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06-02 07:32刘春瑞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0期
关键词:宫体背带缝线

刘春瑞

随着剖宫产率不断上升,术中出血的患者亦随之增加;对存在术中出血危险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孕妇的早期判断及术中有效的处理关系到子宫保留、未来生育能力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新方法,且安全、简单、易行、止血快、技术成熟[1]。现将我科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患者年龄22~39岁;经产妇21例,初产妇53例;术前检查均为单胎,肝、肾、心及肺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无异常、无生殖器官畸形。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产次及孕周等方面相比无差异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比采取t检验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按摩子宫、子宫肌层注入缩宫素、宫腔内填塞碘伏纱布卷、宫颈口留置纱布[2],确定无活动性出血后,常规缝合切口,必要时结扎子宫上行支动脉;所填塞的纱条第2天可取出。

2.2 试验组 托出子宫于腹腔外,双手挤压子宫宫体以了解出血情况。若施压后子宫出血减少则提示成功的概率大。这时可用1-0号的可吸收线由子宫下缘切口的右边中外1/3交界点的切缘下2~3 cm处开始进针,务必要将子宫下段的全层穿透,之后经与之相对的上缘切口处出针,把缝线拉于宫体前壁右边距离宫角约3 cm处进行褥式缝合3~4针,出针后缝线应绕过宫底后壁,再垂直褥式缝合3~4针,此时蜕膜层不应穿透,到达子宫后壁右边的子宫骶骨韧带上方;约于子宫下段的切口水平处从右向左、自外向内呈斜行进针,穿透子宫全层,而于相对的子宫左边水平面出针;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缝合左半部;最后于左边下缘切口的相对位置出针,完毕后助手应该再次用力挤压子宫,同时渐进性缓慢拉紧缝线两端后再打结,这时可见子宫宫体体积缩小呈现纵向压缩状[3]。

3 结果

具体如表1、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对比()

出血量 手术时间对照组 35 318.4±114.3 163.4±64.5 56.7±25.2 67.1±19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 术后2 h出血量 术后12 h.4试验组 39 317.2±115.2 65.2±36.7 32.5±17.3 48.3±15.2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出血、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对比

4 讨论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B-Lynch缝合术,主要用于剖宫产手术胎盘娩出后出现子宫收缩乏力,按摩子宫、宫缩剂等处理后无效仍出血者[4];是一种控制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新型缝合方法。其原理是缝线纵向机械性地压迫子宫平滑肌,挤压子宫壁弓状血管,从而使子宫血供减缓、减少直至出血停止;同时因子宫呈现纵向压缩状而挤压子宫肌壁间血管,进而使血窦关闭,达到血止目的[5]。总之,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既安全易行、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少,又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1]阳小玲,朱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及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9):50.

[2]黄建娣.背带式缝合术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25):39.

[3]刘天平.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2):197.

[4]任晓红.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出血30例临床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12,19(6):902.

[5]刘秀平.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126.

猜你喜欢
宫体背带缝线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大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相机背带
婴幼儿软背带和牵引保护带产品 标准缺失 谨慎购买
江山之助
先天性宫体宫颈离断成功吻合1例
缝线抗议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50例临床观察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