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块状氧化铜的水热法制备及表征

2013-06-25 08:13吴芳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氧化铜水热法块状

吴芳芳

(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0 引言

氧化铜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精细无机材料.纳米CuO的粒径介于1~100 nm,与普通氧化铜相比,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优越性能,在磁性、光吸收、化学活性、催化剂和熔点方面表现出奇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1-2],在传感器[3]、超导材料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方法有沉淀转化法[4]、微波法[5]、微波辅助法[6]、超声波固液反应球磨法[7]、一步沉淀法[8]、水热法[9]以及低温液相法[10]等.人们已经通过水热法制得了纳米花状[11-12]、纳米球状[12]、孔状纳米棒[13]以及海参状[14]等多种氧化铜纳米结构.

本文中以CuCl2·2H2O和尿素为原料,在180℃水热反应24 h,通过控制反应溶剂,可控合成了CuO立方块状结构材料.此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操作方便、安全清洁高效、节能无污染等特性.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试剂:氯化铜 (CuCl2·2H2O,AR),西安化学试剂厂;尿素(H2NCONH2,AR),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AR),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仪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分光光度计(IR)对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XRD使用的是日本理学公司的D/MAX-IIIC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测试条件为Cu Ka辐射,最大管电压60 kV,最大管电流80 mA,扫描速度8°/min;SEM使用的是荷兰FEI公司的Quanta 200型环境扫描电镜;IR使用的是日本岛津的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IR Prestige-21型,采用的是KBr压片法,扫描范围4000~400 cm-1.

1.2 纳米CuO的制备

称取1.73 g(0.01 mol)氯化铜(CuCl2·2H2O)于小烧杯中,量取10 mL水溶液加入其中,移放至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溶解.再取0.60 g(0.01 mol)尿素于另一小烧杯中,量取10 mL水溶液溶解后,将该尿素水溶液加到上述CuCl2溶液中,搅拌5 min后混均.再量取5 mL水溶液加入混合溶液中,混匀,此时混合溶液的pH=4~5,将溶液移到聚四氟乙烯的反应釜中,在电热鼓风干燥箱中180℃下,反应24 h.最后离心处理(水洗三次,乙醇洗三次)得到黑色产物.

2 结果与讨论

2.1X射线衍射(XRD)分析

图1 块状结构纳米氧化铜的X射线衍射图

图1是合成样品的XRD测试结果.由图1可以看出:图中的衍射峰(11)、(111)、(20)、(020)、(202)、(11)、(022)、(31)对应单斜晶系结构CuO(JCPDS卡片:48-1548),晶胞常数a=0.4679 nm,b=0.3431 nm,c=0.5136 nm.由图1还可以看出样品的衍射峰尖锐,说明产品结晶性好,生成的晶体结构完整.衍射峰还出现了明显的宽化,说明该产物中含有尺寸非常小的晶体结构,即晶粒尺寸非常小,同时也有一部分Cu(OH)Cl(JCPDS卡片:51-0400)和CuCl2·3Cu(OH)2(JCPDS卡片:18-0439)生成,说明还有少许前驱物没有反应完全.

晶粒大小根据Scherrer公式计算得出氧化铜是由平均晶粒径为40 nm的纳米晶组成.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图2 单斜晶系CuO样品的SEM照片

文中产物的表面形貌用SEM进行表征,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氯化铜和尿素在180℃下以水作为反应介质发生反应最终形成微米CuO结构.颗粒呈规则形态,形貌均一,分散性良好,而且氧化铜颗粒分布较均匀.图2(a)为低倍放大图,图2(b)为高倍放大图.由图2(b)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组成的结构单元CuO为长大约1.3 μm,宽大约1.0 μm,直径大约0.3 μm的矩形微米块,其表面形貌为表面平整,形状规则的矩形块状.

2.3 红外光谱仪(IR)分析

图3为所得产物的红外光谱图.由图3可以看出,在3431.34 cm-1处出现红外吸收峰,是由形成分子间的氢键的 O—H伸缩振动引起的,表明分子中存在羟基.而在1655.41、1401.92、1140.16、992.73、771.58 cm-1处的吸收峰则属于C—O的红外吸收.同时在665.52、583.53和534.64 cm-1处出现了吸收峰,这是由于Cu—O的伸缩振动引起的红外吸收.与纳米CuO的标准图谱相比(特征吸收峰为725 cm-1、580 cm-1、495 cm-1)[10],纳米CuO的红外光谱有较大的变化.在495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已明显蓝移,并且峰宽化越明显,这可能是由于CuO的粒度变化使得峰宽化越明显,说明CuO的粒径越小[15].而且在583.53 cm-1位置的CuO晶格振动特征峰与585 cm-1的标准峰位比较基本相同.首先,红外吸收峰明显宽化,这主要是由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引起的.因为随着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的减小,纳米晶的比表面积增大,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增大,结果界面原子与内层原子的差异导致了红外吸收峰的宽化.其次,样品的红外吸收峰有明显的蓝移现象.如平均原始粒径为40 nm的样品,在495 cm-1处的特征峰已移至534 cm-1处,而平均粒径越小,蓝移程度越大.这是因为纳米晶的表面存在大量断键,产生的离域电子在表面和体相之间重新分配,使该区域的力常数增大,键的强度增大,结果导致CuO红外区的吸收频率上升[10].

