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及其与击打效果的关系

2013-06-07 05:56苏彦炬吴贻刚吴正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直拳发力峰值

苏彦炬, 吴贻刚, 袁 艳, 吴正平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2.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7;3.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上海200438)

拳击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及其与击打效果的关系

苏彦炬1, 吴贻刚1, 袁 艳2, 吴正平3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2.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7;3.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上海200438)

运用2块测力台、三维红外高速摄像系统和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采集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全力击打固定目标过程中,下肢地面支撑反作用力、部分运动学及击打效果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在下肢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双腿发力在90 ms内均达到最大力量峰值,发力50 ms时力量值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60%以上;前腿蹬地最大力量/体重、快速力量指数/体重与击打效果之间线性拟合度最高(P<0.01);蹬地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与击打效果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度最高(P<0.01),呈曲线关系;后腿上述参数与击打效果未显示出显著相关性。提示:在前手直拳出拳击打过程中,下肢蹬地专项力量特征为起动力量;提高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腿最大蹬地力量及发力速度,对于提升前手直拳的击打效果有重要意义。

拳击;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击打效果

Author’s address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Jiangxi Province,China;3.Affiliated Competitive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拳击是典型的全身快速发力项目,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一定的力度准确击打对手。2009年拳击新规则对得点判罚要求为:清晰、有力、无遮挡。击打的清晰度和力度是得分的关键,除去技术因素,对击打力量要求明显增加[1]。拳击专项力量特征相关理论研究存在不同观点。有研究以快速力量细化分类为基础,认为拳击击打专项力量特征为起动力量[2-5];另有研究从传统的快速力量宏观概念出发,认为拳击属于快速力量或爆发力项目[6-9]。国内很多研究将爆发力等同于快速力量[10],这与快速力量分类中的下位概念爆发力有所区别。起动力量和爆发力虽同属快速力量,但是发力特征存在差异,训练时负荷强度的安排也不同,需要区别对待[2,11-13]。综合分析以往研究观点,拳击专项力量特征属于快速力量范畴并无争议,只是在确定其快速力量细化分类属性上,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拳击出拳击打是全身多关节运动,技术动作主要包括下肢蹬伸、躯干扭转和手臂前伸击打3个环节,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上肢出拳的专项力量特征分析[2-3,14],而众多观点认为,下肢蹬地是主要发力源[4,6-8];因此,深入分析拳击下肢专项力量特征,明确其快速力量属性很有必要。同时,探讨下肢快速发力对击打效果影响的研究成果未见报道。

前手直拳是最基本的拳击进攻技术,在拳击进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5-17],细化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有助于明确专项力量训练的方向。有关拳击下肢蹬地力量的研究很少,岳东升等[18]利用一块测力台,对运动员前手直拳双腿蹬地Z轴方向最大支撑反作用力值进行过研究,但未涉及对发力特征的分析,也未能对两腿的发力特征给予区分。分别对前手直拳前、后腿蹬地发力的专项力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下肢蹬地快速发力与击打效果的关系,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本研究运用2块三维测力台、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以下简称“工程人”)和VICON MX红外高速摄影系统,对运动员前手直拳全力击打工程人的过程中,前、后腿专项力量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曲线估计和回归分析,研究双腿快速发力的最大力量峰值,发力到达峰值的时间,快速力量指数与击打效果相关性,探讨下肢快速发力对击打效果的影响,力求丰富拳击力量训练理论,为拳击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提供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16名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受试运动员基本情况Tab le 1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Subjects

1.2 实验方案 原地直拳(jabbing in a planted position)技术标准(以右势为例):准备姿势要求运动员两腿成左前、右后斜开立,左腿尖稍向内扣,全脚掌着地并以前脚掌着力,两臂自然弯曲,左肩斜对前方,肘部向下。从准备姿势开始,躯干逆时针方向预摆,随后迅速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胯部和肩部,左拳快速向前出击,出拳结束后快速回收,还原为准备姿势[15,19]。

测试仪器:2块瑞士产KISTLER三维测力台,内置信号放大器,采样频率为1 000 Hz,通过数模转换器与VICON MX红外高速摄影系统(100HZ,VICON Motion Analysis Inc,Oxford,UK)连接实现同步。

