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的在线学习研究

2013-06-25 08:13王红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设计研究

王红艳

(1.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陕西渭南714000;2.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西安710062)

1 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能够快速补充、更新原有知识体系,那么,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就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1]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地点,自由地选择、下载合适的网络学习资源,通过互联网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教师、专家、同伴异地讨论、交流、评价的一种学习方式[2].国外相关专家预言在未来的5年内,在线学习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在线学习的优势与功能,有必要梳理在线学习的研究现状.

2 研究概述

2.1 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献数量、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等多方面对国内的在线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首先,结合研究目的,初步制定出本研究的类目表,根据特尔斐法,对初步制定的类目进行修改;然后,从文献数量、研究类目、研究内容、研究人员所在区域四个维度对在线学习的已有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在线学习的后续研究构建新思路、新方法.

2.2 研究样本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在线学习”,匹配为“精确”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为了提高研究信度,对345篇文章逐一进行筛选,将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政策宣传、新闻广告、领导讲话、通知、卷首语、内容重复等无关样本剔除,最终确定311篇为本研究的分析单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统计情况

2.3 研究类目与分析单元

根据国内在线学习综述研究,借鉴相通领域的类分析方法,将分析类目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1)在线学习基础研究,包括在线学习的基本知识(概念、定义、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在线学习理论基础(在线学习的相关理论以及学习理论、新教育观等其他理论对在线学习的影响等)和在线学习价值研究;

(2)在线学习技术研究,包括在线学习开发技术(具体功能的算法及资源开发技术)、在线学习平台搭建(具体应用平台的搭建技术和其他技术对在线学习的支持)和在线学习控制技术;

(3)在线学习设计研究,即在线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包括模式研究、策略研究、学习者研究、活动研究、评价研究和管理研究;

(4)在线学习应用研究,由相关课程的在线学习实践研究和在线学习在教育、培训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组成.

详细分类见表2.

表2 内容分析类目及统计表

2.4 评判记录与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的评判记录工作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根据内容分析信度计算公式[3],计算得出本研究的R值为0.9391,大于0.90,可以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2.5 统计工具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处理.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论文数量

网络技术、远程教育赋予在线学习新的生命力.1997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宋树生教授在《中国电化教育》发表了第一篇在线学习研究文章《在线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新方式》.然而随后的5年,在线学习并未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关注;直到2002年,江西师范大学钟志贤教授连续在《现代远距离教育》期刊上对在线学习进行全面论述;2003年SARS的肆虐,用社会需求证明了在线学习的存在价值.这一研究领域才引起国内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之后研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如图1所示.在线学习文献数量的增长趋势与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

图1 在线学习研究论文逐年数量分布统计

3.2 研究类目与内容

3.2.1 研究类目

研究按在线学习的基础研究、技术研究、设计研究、应用研究四个角度对311篇论文进行统计归类,详情见图2.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不难发现:

(1)技术的研究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原因是技术研究是在线学习存在之根本.只有取得技术攻关的成功,在线学习才能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在线学习,才能得到成功的发展.

(2)在线学习的设计研究,所占比例为31%.这一项的研究比例高,恰好可以说明设计研究是在线学习发展和推广的关键所在,只有针对学习者需求选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和管理的好设计,才能拥有更多的在线学习用户,保证在线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体现出在线学习的未来价值.另外,从右侧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在线学习教学设计研究中,研究者比较重视在线学习模式研究和学习者的研究,这主要是由学习者为主体的在线学习的基本内涵决定.

图2 在线学习论文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统计

(3)在线学习的基础研究中,基本理论和理论基础研究是任何研究的基石,只有做好该部分的研究,才能有明确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但就目前在线学习的期刊文献分析,我国研究者对于在线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内涵及基本构成等浅层次的问题,并且研究成果多为描述性的,欠缺研究的深度.而在线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仅占该部分的15%,内容以对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的消化与吸收为主.价值研究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评价,是激发研究者投入在线学习研究的重要动力,然而此项研究仅有3篇论文,足以说明国内在线学习的研究者还没有意识到在线学习在节约教育经费方面的重大功能.

(4)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比例为12%.该数据明确指出我国在线学习研究目前多处于描述性研究,实证性研究还较少.应用研究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而不仅仅是形式方面的变化.但当前在线学习应用研究中具体课程研究主要是课程内容表达形式的数字化,未体现其更高层次的创造价值.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只是仅仅描述在线学习为该领域的员工培训带来了新的途径,几乎没有实证研究支持.

3.2.2 研究内容

最早对在线学习进行系统论述的人是宋树生,其从在线学习的形式、方法入手,结合教育技术课程详细说明如何开展在线学习,说明在线学习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线学习将为教育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的要求提供有力保证[4].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有关在线学习的文章只有20篇,其中有15篇文章有关在线学习系统算法及模型设计的研究,这充分说明在线学习初期,研究者更重视在线学习的技术研究.但从后续十年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研究者对在线学习的研究由描述性研究逐渐向实证性研究转变,由宏观层面研究逐渐向微观层面研究转变.

