行,人身上的恶魔性因素都被释放出来,此时的孙犁始终保持了他的淡泊,无论周遭环境多么污浊,孙犁始终不与同流;他是真正做到了人格和文格相统一的,孙犁的这种淡泊之志,在今天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是尤为值得提倡的。他的智慧与高明,就正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一颗平常之心,始终坚持做人为文的操守。

猜你喜欢
孙犁名利
孙犁与求助者
修心
无涯
晚年孙犁
作家孙犁的“吝啬”
幸福
作家孙犁的“吝啬”
自己的时间
看破名利爱名利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