工程人由上海体育学院与成都方拓仿真技术责任公司共同研发。依照仿生学原理,工程人表皮以及内部填充物形变系数与人体相似,位置和高度可调,其身体不同部位内置16个加速度传感器,通过采集分析系统输出受到击打后内脏部位数据。本研究以受击打部位胸骨柄处最大振动加速度描述击打效果。

实验流程:受试者穿着拳击鞋,佩戴拳击手套,先进行15 m in热身,后进行3 m in击打拳击手靶练习。按照VICON FULLBODY模板为受试者粘贴全身Marker。2块测力台左、右并排平行放置,运动员两腿分别站在一块测力台上,工程人置于测力台X轴向前方向0.25 m处。正式测试之前,调整运动员测力台上的站立位置及工程人位置、高度,以便能够在适宜的距离内实现全力击打目标,并保证运动员双脚尽量接近测力台中心位置。采用前手直拳以最快速度全力击打工程人胸骨柄处(提前标记击打部位),技术动作要求完整、连贯。采集成功击打3次,每次击打间隔1 m in。

1.3 数据处理 受试运动员中有4名运动员为反架,处理数据时将其前、后腿采样数据交换标记,人体模型对称,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使用Visual3D软件对实验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进行计算与平滑处理,采用Butterworth数字滤波器进行低通滤波。

动力学数据处理后数据导入Microsoft Excel表格。根据三角形法则,采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前、后腿的单腿合力,并进行折线图处理,得到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后腿的最大力量峰值、从积极蹬地发力到达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发力50 ms后力量增长值占最大力量增长值的百分比,以及快速力量指数。为消除体重对所获数据的影响,所涉及的力量及工程人胸骨柄振动加速度数据均用体重倍率(Body Weight,BW)作标准化处理,体重倍率=原始地面反作用力(N)÷9.8(N/kg)÷体重(kg)[20]。

运动学数据考察指标包括:击打环节出拳的起点(39,LWRA1);出拳前,前腿膝关节角度最小瞬间时间点(43,LLEP);后脚着地瞬间时间点(32,RTTOE)。

工程人数据:工程人受到击打测得原始数据,采用与之配套的专业软件处理,可生成内脏及头部共计16个观测点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数据处理结果导入Microsoft Excel表格,数据源4显示为胸骨柄处受打击的加速度,选取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值进行体重标准化后的结果(最大加速度/体重)作为研究指标。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将前、后腿的最大力量/体重,蹬地发力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快速力量指数/体重几个参数一一对应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1作为显著性差异标准,50 ms力量/最大力量为相对值,不进行T检验。前、后腿最大力量/体重,蹬地发力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快速力量指数/体重分别与击打效果进行相关分析,选取具有显著相关的参数与击打效果进行曲线估计,选取曲线拟合度最高的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进行一元回归分析,以P<0.01作为显著性差异标准。0.66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后脚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腿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均呈显著相关(P<0.01)。

2 研究结果

2.1 前、后脚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及出拳击打运动学测试结果 测力台研究时段(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参考本研究运动学测试结果发现,出拳之前,前脚着地有非常小幅度的屈膝缓冲,选取膝关节角度最小对应的时间点为前腿蹬地发力的起始点;后腿着地瞬间,测力台数据显示力量值从零开始迅速增加,选取该数据点为后腿蹬地发力的起始点。结合前、后腿发力曲线分析,双腿均选取最大力量峰值数据点为结束,将此发力过程定义为积极蹬地发力阶段,作为研究前、后腿蹬地发力时段。

图1是前、后腿三维分力经过计算后的合力/体重随时间变化曲线。确定前、后腿积极蹬地发力阶段的起点(A、A1),根据曲线数值变化,在EXCLE数据中确定积极蹬地发力阶段终点(C、C1),以及蹬地发力50 ms时的力量值点(B、B1),并在曲线中进行标记,所得相关快速力量参数测试结果见表2。

2.2 前、后腿快速发力与击打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3中前、后脚快速力量参数经检验呈正态分布。工程人胸骨柄受击打振动加速度/体重均值为3.823±

图1 前、后腿力量/体重-时间变化曲线Figure 1. Jab Punch Force/Body Weight-Time Curve of Double Legs