2002年,钟志贤教授连续在《全球教育展望》和《现代远距离教育》两个期刊上分别发表5篇有关在线学习的基础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在线学习的定义、构成要素和研究意义,并详细探讨了在线学习的信息资源特点,在线学习活动的类别、交互类型和交互方式,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及在线学习成功的具体方略[5].

2003年,在线学习研究全面呈现上升趋势,共计18篇期刊论文,其中有6篇是关于在线学习基本认知的论述,5篇是关于在线学习的教学设计方面内容,5篇是在线学习的算法研究,还有2篇是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线学习的研究除了其本身的基本认知和算法研究之外,具体的教学实施环境及应用效果分析已经开始萌芽.具代表性的有《基于在线学习倾向的网络教学环境要素设计》一文,根据Martinez等人在1997年提出的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和逆反型四种学习者类型,具体阐述除逆反型之外的三种学习者类型所需的个别化在线学习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一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线学习因材施教的实施[6].顾小清撰写的《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运用行动研究方式,阐述在线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的资源链接和扩展、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两个支点作用[7].

2004年,王帆、杨成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情绪与认知、情绪与智力、情绪与学习三个维度对几十位不同层次的在线学习者进行调查,详细描述影响在线学习效果的情绪因素,从应用层面上提出了增强在线学习效果的对应措施[8].项国雄就在线学习中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提出了匹配模型及有效策略,进一步说明在线学习不仅要重视学习环境中呈现的显性知识,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动态的人力资源所表现出的隐性知识及创新知识[9].

2005年,王良辉根据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加强学生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具体说明在线学习过程中知识管理理论中的隐性知识共享与个性化支持、个人知识管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社区建立等具体事项[10].

2006年开始,在线学习的设计研究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线学习已进入深入发展阶段.王敏娟通过个案研究,考察了学习者个人文化素养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旨在为投入性的在线课程的设计和改进提出指导性原则,从而为在线课程设计和在线情境中的文化定向研究作出贡献[11].胡勇以促进学生参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研究目的,介绍了一种在线学习者自我分析学习过程的方法[12].

2007年,刘名卓从心理维度对我国在线学习者的感情投入、学习策略及自我监控力度进行调查,从而求证Martiner提出的在线学习倾向模型是否符合我国个性化的在线学习环境[13].孙鸿飞研究了电子学档在在线学习过程中担任的教师与同伴的监督功能,实现了在线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同伴性评价的监控作用,促进学习者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评价,保证了学习效果[14].韩伟、陈优广、姜昌华将马尔可夫决策和博弈论结合,创建了一个多个智能Agent共存的复杂动态学习环境,通过在线学习行为统计模型刺激学习者获得最大化的自身期望回报,有利于实现在线学习的协调性[15].

2008年,在线学习的研究更加重视教学设计方面.李建伟在分析现行学习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提出设置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围绕在线课程设计网络学习资源,根据学习记录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三种在线学习系统管理设计理念[16].高丹丹、陈向平、张际平以学习共同体的构成三要素为契机,深入研究了促进在线学习的有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策略[17].

2009年,乔爱玲结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案例,以成效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在线学习活动构成要素,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在线学习实施模型[18].洪庆根在借鉴美国网络课程学习和英国开放大学在线学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线学习系统在线导学体系的构建[19].王楠以国外在线学习研究学术期刊文献为研究基础,对在线学习活动本质、内在属性及基本要素进行了探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在线学习的理论基础,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理论依据[20].

2010年,在线学习的设计研究出现了“喷井式”发展.李松以国家网络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学习方式和活动设计两个维度,探析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方法和原则,并对开发人员提出了反思设计要求[21].曹良亮以现有在线学习交互活动的组织结构模型为研究核心,通过分析在线交互效果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在线学习交互设计,并建立了以交互结构为核心的在线学习交互设计方法四阶段模型,旨在为在线学习的交互活动组织和实施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在线学习交互活动[22].曾伟忠在分析在线学习效率与信息素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在线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23].

2011年,在线学习的各方面研究都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设计研究,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国内对在线学习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深入化、稳定化.比较受关注的文献是胡小勇以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国内外在线学习课程中的问题导向设计经验与不足,对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24].同年,他又以在线学习学习者认知迁移能力培养策略为契机,以情境认知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与问题解决流程为研究基础,提出认知技能迁移的在线学习框架(CSTOL),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25].杨素娟以组织气氛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归纳演绎,从定义、构成要素和影响作用三个维度对在线学习社区的组织气氛进行了研究[26].王楠以在线活动设计策略为研究目标,以在线学习活动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最终提出进度控制策略、角色分配策略、目标渐进策略、接近真实策略和成果适应策略五条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对于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27].

