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三号煤矿热环境测试和工作面热源分布

2013-05-30 07:07王振平张广文冯小平
中国煤炭 2013年3期
关键词:散热量风流采区

易 欣 王振平 张广文 冯小平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055;2.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054;3.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邹城市,273500;4.江南大学,江苏省无锡市;214122)

1 矿井热害现状

济三煤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井田面积约为110 km2,主采3上#和3下#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500万t/a,服务年限为81年。

济三煤矿全矿井平均地温梯度为2.44℃/100 m,煤系地层平均梯度为2.96℃/100 m。根据3下#煤层和16上#煤层底板地温等值线,-650 m等高线以上地温小于31℃;-650~-900 m等高线之间温度一般在31~37℃(一级高温区);-900 m等高线以深地温一般高于37℃(二级高温区)。

济三煤矿目前开采的东翼采区深度在500 m以内,北翼采区深度在600 m以内、西翼采区深度已达到700 m,因地温升高而产生的矿井热害问题已日益凸显。对井下热环境参数进行调查与预测的结果表明,东翼采区采掘工作面夏季最高风温不超过28℃;北翼采区采掘面风温只在夏季最高风温达到28~30℃;西翼采区采掘工作面夏季风温达到30~32℃,最高34℃,出现较严重的热害,而冬季西翼各采掘工作面热害并不明显。

2 矿井热环境测试

为全面了解矿井气候现状,于2012年9月21日对183上#04工作面通风线路上进行布点,并对各点的空气状态参数进行测试。观测仪器采用数字式精密气压计、干(湿)球温度计、风表、水温计、测尺、WMY-01数测温计和红外测温仪等仪器设备。测点布置图如图1所示,测定数据如表1所示。

图1 测点布置图

从图1~图4中可看出,各通风路线上的各测点空气的焓值变化情况,从地面井口(测点1)到六采区西辅巷(测点8)增加幅度较小,而183上#04辅顺巷进风口(测点9)至工作面回风巷出口(测点16)增加幅度较大。说明井下热源主要集中在采区工作面区段,而运输大巷向风流散热量较少,部分区段运输巷道从风流中吸收热量使空气的焓值下降,巷道的壁面起到了调温的作用。

表1 18304工作面通风路线风流参数测定表

3 工作面散热量计算

经测量183上#04综采工作面原岩温度为33℃,风量约为1200 m3/min。顺槽为煤巷,长度约为2500 m,断面宽度约为4.2 m,高度约为3.15 m,锚网支护;工作面长度约为190 m,断面宽度约为4.5 m,高度约为3 m。辅顺内机电设备包括电绞车、水泵、变压器和液压机等,总功率约为860 k W,采煤面内总装机功率约为2000 k W,转载机及破碎机功率约为600 k W。根据工作面热环境测试数据分析,焓值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工作面焓值整体成递增曲线,受测定因素的影响(测量数据时测定人员位于支架内)工作面出口处焓值大于转载机处焓值,主要是由于工作面接近回风隅角处,有部分热量来自采空区,且风流没有均匀混合的原因。

图5 焓值变化曲线图

将工作面划分为区段,分段计算各热源散热量。第1区段为辅顺巷入口到183上#04泄水巷口,第2区段为183上#04泄水巷口到变电站前,第3区段为变电站及乳化液泵站等放置区,第4区段为变电站后到工作面进风隅角,第5区段为采煤面,第6区段为回风隅角胶顺巷出口。各区段散热量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各区段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比例如图6所示。

表2 工作面热源散热量分布情况表

图6 各区段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比例

4 工作面热源分布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辅助顺槽的散热量中围岩散热占33%,机电设备散热11%;采煤面热源散热量最大为402.9 k W,占全部热源的43%,主要热源是围岩散热、机电设备散热、运输中煤散热和采空区散热;胶带运输顺槽散热量占13%,主要热源是运输中煤散热、围岩散热和机电设备散热。

由图6可以看出,工作面作为热源的集中区域,散热量远大于其两侧运输顺槽与轨道顺槽,对风流温度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语

矿井热害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矿井气温升高的热源很多,且不同矿井其热源组成与分布都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引起矿井高温的主要因素是地面气候季节性变化、风流自井井筒下流时自压缩放热、地热引起的围岩壁面放热、采掘运机电设备运转时放热以及运输中的煤和煤矸石放热等热源。通过济三煤矿热环境测试结果表明,工作面是热源的集中区域,是影响矿井热环境的主要因素,矿井降温措施的实施需要考虑热源的分布特征,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1]李艳军,焦海朋,李明.高温矿井的热害治理 [J].能源技术及管理,2007(6)

[2]刘伟,钱高峰.利用电厂余热制冷新技术治理矿井地热灾害的实践 [J].煤矿安全,2008(10)

[3]袁亮.淮南矿区矿井降温研究与实践 [J].采矿与安全学报,2007(9)

[4]严荣林,侯贤文.矿井空调技术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5]刘晓鑫,胡汉华.我国深部矿井热害治理设想和展望 [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1)

[6]舒孝国,肖福坤.深部矿井内热源分析 [J].煤炭技术,2006(7)

猜你喜欢
散热量风流采区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数你最风流
不同采区地下水化学控制因素及水力联系探讨与分析
船舶机舱通风设计
留白——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
兼职者的风流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平台冷冻冷藏系统改造
质调节对对流型散热器散热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