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三部曲

2013-07-13 02:31张小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品评习作作文

张小兰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一路走来,却发现作文仍是师生教与学的瓶颈。学生怕写、厌写,教师怕教、厌改,一提起作文,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感到头疼。对于写作指导,笔者有一些个人拙见,求教方家。

一、开渠引水选好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解决“写什么”是关键,教师要在“开渠引水”上下足功夫。

1.习作课上动一动,素材就会自然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一的要求是:“写一处自然景观、著名的旅游景点或身边的景物,要突出奇特之处”。我让孩子把照片带来并配上文字说明,把习作指导课变成“摄影作品展”,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走动,观赏照片、阅读文字、交流感受,提出建议,之后通过评选“优秀说明词”激励孩子完成习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2.习作题目变一变,素材就有千万变。同样题材、同样要求的习作,只要教师转变思路就能创出一片其乐融融的习作新天地。例如,在指导四年级上册习作三“编写童话故事”时,起先,我认为童话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而孩子们的想象力又是不可低估的,况且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对童话的特点也了如指掌,于是我未做过多指导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写。可是,收上来一看,大多数孩子们写的童话简直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翻版。熟悉的童话故事恰恰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绊脚石。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卡通人物总动员》的习作指导课。一听这个题目,孩子们就乐翻了天。

3.其他学科借一借,素材就会随身变。许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感受,语文课不够用,每周两节的习作课常常挪作他用,这真是得不偿失。《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我想何不来个“借鸡生蛋”呢?这里的借,当然不是挪用其他课程来上语文课,而是巧妙地把习作融入到其他学科中。例如:在指导四年级上册习作八“想象未来……”前,我与美术老师沟通,让孩子在美术课上畅想未来世界并作画,然后举办班级画展。一幅幅想象奇特、色彩艳丽的作品贴满教室,孩子们争着讲述作品的内容,于是,《外星人来我家》《空中校园》《太空之旅》等一篇篇饱含童真童趣的习作就这样诞生了。

4.身边新闻播一播,素材就可随手来。我的做法是,把早读课前十分钟设定为“新闻串串烧”节目时间,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是小记者,或关注世界、国家大事,或漫话身边趣事、琐事,内容可长可短,可以自己播也可以请班级播音员播报。孩子们学会了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有了真情实感,积累了习作素材,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二、潜移默化学习写作技巧

能读会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起步阶段,一定的技法技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鉴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笔者认为“纯粹的写作技巧讲解”远不如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效果好。

1.课内精读,研习写法。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崔峦老师也一再告诫我们,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语文”转变。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就能找到许多“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创设“学法用法,练说练写”的机会。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学了《观潮》就让孩子写写“台风前——台风时——台风后”;通过《猫》让孩子学习“先总后分”的谋篇构段的方法;通过《小木偶的故事》教给孩子“抓住动作、神态、语气把人物对话写精彩”的语言描写技巧……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多种方式,达到“课课皆习作”的目的。

2.课外导读,促进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是,读什么,怎样读,怎么从读中受益,怎么实现从读到写的飞跃?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我的做法是“和孩子们一起读”。例如,通过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与孩子们共同发现作品中自己的影子,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鼓励孩子拿起笔来写自己身边的同学、身边的故事,实现从读到写的升华。

三、创意品评增加写作动力

精彩、善意、热情、充满夸赞、饱含期待的点评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会唤醒学生对作文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写作的火种。

1.真情对对碰,写作成自然。要让孩子在习作中写真话表真情,教师首先要用真心来换真情。在指导四年级上册习作七时,我让孩子用给老师写一封信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我改变了以往评改习作的方式,而是认真地给孩子们写去一封封真挚的回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许多孩子再次给我写信:错误的格式改正了,编造的事例不见了,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2.亮点放大镜,优点放光芒。每一次批阅习作,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学困生,除了等级分数外,再画一个笑脸、增加几颗“亮点之星”,在习作讲评时,除了赏析优秀习作外,更要把学困生的亮点放大、再放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习作带来的乐趣。

3.品评小论坛,写作添活力。为了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修改、品评、鉴赏作文的能力,在习作中设立一个“品评小论坛”是一个好方法。孩子的习作读给他人听,这样他们的态度会更加认真,反复读的过程就是孩子们不断自我修改的过程,点评则为学生创造了学习交流的平台。经过“品评小论坛”的洗礼,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评改负担,又提高了实效性,真是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闽 晓)

猜你喜欢
品评习作作文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中国画品评的现实意义
诗与美
让学生在个性体验中学习数学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