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研究

2013-06-27 08:54李石新李玲利
关键词:农村居民劳动力农村

李石新 李玲利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脱贫问题取得重大成就,但减贫任务还相当艰巨,到2012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尚有9899万人①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2月22日。。要从根本上缓解农村贫困,仅仅从政府转移支付角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投入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显著变化,必须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为农民寻找和从事非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不少学者从现状和问题、投资机制以及投资效率等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探讨[1-3],部分学者研究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4-5],有的学者则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6]。但到目前为止,只有肖娥芳运用协整检验、格兰因果检验、VAR方差分析等方法,从家庭居民视角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村贫困问题进行了探讨[7],认为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农村贫困的减少。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领域中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居民自身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力度更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从公共(政府)投资视角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公共投资这一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②对农村贫困程度来说,可以从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维度进行衡量。由于目前官方统计资料(如《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一般采用贫困发生率指标,因此本研究只考虑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而不考虑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以期促进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的现状

舒尔茨指出,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明显例证[8]。因此,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的基本内容增加职业培训可以将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的范畴界定为公共部门用于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职业技术培训支出、就业转移投资。

(一)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资现状

教育是人力资本公共投资最主要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稳步增加(见表1)。但总的说来,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基础教育人力资本的存量仍然偏低。

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依然紧张。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实现新的跨越,中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国家预算内基础教育投资大部分投向城市,占70%的农村居民只使用了国家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的30%,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相当严重。表2中,1999—2010年均农村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约为8%,比应有经费支出比(13%)低约5%;而小学经费支出比约为16%,比应有经费支出比(22%)低约6%。

表1 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表2 农村教育经费支出明细

(二)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公共投资现状

随着非农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但职业技术培训在农村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会极少,参培比例低,培训时间较短。在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仅占3.4%,而接受过中等职业培训的比例更低,只占0.13%,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比例竟高达76.4%[9]。较低的参培率、较短的培训时间导致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职业技能。

(三)农村医疗保健公共投资现状

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是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公共部门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居民体质方面的人力资本存量偏低。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五年内单次患病医药支出超过500元的农村居民占24.2%;单次患病医药支出超过1000元的农村居民占7.8%;15.9%的农村居民患有慢性病;31.2%的农村居民存在较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农村居民体质较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保健公共投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存在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小等缺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报销的制度性与非制度性限制过多、政策变化比较频繁等现象;二是农村医疗卫生(简称“医卫”)投资力度不足,大多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不存在,少有的村级卫生院机制不灵活、设施陈旧、专业人员素质低,导致服务水平和质量低下,卫生机构运营困难,农民的健康也难以保障;三是医疗保健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我国近70%的农村居民享用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医疗保险覆盖率仅为9.58%,而城市则高达42.09%[10]。

(四)农村就业转移公共投资现状

随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推进,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高工资待遇的吸引下选择外出就业,农村转移就业呈上升趋势(见图1)。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参军、升学等制度内渠道进入城镇;二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劳务输出等制度外的转移。这两条渠道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贫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巨大的就业转移也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大量流失,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和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流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通过参军和升学等渠道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大都文化水平较高,而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则滞留在农村,造成农村滞留劳动力人数众多而人均人力资本储量低下的现象。其次,第二条渠道转移了大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力量薄弱,加速了土地置荒,“留守”子女教育难、“空巢”老人赡养难等问题更加严重。最后,我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是靠农民自发组织、自由流动、自谋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不具有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二、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影响农村贫困的机理

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者具有较强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在现代职场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更容易适应当前城镇就业环境的变化,摆脱贫困的机率很大。而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投资策略则能有效地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其获取较高收入水平的能力,从而为农村贫困的减少提供保障。

图1 2000—201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流出)率(%)

(一)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从投资主体来看,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涵盖公共部门投资、社会资助和家庭投资三个方面。但社会资助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而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财力有限,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必须依赖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投资。

有效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投资可以从三个方面缓解农村贫困。首先,通过升学和参军等形式将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对减少农村贫困具有直接效应③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尽管子女的升学在短期内因学费等支出增加会加深家庭的贫困程度,但随着子女在城市就业,其家庭贫困人口数量会减少,而且子女对家庭的反哺有利于贫困家庭贫困程度的减轻。因此,总体上来说升学有利于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并且使农村留居人口人均土地资源增加,提升后者脱贫能力。其次,可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各项基本技能,进一步使农户有效地吸收技术知识,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提升农户的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贫困减少。再次,良好的基础教育可以逐步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其职业选择能力,从而有利于农村居民通过非农就业缓解农村贫困[11]。

(二)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公共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技术培训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职场竞争的首要因素。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公共投资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缓解农村贫困起重要作用。一方面,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村技术教育公共投资有利于农民掌握市场信息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多渠道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有效缓解农村贫困。另一方面,技术教育公共投资有助于改变我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的局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为其寻找和从事非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收入,推动农村贫困的减少。

