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牦牛与野牦牛混群放牧杂交育种初步试验

2013-06-05 15:23汪忠吐尔逊司马义张志恒
草食家畜 2013年1期
关键词:野牦牛牦牛犊牛

汪忠,吐尔逊·司马义,张志恒

(1.新疆巴州畜牧工作站,新疆库尔勒841000;2.新疆畜牧厅,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家牦牛与野牦牛混群放牧杂交育种初步试验

汪忠1,吐尔逊·司马义1,张志恒2

(1.新疆巴州畜牧工作站,新疆库尔勒841000;2.新疆畜牧厅,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本试验选择健康达标的家养母牦牛,经过适应性培育后,在发情季节与野牦牛混群放牧,采用自然交配手段导血培育半野血牦牛探索,成功获得了39头半野血牦牛(23公,16母),为今后在混群放牧条件下获得半野血牦牛积累了经验。

野牦牛;家牦牛;混牧;培育

新疆牦牛是经过长期的选育,自繁自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来源、体型外貌较为一致,具有抗寒、抗病、耐粗饲等特点,产肉性能较好、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牦牛类群。适宜于高寒草地放牧,乳脂率、乳汁干物质含量高,肉质品质优异,遗传性能稳定,并具有较好的役用性能。种群数量约20万头,现分布于巴州、克州、乌鲁木齐等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是新疆牦牛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巴州的和静县。目前巴州牦牛种群长期闭锁繁育在不断发展进程中,遇到了家养牦牛品质退化,草畜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困扰,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提高家养牦牛品种质量,以提高个体生产性能使牦牛业由过去以数量求生存转为向以质量要效益,满足社会对牦牛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走育种改良的道路,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在新疆阿尔金山、昆仑山山脉分布有较大数量的野牦牛,由于长期的优胜劣汰,野牦牛体格硕大,适应性强,种公牛体重最高可达1.2 t,一般在800 kg左右,远远高于家牦牛体重。经过反复论证,产生了利用野牦牛作为育种父本培育牦牛新品种的思路。我们本着对新疆野牦牛资源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计划导入野牦牛血以改良家牦牛;通过将家牦牛与野牦牛一起放牧,实行自然交配获得半野血牦牛种牛。然后将培育的半野血牦牛种牛与家牦牛交配,对家牦牛进行改良,使改良后的家牦牛野血含量达到25%的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家牦牛与野牦牛混群放牧的准备

1.1.1 新疆野牦牛分布

新疆野牦牛主要分布在东昆仑山主脊,与阿尔金山脉的祁曼塔格山之间构成封闭的“库木库里”高原盆地。位于东径87°10′~89°18′,北纬36°00′~37°49′一带,面积450万km2。平均海拔在4 500 m左右。据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综合考察,野牦牛的资源量在20 000~30 000头左右。野牦牛与家牦牛的配种区域必须选择此区域。

1.1.2 野牦牛的习性

野牦牛长年生长在高海拨地区,对高原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牛体重一般在800 kg左右,非配种季节公牛离群独处,只有在每年6-9月发情配种季节公母牛才会合群,并且到相对平坦的草原交配繁衍,产犊一般在每年5-8月期间。野牦牛野性足,平时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类,但在配种季节有较强的攻击性。

1.1.3 新疆牦牛的品种特性

1.1.3.1 外貌特征头较粗中,额短宽,眼圆大,额毛长而卷曲,但不遮盖双眼。耳小稍垂,鼻孔大,唇薄。公母牛大部分都有角,角细长尖锐,自基部向两侧,再弯向前方伸出。颈薄,头颈结合良好。躯体长方,耆甲稍高,胸部宽大,腹大。后躯发育中等,尻斜,尾短而毛长。全身披长毛下垂形成裙状。四肢粗壮而有力,关节圆大,蹄小,质地坚实。

1.1.3.2 生产性能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高分别为125 cm±7 cm和111 cm±5 cm;平均体重分别为472 kg± 94 kg和340 kg±46 kg。公母犊牛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5.39 kg和14.42 kg,周岁公母牦牛平均体重分别为68.76 kg和71.58 kg。在终年放牧的条件下,挤奶期为120 d(6-9月份挤奶),平均日产奶量2.56 kg±0.08 kg。每年5-6月间剪毛和抓绒,平均产毛量1.34 kg,平均产绒量为0.43 kg。

1.1.3.3 繁殖性能母牦牛3岁时初次配种,每年的6-8月为发情期,空怀母牦牛发情较早,膘情好的母牦牛多在产犊后3~4个月后发情。发情周期平均18 d,妊娠期为224~284 d,平均257 d。公牦牛2.5岁参加初配,4~8岁配种能力最强。

1.1.4 选定家牦牛核心群

我们按照新疆牦牛标准[1]从位于天山南坡的小尤勒都斯山区,和静县的哈尔诺尔牧场选择了母牦牛核心群。通过对牦牛进行鉴定筛选,选出外形特征一致,毛色纯黑,健康无生殖疾病的成年母牦牛50头,组建配种群。统一编号、称重后,进行口蹄疫、结核和布鲁氏杆菌病等疫病的检测和预防。由于家牦牛的训化程度本身就不高,为了避免母牛与野牦牛混群而走失,我们全部选择了当年生产带犊的母牛。

1.1.5 核心群母牛安全渡过适应期

和静县哈尔诺尔牧场相距阿尔金山千余公里,我们在2009年5月17日行程一千多公里,使用卡车将核心群牦牛从和静县哈尔诺尔牧场运到离野牦牛出没区200 km的阿尔金山玉素甫阿里克一带,并选择相对较好的草场,对核心群牦牛进行适应性培育。由于两处气候,草场条件相差较大,期间损失了4头成年牦牛。通过两个月的培育,核心群牦牛基本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加之通过两个月每日每头牛300 g精料的补饲,母牛的膘情普遍较好,为配种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1.2 适时配种和犊牛鉴定

