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音乐泛论》之评析

2013-07-13 14:50杨康宁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5期
关键词:雅乐古琴琵琶

杨康宁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一、王露生平活动简介

王露(1877~1921),字心葵,山东诸城人。中国近代古琴家、琵琶家。自幼跟随王冷泉学习古琴,是山东诸城派古琴的代表人物,与王心源、王冷泉被合称为“诸城琅琊三王”。期间,又向“白云道人”学习北派琵琶,是北派琵琶的代表人物。1906年曾东渡到日本学习西方先进音乐知识。归国后,1918年受章太炎推荐,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国乐导师并在音乐研究会会刊《音乐杂志》中发表了乐学专著数篇。

清末以来,作为北方著名的古琴流派诸城派,在古琴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露作为山东诸城派古琴的代表人物对诸城派古琴的传承有着杰出的贡献。王露在以虞山派为主的基础上,又吸取了金陵派的长处,集两派之大成。1916年在济南大明湖畔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音乐传习社”之一——德音琴社。培养出许多著名的琴人,如詹徽秋、章铁民、李华萱等。1915年,他在故乡山东督工斫琴,监制古琴数十张。完成近代第一部古琴制造的专著《斫桐集》。1918年王露在北京大学举办古乐演奏会,第一次把古琴这种乐器带进校园。

琵琶在明代被分为南北两派,清代华秋苹《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在我国刊行较早,对以后琵琶流派发展影响较大,极有贡献。清末民初,北派琵琶以王露为代表。他于1900年开始着手编著《玉鹤轩琵琶谱》,花了近20年的时间写完这部著作。王露将《玉鹤轩琵琶谱》文字部分与部分曲谱以工尺谱记谱,陆续刊登在北京大学的《音乐杂志》上。《玉鹤轩琵琶谱》是北派琵琶具有代表性的琵琶谱,王露在琵琶谱的文字记载中,还对琵琶进行了改造与创新,为北派琵琶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与学术价值。

王露于1918年经章太炎推荐,受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古乐演奏会。之后,蔡元培亲自拟聘书,聘请王露为北京大学乐理研究会国乐导师,教授古琴、琵琶等古乐。在我国早期的音乐教育活动中,王露有着深远的影响。王露教授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最优秀的就属张友鹤了。作为导师,王露不仅教授古琴、琵琶,还参与到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建设之中。他发起参与组织了丝竹改进会,专门从事改良乐器和曲谱。

二、《音乐泛论》的美学思想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在音乐界内产生了三种思潮,即:一是主张“以西为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落后于西方音乐文化,应当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经验,来改进我国的传统“旧乐”。代表人物有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人。二是坚持“维护国乐”。认为我国古代的“雅乐”才是值得发扬、继承的提倡的。公开反对向西方学习,同时鄙视一切俗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王露。三是主张“全盘西化”。作为我国古乐的传承者,王露虽东渡到日本学习西方音乐,却反对用西洋音乐取代或者规范中国音乐。他对传统音乐有着很好的理解与实践,关于自己的音乐思想,陆续发表在北京大学出版的《音乐杂志》一刊中。《音乐泛论》就是一篇代表王露思想的论著。

《音乐泛论》写于1920年,载于《音乐杂志》1920年第一卷第一号中。这篇文论集中说明王露“维护国乐”的音乐主导思想。从文章的整体来看,王露的音乐思想受到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论述。

1.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文章开篇便提出:音乐者,即学术之一类也。表明观点认为音乐属于学术范畴,是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学术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也是这样。社会的发展水平始终决定音乐的发展水平,音乐的发展始终贯穿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儒家音乐思想以“礼乐思想”为主导,孔子认为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音乐有教化的作用,《论语》中也有许多涉及到关于音乐与礼教关系的内容。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成就社会兴衰的关键,认为社会可以通过音乐来规划,强调音乐的社会性功能。王露在《音乐泛论》中也体现儒家音乐思想对他的影响。他的文章随后论述了有关音乐发展的不同看法,关于音乐起源,王露引用以儒家音乐思想为主的专著《乐记》中的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句话讲的是音乐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人心受到外物影响而产生情感变化,肯定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关系。王露对这句话的引用是想来说明音乐是情感的产物。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反应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反应,产生共鸣。音乐与人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的感情的一种表现。人有了感情所以音乐得以产生,通过人心的不同的变化,音乐就产生了很多种。随后王露又进一步展开论述:“所谓动也,及物感于外,则情动。于中,或思登高。而为呼啸或既独处。而病寡和,甚至徘徊泽畔,狂啸自憙。于是音声之作。乃有不能自己者,此固音乐之起源也。”文章中的“动”就是感情的奔发。情感不是自己产生的,是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情,不同感情的产生从而产生不同的音乐。随后作者又提到:“配合成章,比音而乐,之人耳根。所受者,为一种极优美的感觉,同时心中即发生一种及优美的感想”。这段话说明音乐同时也能使人有情感方面的变化,音乐可以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美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2.“平和”的审美观及礼乐思想