(三)农村医疗保健公共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较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健康的体魄也是保障工作有效完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农村医疗保健公共投资是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和缓解贫困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效的农村医疗保健公共投资通过提升农村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有效地缓解农村贫困。其次,农村医疗保健公共投资能为外出务工者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农民工体质,提升务工人员职场竞争力。再次,农村医疗保健公共投资的提升能减少农村居民疾病,维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为延长农村居民工作时间创造条件,有利于农村家庭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农村医疗保健公共投资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程度,有效阻止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四)农村就业转移公共投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

以非农就业为主要载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和各种就业歧视政策的影响,农村居民在城市务工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要消除这种阻碍使农民进入更高工资水平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并最终完成向城镇转移,必须有足够的就业转移投资,而在这种投资中政府等公共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就农村内部产业升级而言,农村就业转移公共投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劳动者在乡镇企业就业,带动非农就业者返乡创业,从而推动农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帮助农民家庭提升收入,摆脱贫困。

三、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影响农村贫困的统计检验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目前,通常将人力资本公共投资水平的研究范围限定在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量,主要是政府部门在教育、培训、医卫及迁移等方面进行的投资。

本文以政府的农村教育经费支出表示教育投资(E),以政府的农民职业培训表示培训投资(T),以政府的农村公共医卫支出表示健康投资(H),以政府的城镇化移居支出反映迁移投资(M)。所有数据的样本区间为1997至2007年。前3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并进行不变价格折算。后1组数据主要采用部门走访和家庭入户调查获取,其数据具有地域和年度差异,因而进行均衡处理。因变量农村贫困水平则采用农村贫困发生率(P),其数据来自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的平衡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上述变量及其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内数据可知,尽管以原始数据表示的各变量序列表现出非平稳性,但是各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均平稳。

为了检测数据的协整性,采用Johansen-Juselius法对数据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其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三)统计检验结果

1.基于多元协整的VAR估计。由上可知,变量P、E、T、H、M皆为一阶单整变量,具有协整关系。据此,本文将以上变量看成是系统的内生变量,将各内生变量看作其滞后值的函数,由此可构建以下形式的多元协整VAR模型:

在以上向量方程中,i为各变量的滞后阶数;C是方程的待估截距项;Ai是待估计各变量的系数矩阵;ε是扰动项。

对式(1)进行估计,选取滞后2期的VAR(2)模型对其进行估计,结果是:

表3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表4 变量的协整检验

由以上估计结果可知方程的样本调整系数R2都在98%以上,表明方程的拟合度很高,方程构建符合检验要求。由估计结果可知: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公共教育投资均对贫困水平具有显著负效应,说明公共教育投资在滞后1至2年的情况下能有效地缓解农村贫困;滞后1至2期的公共培训投资对贫困也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力相对较小;公共健康投资对农村贫困减少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滞后1期的迁移投资为正值,且是显著的,表明其显著增加了农村贫困水平,而且尽管2期滞后的变量系数为负值,但其相应的t统计量却不显著。另外,滞后1期的农村贫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说明我国农村贫困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2.基于VAR(2)的方差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变量的重要性,本研究将以上VAR(2)方程进行方差分解。其分解结果见表5。

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滞后1、2期的农村贫困波动主要来自其自身冲击,特别是其滞后2期的冲击高达79.78%,其后各期的冲击逐渐降低,在第8期后基本上趋于平稳,其冲击度为12%左右;公共教育投资的影响先升后降,滞后3期的公共教育投资解释了贫困波动的40.55%,其影响度在滞后4期时高达47.57%,以后各项则逐年下降,但其影响度始终超过30%;公共培训投资对贫困波动的影响在滞后4期之前相对较小,在滞后5期达到最大值,以后各年逐步下降;公共健康投资对贫困波动的影响也在滞后4期前相对较小,而在滞后5期后各年稳定在50%左右。公共迁移投资对贫困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与农村贫困及其波动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公共教育投资和公共健康投资都能够有效减少农村贫困,公共培训投资对减少农村贫困收效甚微,而公共迁移投资对农村贫困减少没有根本性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短期内公共教育投资和公共培训投资对贫困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公共健康投资,但从长期来看,公共健康投资对贫困波动的影响则大于公共教育投资和公共培训投资的影响。

由此可见,要有效减少农村贫困,实现农村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在农村人力资本公共投资上加大力度,尤其是应当增加对教育、卫生的投资。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该持续推行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同时,政府部门还要注重发展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并逐步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的务工迁移档案,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张建宁.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3).

[2]闫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3]刘中文,李录堂.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4]朱田,栾敬东.安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贺文华.农村居民工资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4).

[6]朱贵云,郑贵廷,武治国.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97—2007年的经验证据[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

[7]肖娥芳.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贫困关系的实证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12(1).

[8]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9]毕发萍,王军.教育机会差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11).

[10]霍丽,邹传林,惠康.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现状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11]李石新,熊云.基于托达罗模型修正的农村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2).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劳动力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