表2 双腿快速力量参数Table 2 Speed Strength Parameters of Double Legs

表3 前、后腿快速发力与击打效果相关性Table 3 Relativity between Double Legs Force and the Result of Punch

2.3 前腿快速发力与击打效果曲线估计及回归分析结果 考虑3个快速力量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不适合多元回归分析,故采用一元回归分析处理。选取与击打效果呈显著相关的前腿最大力量峰值/体重、达到峰值的时间、快速力量指数/体重3个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进行曲线估计,选取拟合度最高的模型绘图,计算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见图2和表4。

图2 前腿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曲线拟合图Figure 2. Curve Estimated between Parameters of Foreleg and Result of Punch

表4 前腿快速发力参数与击打效果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Regression Analyze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Foreleg and Result of Punch

根据曲线拟合以及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前腿最大力量峰值/体重、快速力量指数/体重与击打效果直线拟合度最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达到最大力量的时间与击打效果二次曲线模型的拟合度最高,两者之间存在二次函数曲线关系。二次方程曲线极值的计算方法:当X= -b/2a时,Y出现极值,此时Y=(-b2+4ac)/4a。

经计算,前脚二次函数曲线极值(曲线最小值)为:x=0.101,y=3.38。

3 分析与讨论

3.1 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

3.1.1 起动力量与爆发力发力特征

力量分类细化是当代力量训练理论研究的一大特点。快速力量分为起动力量、爆发力和反应力量,起动力量是指神经肌肉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其尽量高的力量能力,在用力开始后约50 ms就能达到相对较大的力量值,是快速力量中收缩时间最短的力。爆发力是肌肉力量已经开始张力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进一步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2-4]。起动力量和爆发力虽同属快速力量,但在力量变化速度变化趋势上存在差别。图3是比勒对2名世界级拳击和标枪运动员专项发力过程的比较,开始阶段拳击运动员曲线斜率大,快速力量指数高,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力量峰值,具备典型的起动力量特征。标枪运动员发力初始阶段快速力量指数明显低于拳击运动员,而后续力量变化速度更为显著,到达力量峰值的时间较长,爆发力特征明显[3]。相关理论均未对起动力量及爆发力的发力时长给予明确界定。有观点认为,150 ms之内起动力量和爆发力起主要作用,150 ms以上最大力量起主要作用[2]。另有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快速力量发力过程与地面作用的时间为100~200 ms[10]。

综合以往理论研究成果,起动力量应满足以下特征:从发力到达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很短,可能短于50 ms;如果时间长于50 ms,那么发力50 ms时达到的力值,除满足相对较大的绝对值外,应达到较高的最大力量百分比,至少应达到最大力量的60%以上,才能体现出其具有较高发力速度能力;爆发力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快速力量特征外,初始阶段发力速度低于起动力量,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长于起动力量,如果是下肢蹬地发力,约在200 ms之内达到最大力量峰值。

图3 拳击和标枪运动员快速发力对比注:依照比勒研究改制[2]Figure 3. Speed Strength Comparison between Boxing and Javelin Athletes

3.1.2 拳击前手直拳下肢快速力量特征 从到达最大力量峰值所用的时间以及50 ms达到最大力量百分比2个指标测试结果分析,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后腿发力达到峰值的时间很短,在90 ms内均达到峰值,发力50ms达到最大力量峰值的60%以上。上述参数满足起动力量的基本特征,故可以认定前手直拳下肢快速力量属性为起动力量。研究结果与比勒、万德光等对拳击上肢击打专项力量特征观点一致[1-2]。有研究结果显示,3名形意拳运动员采用崩拳技术击打固定目标时,下肢发力达到最大力量峰值所用时间为200 ms[21],比本研究结果时间要长。分析原因,该研究除去测试对象及技术动作不同,仅用一块测力台进行测试,得到的是双腿共同蹬伸发力的测试结果,与单腿蹬地发力测试结果必然存在差异。一级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的发力时间为45 ms左右[22],健将级棒球运动员肩上投球测试,测力台测得的单腿蹬伸动作加速期蹬地发力时长平均值为50 ms[23],健将级铅球运动员蹬地发力时间测试结果为80 ms左右[24],上述发力时长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近,揭示了起动力量项目发力时间短的特征。一般起动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为30%~50%最大力量[13],根据本研究确定拳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为起动力量的研究结果,考虑拳击技术动作只是克服自身部分体重,几乎无外加负荷,确定其下肢专项力量训练负荷强度应更接近上述范围的下限。前手直拳是最快的进攻技术[16],发力时间最短,其他拳击进攻技术下肢发力是否符合起动力量特征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3.2 下肢快速蹬地发力对击打效果的影响 前手直拳击打以平动为主,平动击打过程所遵循的力学规律为动量定理。工程人受到击打内脏产生的振动加速度源于出拳撞击工程人产生的冲量。出拳击打速度与击打力量是影响冲量的主要参数[25],对出拳速度和击打力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势必影响击打效果。根据相关分析研究结果,选取与击打效果显著相关的前腿积极蹬地发力阶段最大力量峰值/体重、到达峰值所用时间、快速力量指数/体重3个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回归分析,进而探讨下肢快速发力对击打效果的影响。

