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在第一次骨折后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分析以及临床发病特点观察

2013-07-01 20:02任延辉李书宽李新振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7期
关键词:骨密度高龄脊柱

任延辉 李书宽 李新振

(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河南 唐河 473400)

骨质疏松患者在第一次骨折后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分析以及临床发病特点观察

任延辉 李书宽 李新振

(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河南 唐河 473400)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在第一次骨折后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因素及临床发病特点。方法 对203名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比对,锁定骨折发生的风险因素,再行Logistic回归统计来揭示发生二次骨折的发病特点锁定。结果 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CCI指数及运动协调水平为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因素,而女性、高龄、有髋部或脊柱骨折史或骨密度T值<-3.5为发生二次骨折患者的普遍临床特点。结论 骨质疏松高龄或女性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很高,应将骨密度检查作为长期阶段检测指标,并加以必要的预防性干预。髋关节或脊柱曾发生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积极在临床层面上应对骨质疏松,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动协调训练,防止摔跌引发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因素;发病特点

骨质疏松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本病系年龄增长、新陈代谢率降低引发的骨钙正常代谢失衡,引发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最终引发骨脆性增加及骨密度降低,极易发生骨质疏松[1]。此病患者多为老人,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需比青壮年花费更长时间卧床调养,其生活质量极大降低,且少数患者还因此致残。此外,骨质差直接影响骨折后内固定物及植入物的稳固,人工植入物易松动,故很容易在第一次骨折后发生二次骨折。我院特开展了骨质疏松患者二次骨折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的203个病例样本均为我院收治并确诊的骨质疏松患者,其中男104人、女139人,患者的年龄在61~81岁,平均(68.5± 7.4)岁。按骨折部位分类,81人挠骨骨折,63人肱骨近端骨折,42人髋部骨折,17人脊柱骨折。共计114人行保守治疗,89人接受了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标准:①骨密度T值≤-2.5。②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③患者或其家属同意纳入研究。排除标准:①暴力性骨折。②有骨代谢相关病史。③排除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药物因素致骨密度降低者。在所有的203名患者中,128人系新发骨折,75人系二次骨折。故据此将患者分为初发组及复发组。

1.2 研究内容

对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骨密度T值、运动协调技能、CCI指数、骨折部位进行统计归纳。其中,以患者从平卧至站立的体位转换时长判定运动协调技能。即待患者经过为期3个月的骨科临床处置后、骨折临床愈合、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水平。计时开始,嘱其平卧转换为稳稳站立,在其完成行走3m后计时毕,测定该总耗时。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采集数据以SPSS 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以()表示,组间比对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而后将最具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及95%可信区间,检验标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骨折及再骨折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不难看出,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CCI指数及运动协调水平这五个领域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表1中具统计学意义数据引入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将再骨折独立因素、即发生再骨折的临床发病特点锁定为①高龄。②女。③骨密度T值<-3.5。④运动协调水平测试>20s。⑤曾发生髋部骨折。⑥曾发生脊柱骨折。见表2。

3 讨 论

在老年常见病中,由骨质疏松间接引发的骨折病例在临床上不胜枚举。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世界各国的老龄化进程始终在不断深入。这一进程形势同样也波及到了中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老龄化进程亦不断加深,因此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逐年上升。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了老年性骨质疏松发病率的普遍上升、进而在大量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人群中导致以该疾病为根本病因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而骨质疏松引发骨折的发病率与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程度及老年人口所占的总人口比例呈正比上升趋势。老年患者由于其常体质相对衰弱,其新陈代谢率及重要脏器功能也较青壮年明显减弱,再加上骨量及骨骼强度的迅速下滑,因此该类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常需要很长时间恢复,而在长期卧床休养的过程中由于其机体无法得到日常活动或运动的锻炼,其脏器的退化常继续加速。因此,很多这样的患者在休养期间继发多种严重疾病、或其许多固有疾病加重,甚至可直接导致死亡。

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是骨质疏松的基本特征。而且骨折后由于各种因素引发的再骨折概率也很大[2]。而且在>60岁的同年龄段内,无论是骨质疏松比率还是骨折、再骨折发生率,女性都远高于男性。目前公认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基础代谢率、身高体质量比、不良嗜好史、药物史及相关原发病史等。有相关研究在我国老年居民中重点锁定了女性居民作为专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在发生该因素引发的骨折后、在各种因素下再次引发骨折的概率高达15.9%。然而,目前在临床上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若干时间区间段内再发骨折的相关研究报告数量有限。本次研究通过对骨折初发组和再发组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层面的比对分析,得出了满意的结论。即女性、年龄>70岁、骨密度T值<-3.5、运动协调水平下滑、曾发生髋部骨折或脊柱骨折为发生再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HR值分别1.36,1.48,1.43,1.29,1.25,1.56,且HR值的上升与发生再骨折的概率成相关性正比。而在所有因素中,女性及高龄为独立风险因素中的主导危险系数,该研究结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基本吻合。

而“女性”、“高龄”之所以成为骨折发生及再发生的显著危险系数。普遍观点有二:①高龄患者运动能力退化,故其发生磕碰和摔跌的概率大大增加。②绝经后的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骨代谢水平迅速降低,骨钙迅速大量流失[3]。综上所述,骨质疏松高龄或女性患者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很高,故应将骨密度检查作为长期阶段检测指标,并加以必要的预防性干预。特别注意的是,髋关节或脊柱曾发生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积极在临床层面上应对骨质疏松,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动协调训练,防止摔跌引发骨折。

表1 两组骨折风险因素比对表

表2 骨折独立因素Logistic回归表

[1] 肖恩,孟萍.骨质疏松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3):212-216.

[2] 王洪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与防治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1):1-4.

[3] 李霞.97例老年人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0, 40(6):55-56.

R589.5

B

1671-8194(2013)27-0132-02

猜你喜欢
骨密度高龄脊柱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