3.3 期刊论文作者分析

3.3.1 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在线学习研究论文第一作者75.48%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8.71%来自职业技术学院,5.16%来自广播电视大学,2.58%来自网络教育学院,0.97%来自远程教育机构,1.94%来自基础教育,而其他相关研究机构占5.16%(多为计算机相关研究部门).充分说明高校研究者是促进在线学习研究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是因为高等院校有众多专家、学者专门从事在线学习的研究,另外一方面是因为高等学校与社会各行业的合作,具有广阔的研究应用实验基地和雄厚的资金技术支持其从事深层次的研究.在线学习是未来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必然形式,但从研究者数量来看,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机构和职业技术学院对在线学习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成果较少.所以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机构和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者必须重视在线学习的研究,才能更好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未来中小学也将成为在线学习应用的庞大用户群体,但这部分研究角色还处于边缘阶段,需要广大基础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和实践在线学习的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应用模式与实施策略.

3.3.2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区域分析

按照我国行政区域所分的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和华中七个区域,对在线学习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统计结果反映了华东和华北两个地区的研究占在线学习研究的半数以上,主要因为,这两个地区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几乎包含了我国全部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其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丰硕,是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一方面,在这些城市的部分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在线学习研究机构,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极大地促进了在线学习的发展与应用研究;另一方面,我国很多有关在线学习的会议组织大多在北京、广东、上海、武汉这几个大城市中.但随着国家教育部推出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项目研究的推进,在东北、西北、西南几个比较偏远的区域,部分研究学者已经开始致力于在线学习的相关研究,为在线学习在这些区域的发展作出他们的贡献.

图3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行政区域

4 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1997—2011年我国在线学习期刊论文数量、研究角度(类目分析)、研究内容以及论文作者四个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对现阶段在线学习的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4.1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在线学习实践检验的在线学习理论,才能为今后在线学习研究、实践起到引领作用.在线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再加工过程.因此,在线学习研究者只有深入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才能做到针对不同认知结构的学习者设计,开发所需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活动.在后续的在线学习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在线学习各个环节,加强资源整合研究与在线学习模式建构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终身在线学习文化.

4.2 加强资源建设,保障在线学习可持续发展

在线学习资源开发与管理、传输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些都制约着在线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已经引起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在深入分析目前的在线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资源形式五花八门、建设单位各自为营、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从而造成用户在资源的海浪中迷失方向、止步于有限的资源、见一木而言森林等网络学习现象.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应以CELTS-41为标准,坚持资源分布式存储与管理和重视资源综合服务网站建设两个发展趋势,努力实现我国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的互操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制定可操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审机制,从而保障数字化资源的质量.

4.3 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提高在线学习服务质量

在线学习的设计研究是在线学习有效发展的保障.在线学习模式的研究指导着在线学习的实践应用、策略研究、活动设计研究、评价研究、学习者研究和管理研究.目前,虽然有部分学者已对在线学习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者激励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等具体环节展开了研究,但从文献内容上看,研究成果很多处于理论层面,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论证.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重视系统的教学设计流程,深入分析在线学习整个过程,从理论、操作、技术多层面实现个别化在线学习的教学设计.

[1]2011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2-08-03)[2012-11-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9snbg/201208/t20120816_33304.htm.

[2]钟志贤.论在线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34.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宋树生.在线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新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7,(6):13-14.

[5]钟志贤.走向成功的在线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2,(2):59-64.

[6]刘名卓,俞德勇,李保敏,等.基于在线学习倾向的网络教学环境要素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4):71-73.

[7]顾小清.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3,(2):39-43.

[8]王帆,杨成.情绪与在线学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0):17-19.

[9]项国雄,魏丹丹.在线学习中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60-62.

[10]王良辉,丁新,穆肃.基于知识管理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5,(12):45-47.

[11]王敏娟.学习者的文化因素对投入性在线学习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06,(12):16-21.

[12]胡勇,王陆.在线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4):69-73.

[13]刘名卓,徐伯兴.学习者在线学习倾向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2):58-61.

[14]孙鸿飞.电子学档在在线学习监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2):57-60.

[15]韩伟,陈优广,姜昌华.基于内省推理的多Agent在线学习方法[J].模拟识别与人工智能,2007,(2):254-260.

[16]李建伟.基于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的学习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8,(5):50-53.

[17]高丹丹,陈向平,张际平.基于课程的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8,(4):12-15.

[18]乔爱玲.基于成效教学理论的教师在线学习活动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60-63.

[19]洪庆根,李世改.在线学习导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6):45-48.

[20]王楠,乔爱玲.在线学习活动本质及理论基础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1):36-40.

[21]李松.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8-72.

[22]曹良亮.在线学习中的交互设计——以交互结构为核心的交互设计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10,(1):38-43.

[23]曾伟忠.在线学习效率提高导向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现代情报,2010,(8):141-144.

[24]胡小勇.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3):21-26.

[25]胡小勇.促进认知迁移的在线学习课程设计与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7):78-83.

[26]杨素娟.在线学习社区的组织气氛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4-68.

[27]王楠.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2):41-45.

猜你喜欢
学习者设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