3.2.1 前、后腿快速发力对击打效果影响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前腿上述3个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后腿快速力量参数与击打效果相关性不显著(P>0.05)。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测试结果显示,前腿比后腿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大、发力时间长,快速力量指数高,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腿发力的上述基本特征与乒乓球弧圈球技术击球过程中,作为主要发力腿的右腿特征相同[26],说明前腿在下肢发力中起主要作用。从技术角度分析,前手直拳击打的过程中,要求重心前移,前腿需要克服更多的体重完成蹬伸,而后腿在本运动环节起辅助作用,对击打效果影响较弱。可见在下肢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腿的快速发力是影响击打效果的主要因素。

3.2.2 前腿最大力量峰值对击打效果的影响 下肢蹬地力量的传递过程是人体力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研究中下肢蹬伸虽未直接参与伸臂击打,从力量传递角度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为最后出拳击打提供了起动力量和支撑。回归分析显示前腿最大力量峰值与击打效果之间均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在积极蹬地发力阶段,提高前腿快速蹬伸的最大力量对击打效果具有积极影响。T.J.Walilko等[27]研究表明,重量级拳击运动员的下肢绝对力量大于轻量级运动员,而击打力量明显大于轻量级运动员,下肢绝对力量与击打力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下肢绝对力量对击打力量具有显著影响,击打力量的提高势必会提高击打效果。该研究所涉及的力量素质属于一般力量的范畴,与本研究中专项力量存在区别,且并未涉及发力速度与击打力量的关系。

A.M.Bruce等[28]研究结果表明,棒球球速较快的投手在前脚着地时,其轴心脚水平推力值远大于球速慢的投手,而球速主要取决于出手速度。出手速度是快速发力的外在表现。该研究结果也说明了提高专项下肢蹬地力量对上肢快速发力具有积极影响。铅球同属快速力量项目,相关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后发力阶段,铅球下肢蹬伸的最大力量与投掷成绩呈显著正相关[24]。虽然在动作形式上铅球与拳击存在差别,且铅球需克服较大的器械重量,但从基本发力原理分析,上述研究均体现出全身爆发式用力项目下肢专项力量与上肢快速发力间具有显著关联性的共同特征,故可以认为,提高拳击下肢蹬伸专项力量对击打效果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并非简单要求采用大幅度提高蹬地力量提高击打效果。后手直拳技术要求下肢爆发式的快速蹬地发力,并在很短的距离内控制重心,击打结束后重心不超过前脚,随即快速收拳,以便衔接后续攻防技术[9-10]。为避免重心的过分前移,发力时间要求非常短,不能进行全力的蹬伸;因此,保证专项技术结构前提下,提高前手直拳前脚专项力量最大值对提升击打效果才具有重要意义。

3.2.3 前腿发力到达力量峰值时间对击打效果的影响 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前腿发力到达最大峰值的时间与击打效果呈二次函数关系。根据动量定理公式mv=Ft推导可得v=Ft/m,而F=at,可得到速度v与发力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v=at2/m。从力学原理分析,速度v与发力时间t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本研究结果所得到的发力时间与击打效果间的二次函数也遵循了基本力学规律。从拟合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曲线的前段,随着发力时间的增加,击打效果呈下降趋势,即在一定范围内,蹬地发力时长与击打效果成负相关。分析其原因在于,高水平专项快速力量表现为更大的最大力量峰值和更短的发力时间,水平较低的快速力量表现为较小的最大力量峰值和较长的发力时间,曲线显示特征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前脚二次函数曲线极值(曲线最小值)为x=0.117,y=2.843,说明当前腿发力时长为117 ms时,击打效果降到最低点2.843,随后击打效果会随着蹬地发力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该现象出现在运动级别较低的运动员中。

