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追问现实,从生活中感悟真理

2013-06-14 05:55薛迎军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3期

薛迎军

摘 要:从2008年江苏省高考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试题看,近年来的政治试卷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

关键词:政治试卷;把握课改精神;完善知识结构;关注生活

2008年,是江苏省高考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几年来,江苏省的政治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试题贴近社会现实,关注群众生活。试卷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背景材料基本上来自重大时政或现实生活;题目难易适中,设问简洁、灵活。考查知识覆盖面广,思维度要求深。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能力考查。如不仔细审题,准确把握设问,灵活运用知识,好学生虽说达B问题不大,但要达A甚至A+,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经过粗略统计,这几年的试题分值分布如下:《时事政治》约占10%(时事政治的内容可在相关试题材料中体现),共12分;《经济生活》约占25%,共30分;《政治生活》约占15%,共18分;《生活与哲学》约占25%,共30分;《文化生活》约占15%,共18分;选修《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或《经济学常识》约占10%,共12分。从题型上看,试题由单项选择题、简析题和探究题组成;从难度上看,试卷由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应该说,这几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命题,符合新课改精神。

针对这几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反映出来的特点,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在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成合作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要把握好课改精神,善于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点面结合,完善知识结构

1.抓主线,建网络,夯基础

在复习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按考纲逐一讲清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按照相应的层级把握好知识点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完整地把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树。这样一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较好地根据题目内容及设问要求筛选知识,较完整地完成题目,否则会遗漏一些知识点。这一点要做好,需要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带领学生去领会、感悟、形成知识体系。在平时的做题训练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从知识体系中去筛选知识要点,而且要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这一工作的必要性,从而把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完成,千万不能流于形式。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种转变不仅没有削弱基础知识的地位,相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高考题无论怎样变幻莫测、花样翻新,答案的主要要点几乎都是从教材上选取和组织,不外乎是主干知识的重新整合、迁移和综合运用。因此,抓主线、建网络、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我们应有的备考理念。

2.细节决定成败,规范就是分数

高考过后,许多考生对政治科的估计比实际得分要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对高考答案把握得不准,对高考题答案的要求理解不透彻。从这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来看,其综合归纳程度高,语言规范、简洁,角度分析全面,综合能力要求高。因此,我们在复习训练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归纳不同题型题目的答案表述特点,学会通过审题找准试题应回答的知识范围与角度,注意思维在不同知识范围之间的转换。语言组织方面要特别注意知识运用的科学性、严谨性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综合性。同时,要做到字迹工整、分析全面、详略得当。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不断严格要求,强调注意细节的完善,强调做题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关注生活,追问现实

现在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发展实际。在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非常明确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这一精神实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可以避免照本宣科,二可以丰富课堂,三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把背景材料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要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来说理,和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来源于生活,真理就在身边。

四、知能并重,突出能力培养

高考非常重视对双基的考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立足于这两个方面。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讲解和要求,我们往往做的还可以,但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还有些欠缺。能力方面的考查主要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知识的生成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觉得工夫在平时,重在引导和归纳。第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把握设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内在要求和答题方向。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抓住有效信息,尤其是关键词、关键句及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梳理、整合,然后联系设问确定答题思路及要点。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平时训练的一些题目,在高考中肯定不会出现完全一致的题,顶多是相似的,当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要跳出原有训练的束缚,运用正确的做题思路来做,试题变化了,思路也要跟着变。第四,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答案非常简洁。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要求学生善于总结,提炼语言,表达力求简洁、完整、规范,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长篇大论。最后,回眸经典,练熟“枪法”。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经典试题收集在一起,深思、熟记,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同时反思经验教训。具体的做法:首先,落实做过的每一道题。在落实的过程中思考: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答题的基本套路和规律是什么?答题要点是如何表述的?哪些要点是从材料中总结而来的?哪些要点是从知识迁移中来?要吃透,要烂熟于心。其次,对试题按类型进行归类,把握同类试题的设问有什么共性?切入点是什么?设问的规定性及材料的特殊题眼是如何呈现的?通过归类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则可以达到遇同者可触类旁通,遇异者可巧妙迁移、灵活整合,从而提高做题速度和效率,提升得分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