早在春秋时期的《国语·周语下》中就提及到过“乐从和”,认为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中和”的概念,“和”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之后也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中。文章中提到:“苟使五音相杂,互相为应……譬诸五色错综,有序自然美丽,可观惊为异彩,初何足怪。”“和”就是要有序,“和”就是要和谐。古代音乐的审美思想对“五声和”、“八声平”提出赞扬,而这些思想主要是围绕“和”来展开,王露的文章中的“五音相杂,相互为应“体现出和谐的本质。审美需求告诉我们,和谐的音乐才是美的,平和审美观的另一特性即——“中”与“淫”。中就是平和、有节制,自然的不被人们所刻意附加的美是中和的一种重要体现,以自然为美,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的音乐是平和,古代推崇中和,反对过度。

王露的文章对雅乐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他对雅乐是推崇的。他写道:“周礼舞师乐师掌教舞,有兵舞干舞羽舞旄舞之名。籥师教国子舞羽吹籥。合文武为万舞。”这里所说的就是礼乐制中的乐舞。古代史资料记载;周代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也即“六代之乐”,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可见,他对雅乐是推崇的。雅乐体系就是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典章制度。雅乐主要强调其教育作用,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传,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强调教育性而不注重艺术性。风格一般是严肃呆板的。王露对雅乐的推崇也表现出“和”的思想对他的影响,西周的音乐风格也是围绕“和”展开的,对后世的音乐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3.追求“自然”的音乐思想

文中作者提到“人心之本,体虚灵。不昧其象,寂然初无。”道家的音乐思想主要以“虚无”、“自然”为主导。对音乐追求的是“自然音乐”,主张“大音希声”,清净无为。最美的声音是没有声音,朴素而虚静,至善至美。“寂然初无”正好印证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淡泊的音乐观念。王露把儒家的“中和”与道家的“自然”思想相融合,运用于音乐实践中,对儒家道家思想进行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气”、“风”“五行”等与音乐相关的概念也在文章中有所体现,这主要受到古代五行观念的影响。例如前文我们谈到过的“苟使五音相杂,互相为应”、“譬诸五色错综”。古代的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音乐的宫、商、角、徵、羽。文章后面提到的“大司乐以五声考八音,八音节六舞”都是自然对音乐的解释。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六气”与“五行”一方面说明音乐来于自然,所谓“气为无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另一方面又认为音乐可以调节自然。体现了自然与音乐的和谐。

4.音乐审美方面的美学体现

《音乐泛论》对音乐审美方面的美学事例也有体现。在说到音乐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时,王露引用了“知音”的例子:“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知音乐之作用。”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可以听懂俞伯牙弹琴时的内容跟情感,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再也没有弹过亲。留下“知音”的经典话题。这是音乐审美趣味跟审美能力的因素。

三、总结

王露是20世纪初坚持“复兴雅乐”坚持国乐的人中少见的从日本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音乐知识后回国的一类。这与他的生活学习环境密不可分。王露自幼学习古琴和琵琶。古琴的清雅淡泊的音乐形象深深影响他的音乐思想。近代中国像西方学习的热潮中,有王露这样为坚持中国古乐而努力的人,是难能可贵的。有近年来,随着学术界言论自由扩大化,对于所谓“国粹思想”的论述开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王露是“国粹主义”音乐界的一个代表人物,我们应该全面去了解他的音乐思想,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材料。

注释:

1.《泰伯》出自《论语》.

2.《吴太伯世家》出自《史记》.

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P42 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九次印刷.

4.《音乐美学基础》P16 宋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一次印刷.

猜你喜欢
雅乐古琴琵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寻访千年古琴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雅乐的来龙去脉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中国雅乐史
古琴艺术的发展
“琵琶”和“枇杷”
日本千年雅乐重新走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