本文在关于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部分中的研究结果表明,下肢发力起动力量特征明显,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脚的发力到达最大力量峰值时间均值为84 ms,在水平较低运动员中出现过长的蹬地发力时间虽能够促进击打效果现象,并不符合前手直拳专项技术快速击打的需要,过长的动作时间会延误战机。有研究结果显示,上肢和下肢运动时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29],即个体上下肢完成动作的时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短跑以摆臂动作带动下肢频率,也说明上下肢动作速度的相关性。提高发力速度是加快动作速度的基础。上述观点从上、下肢运动速度的关系和协调角度,为上肢快速发力和下肢快速蹬伸发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综上所述,在一定范围内,缩短下肢发力时间有益于上肢动作速度的提升,进而对击打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并非简单说明减少发力时间便可提升击打效果,快速力量发力的最大力量与发力时间并非2个孤立的因素。在保证力量的前提下,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峰值才能体现较高快速力量水平,以长时间充分发力蹬伸提高击打效果,不是拳击专项技术所需要的发力特征。

3.2.4 前腿快速力量指数对击打效果的影响 快速力量指数等于力量除以发力时间,是快速力量发力速度的评价指标[2,4],在本研究中是发力最大力量与到达最大力量时间的衍生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快速力量指数与击打效果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有研究结果显示,拳击击打与目标接触过程中,快速力量指数因作用时间稳定与击打的最大力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上肢发力速度是影响击打效果的决定性因素[14]。本研究结果显示的下肢蹬地快速力量指数与击打效果线呈直线关系,表明下肢蹬地的发力速度也是影响击打效果的重要因素。跳远起跳环节,起跳腿蹬地发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起跳瞬间快速力量指数与离地速度间相关系数达到0.965,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30]。前手直拳与跳远在运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但跳远与拳击同属快速力量项目,从快速发力原理上具有一致性,可见快速力量指数对快速力量项目运动成绩具有明显的影响。

3.2.5 前腿快速力量参数中影响击打效果的主要因素 前腿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和快速力量指数与击打效果之间呈线性关系,表明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和快速力量指数是影响击打效果的主导因素。快速力量指数是衍生数据,与最大力量峰值与发力时长均存在关联,发力到最大力量峰值的时间与击打效果呈中度相关,也是影响快速力量指数的重要因素。从研究结果总体分析,前腿蹬地最大力量峰值和快速力量指数对击打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提高前腿的专项蹬地最大力量和发力速度,对于提升前手直拳击打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拳击击打包括下肢蹬伸、躯干扭转和伸臂击打3个环节。V.I.Filimonov等[6]通过对拳击运动员躯干转矩、单臂速度进行计算,确定下肢蹬伸对击打效果的贡献度为38.65%,手臂贡献度为24.05%,躯干贡献度为37.30%。在上述3个环节中,下肢蹬伸对击打效果的贡献度最大,说明了下肢综合发力效益对击打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研究从相关性角度论证了前、后腿专项技术背景下发力大小以及发力速度对击打效果的影响。快速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的函数[11],拳击运动员的高水平下肢专项快速力量是保障技术前提下蹬地力量与发力速度完美结合的体现。

4 结论与建议

前手直拳出拳击打时,下肢蹬地专项力量特征为起动力量。提高积极蹬地发力阶段前腿最大蹬地力量及发力速度对于提升前手直拳的击打效果有重要意义。

建议:拳击运动员提高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应重点发展前、后腿的专项起动力量,重视提高专项最大力量及发力速度。对于其他拳击击打技术下肢蹬伸发力特征,应深入进行实验研究。躯干扭转用力是下肢蹬伸与伸臂击打的中间环节,其发力特征与击打效果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鲜见报道,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关注。

[1] 王庆伟,梁园,黄海.第11届全运会拳击项目决赛调研报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3):364-370