1.2.1 确定配种工作原则

为保证顺利获得较多的半野血牦牛,通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以下配种工作原则:1)选择合理的配种地点尽最大努力提高受胎率,获得尽可能多的半野血犊牛。2)加强放牧管理,保持母牛的膘情。3)增强责任心,尽可能减少母牛损失。4)不采取冒险措施,杜绝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5)加强后勤保障,保证生产、生活物资的运送,保证运输和通讯的畅通。

1.2.2 慎密确定配种地点

配种地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配种工作的成败。我们通过反复考察,走访了大量当地的牧民,并在保证配种效果的前提下,对几处野牦牛出没比较集中的地点进行了比较,在利于工作、方便生活,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最后选定昆仑山二道河为配种地点,建立了后勤基地和简易牛舍。

1.2.3 确定饲养人员,落实工作责任

由于配种点海拔高,气温低,条件恶劣,工作难度大,对此,我们挑选了责任心强,能吃苦的饲养人员进行放牧;并与之签定了责任书。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安排了两名少数民族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科学观察和服务,全程跟踪观察。

1.2.4 适时开展配种工作及配种期限

在2009年7月10日,我们将核心群转移到了配种点附近野牦牛出没的区域进行放牧。通过观察,一周后核心群牦牛与野牦牛开始混群,项目组的同志始终在远距离对牦牛进行了观察,发情母牛基本上都与野牦牛进行了交配。为了防止母牦牛随野牦牛走失,我们采取了每天在牛舍轮流留置2~3头牛犊的办法,保证牛群每天返回牛舍。在2009年10月8日,结束配种工作,并将牛群及设施设备从配种基地转移到了平原草场即阿尔金山玉素甫阿里克,期间没有造成母牛的损失。

2 结果

2010年3月技术人员对母牛的怀胎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实际参加配种的牦牛为46头。通过检查,确定受胎的为13头,受胎率为28.3%。2010年5月中旬开始产犊,7月中旬全部产犊结束。本次配种共产半野血犊牛犊13头,其中一头流产,一头产后死亡,成活11头;其中8头为公犊,3头为母犊。目前这11头牦牛已得到较好的驯化。根据本次积累的经验,在2011年5-6月份又获得半野血牦牛33头(其中5头在10月份装车运回的时候逃脱),实际运回28头(15公,13母);并对获得的28头半野血牦牛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定,见表1、表2。

表1 半野血牦牛犊牛体重平均值 kg

表2 半野血牦牛体尺平均值 cm

混牧获得的公母半野血牦牛的平均初生重比家牦牛的平均初生重[(公犊牛15.39 kg和母犊牛14.42 kg)[1]以及(公犊牛14.41 kg)[2]]要重1~2 kg;10月龄的体重下降是因为犊牛从混牧地区转移到驯化地区,环境改变导致犊牛在适应阶段体重下降。

本试验初步获得了半野血牦牛的体尺数据,下步工作将是与家牦牛做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半野血牦牛在生长发育上的优势。

3 讨论

本次试验采取自然放养的办法获得半野血牦牛,属于国内首创。

3.1 配种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从环境考察,到物资调运贮备,要做详细的计划和准备。野牦牛生活区环境十分恶劣,交通、通讯必须畅通,才能保证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

3.2 配种点位置的选择很重要

配种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野牦牛出没点较多,但适宜配种的地方很少。要综合考虑,从交通、通讯、距离、后勤、人员以及野牦牛数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最理想的地点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

3.3 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在距离远、高寒、缺氧、缺电、缺水、没通讯信号、生活条件简陋的环境下开展这项工作,条件艰苦,难度大,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吃苦精神,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要选择业务精通、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优秀专业人员班子,选择熟悉当地环境条件的牧工,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此项工作。

3.4 为培育半野血牦牛种群奠定了基础

采用混群牧牧方式获得半野血牦牛,是新疆牦牛首次在人为条件下导入新疆阿尔金山野牦牛基因,开创了利用新疆野牦牛的先河。今后,我们在继续采用混群牧牧方式获得半野血牦牛的同时,也会对所获得半野血牦牛进行选育,再通过继续杂交或横交固定,最终培育出半野血牦牛种牛。

[1]艾尼瓦尔·苏来曼,张长海,管永平,等.新疆牦牛标准体系[S].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畜牧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编印,2006:63-65.

[2]宫昌海,尼满,张金山,等.导入野牦牛血液对新疆牦牛影响效果之浅析[J].草食家畜,2007,(4):17.

Primary Study on Domestic Yak and Wild Yak in Mixed Herd Grazing to Breed Cross-breeding Yak

WANG Zhong1,TUERXUN·Simayi1,ZHANG Zhi-heng2
(1.Livestock Hasbadry Station,Bayinguoleng Mongolia Autonomous Prefecture,Kurle 841000,China; 2.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Xinjiang,Urumqi 830004,China)

The health domestic female yak was selected,and after the adaptability feeding,grazed with wild yak herd.The primary research were conducted by nature mating for cross-breeding.The 39 cross-breeding offspring,23 males and 16 females,with 50%wild yak blood were obtain.The result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 for half-wild blood yak breeding under the mixed grazing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wild yak;domestic yak;mixed grazing;breed

S813

A

1003-6377(2013)01-0037-04

2012-12-18

汪忠(1964-),男,高级畜牧师,从事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推广与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野牦牛牦牛犊牛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犊牛健康观察要点
犊牛肺炎巧防治
跟着牦牛去巡山
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犊牛水中毒的发生及预防
野牦牛 荒原的沉默者
犊牛泻痢的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