图3 反应物在不同溶剂中180℃反应24 h所得产物的IR图

2.4 反应机理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文中利用水热法,通过控制反应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获得了CuO微纳米块状结构,涉及的化学反应如下:

在水热反应之前,CuCl2·2H2O在水溶液中先通过反应(1)发生分解反应,解离生成Cu2+和Cl-;尿素在水溶液中发生如反应(2)的分解反应,生成NH3·H2O和CO2,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由于其不稳定,通过反应(3)解离出H+,而NH3·H2O也不稳定,然后根据反应(4)建立了动态平衡,生成了OH-.在水热条件下,反应(1)解离出的Cu2+和Cl-与上一步反应生成的OH-通过反应(5),生成前驱体CuCl2·3Cu(OH)2,CuCl2·3Cu(OH)2经过反应(6)生成另一前驱体Cu(OH)Cl,Cu(OH)Cl经反应(7)受热分解生成CuO,最后CuO通过自组装的方式生成块状微纳米结构.

在水热反应中,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率对CuO微纳米结构的形貌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反应体系中,CuO是Cu(OH)Cl分解得到的,其粒子的数量和大小主要由成核速率及生长速率决定,生成的晶核数量也会影响产物最后的形态.在反应初期,Cu2+、Cl-和OH-成核得到CuCl2·3Cu(OH)2纳米晶,这种纳米晶与H+、Cl-形成Cu(OH)Cl纳米晶,而后Cu(OH)Cl纳米晶受热分解得到CuO纳米晶,这些纳米晶聚集提供了成核中心,随着反应的进行,在成核中心周围的纳米晶不断提供给核中心使得其继续生长,形成了CuO纳米颗粒,同时还有少量的Cu(OH)Cl和CuCl2·3Cu(OH)2纳米颗粒.

3 结语

(1)通过水热法,用氯化铜和尿素为原料,采取摩尔配比为CuCl2·2H2O∶H2NCONH2=1∶1,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24 h,可以制备出立方块状微结构的CuO.

(2)实验中整个反应过程不需要任何辅助试剂盒和pH值的控制,工艺简单、易于操作、重现性好,可成为一种制备纳米CuO的工业化方法.

(指导教师 焦 华)

[1]刘吉平,廖莉玲.无机纳米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13-215.

[2]杜建平,薛永强,王志忠.纳米氧化铜的制备新方法及应用[J].山西化工,2004,24(3):3-7.

[3]Frietsch M,Zudock F,Goschnick J,et al.CuO catalytic membrane as selectivity trimmer for metal oxide gas sensors[J].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0,65:379-382.

[4]李树新,崔云丽.活性纳米氧化铜的制备[J].河北工业科技,2010,27(4):245-247.

[5]焦兆友,赵建平,庞秋云,等.微波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抑菌性能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8,34(1):76-79.

[6]袁芳芳,吴现棉,吴勇,等.微博辅助合成纳米氧化铜[J].广州化工,2009,37(5):72-73.

[7]肖廷,陈鼎,叶插柳.超声波固液反应球磨法制备纳米氧化铜粉末[J].人工晶体学报,2010,39(3):633-637.

[8]闫波,王新,邵纯红,等.一步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常温脱硫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25(2):237-240.

[9]刘丽来,李哲.以阳极氧化铝模板为基用水热法合成纳米氧化铜[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7(2):262-265.

[10]刘娟,焦华,蔡秀琴.CuO纳米球制备及性质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5(2):38-41.

[11]杨慧,刘志宏.花状氧化铜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60-62.

[12]刘丽来,李学铭,李哲.水热法制备花状和球状微纳米CuO[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0(4):280-283.

[13]徐慧,黄剑,陈泳.孔状氧化铜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1,42(3):388-391.

[14]周倩,陈春年,蒋利民,等.海参状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3):442-446.

[15]刘成雁,李在元,刘海英,等.沉淀转化法制备CuO纳米纤维[J].中国有色冶金,2006,6(3):34-36.

猜你喜欢
氧化铜水热法块状
水热法原位合成β-AgVO3/BiVO4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
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不同铜源在蛋鸡腺胃吸收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纳米氧化铜在腺胃肝脏的分布
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块状”教学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微波水热法研究SnO2超微颗粒的制备工艺
水热法合成球状锡酸镧及其阻燃聚氯乙烯的研究
厚层块状特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
水热法制备BiVO4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