[2] 万德光,万猛.现代力量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3] Buehrle M.Dimensionen Des Kraftverhaltens,Und Ihre. Spezifischen Trainings-Methoden[M].Schorndorf:Hofmann,1985:82-111

[4] 王保成,杨汉雄.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0

[5] 苏彦炬,吴贻刚,袁艳.拳击力量训练研究进展[J].运动,2012(8):1-3

[6] Filimonov V I,Koptsev K N,Husyanov Z M,et al.Means of Increasing Strength of the Punch[J].NSCA Journal,1983,7(6):65-66

[7] 巴义名,邹市明.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在备战北京奥运期间的专项素质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549-552

[8] 魏金平.浅谈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1):34-35

[9] 于联志.我国拳击奥运集训队员运动素质的因子分析与理论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77-79

[10] 刘耀荣.快速力量分类与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6):11-13

[11] 苏彦炬,吴贻刚,袁艳.试论快速力量及其分类[J].运动,2012(13):44-46

[12] 苏彦炬,袁艳,吴贻刚.快速力量负荷的确定[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2):49-53

[13] 刘晔,郑晓鸿.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50

[14] 华宇澄,陈美蓉,周士彬,等.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供能能力及专项速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4):48

[15] 于顺德,高谊.拳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13

[16] 佟立生.张小平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拳击比赛的夺冠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267-268

[17] 周士彬,王连方.现代拳击[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37

[18] 岳东升,张翠,宋祺鹏,等.山东省64 kg级男子拳击运动员直拳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1):14-17

[19] 卡扎.拳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5

[20] 任占兵.影响跑步经济性的动力学因素[J].体育学刊,2010,17(10):95-98

[21] 王如镇.形意拳劲力发放的定量化研究:以崩拳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26

[22] 石磊.男子跳远一、二级运动员起跳技术运动学与动力学对比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3:20

[23] 马秀杰.中国优秀棒球投手肩上投法投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09:92-93

[24] 李强.不同级别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30-31

[25] 谷晓红,于军.拳击运动中有关生物力学原理应用的若干问题[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2):30-31

[26] 肖丹丹,苏丕仁.正手弧圈球乒乓球运动员正手弧圈球技术的地面支撑作用力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57-59

[27] Walilko T J,Viano D C,Bir C A.Biomechanics of the Head for Olympic Boxer Punches to the Face[J].Sports Med,2005,39(10):710-719

[28] Bruce A M,Tony C,Mark K P,et al.Characteristic Ground-Reaction Forces in Baseball Pitching[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98,26(1):66-71

[29] 陈舒永,杨博民,韩昭.不同肢体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J].心理学报,1986(1):1-6

[30] 张春合,刘洪俊.背越式跳高摆动角度对起跳效果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54-56

The Lower Limb Special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Jab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Limb Fast Drive Force and Punch Result

∥SU Yanju1,WU Yigang1,YUAN Yan2,WU Zhengping3

The study uses two force platforms,three-dimensional video graphic and Chinese Kung Fu Testing Engineer to acquire the data of counter force of lower limb ground support and punch results when boxers jab the fixed target with fast drive for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gs achieve peak force in 90ms in the active push-off phase;the force can reach more than 60%of maximum force in 50ms.There is highest linear fitting degree among fore leg maximum strength/weight,speed strength index/weight and punch speed,showing a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P<0.01). There is highest curve fitting degree between the time reach maximum force peak and punch result,showing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P<0.01).But the speed strength parameter of the hind leg has a less relativity with the punch result.Conclusions are drawn that it is characteristics of fast-drive starting power for the lower limb special strength of jab.Improving the fore legmaximum force and the speed of drive force are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result of jab punch in active push-off phase.

box;jab;lower limb special strength;characteristics;punch result

G804.6

A

1000 -5498(2013)03 -0066 -07

2012 -11 -15;

2013 -01 -23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09490503400)

苏彦炬(1974 -),男,河北饶阳人,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经贸大学讲师;Tel:18801765903,E- mail:syj1974@126.com

猜你喜欢
直拳发力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竞技跆拳道直拳的得分应用方式研究
前手直拳在拳击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方法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浅谈拳击中后手直拳的功效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宽占空比峰值电流型准PWM/PFM混合控制
基于峰值反馈的电流型PFM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