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治疗学在非杓型高血压中的应用

2013-07-16 07:11何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苯磺酸服药动态

何丽

高血压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并发生硬化,后期可引发心、脑、肾、眼底等多种重要靶器官的严重损害,与心脏疾病、脑卒中有密切关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存在知晓率低、控制率低、致残率高等特点。故对高血压的治疗,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应作为重中之重,而不应单纯局限于降低血压。应用24h动态血压仪监测全天血压的动态变化,对血压的昼夜变化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正常人及部分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比白天血压下降约10%~20%,表现为夜间谷存在,称之杓型;另有部分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与白天血压相差<10%,表现为夜间谷消失或变浅,称之非杓型高血压,此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并且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性也明显增加,致死率及致残率明显升高[1]。故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合理选择服药时间,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最大限度保护靶器官及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2011年10月—2012年4月门诊治疗的85例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水平及昼夜节律改变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龄 (60.0±13.0) 岁,均符合 WHO(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 (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 (或)舒张压 (DBP)≥90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夜间与白天血压相差<10%;患者无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清晨组43例,夜间组42例。所有患者用药前查肝功十项、肾功四项、血脂全套、血糖、离子,均无明显异常。

1.2 给药方法 两组选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施慧达药业集团),初始剂量2.5mg,1次/d,对血压控制欠佳的 (24h平均血压大于正常值10%以上者),改为5mg,1次/d。清晨服药时间为患者起床后立即服用,根据每位患者作息时间不同稍有差别,多集中在6:00~7:30;夜间服药时间为睡前,多为21:00~22:30。两组均连续服药3周,治疗3周后复查肝功十项、肾功四项、血脂全套、血糖、离子,并每周门诊复查1~2次,常规测量血压,询问服药和不良反应情况。

1.3 血压监测 所有患者均采用ABMP-04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袖带缚于受试者上臂 (左右均可)测肱动脉血压,白天 (6:00~22:00)每20min,夜间 (22:00~6:00)每30min自动充气测量血压1次 (如测量有误,10min后会自动重新测量1次)记录并储存收缩压 (SBP)、平均舒张压(DBP)数值,连续监测24h。受试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血压监测仪充气测量时,嘱患者伸直上肢,保持与心脏同水平,避免剧烈运动。

1.4 监测指标 治疗前后测量24h平均SBP、平均DBP;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 (dSBP,nSBP)及平均舒张压 (dDBP,nDBP)。血压的昼夜变异率 (BPF)=(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100%。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后24h平均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为达标。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以BPF>10%为改变昼夜节律有效,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以BPF≤10%为改变昼夜节律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24h平均SBP、平均DBP、dSBP、nSBP、dDBP及n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清晨服药组达标率为90.7%(39/43),夜间服药组达标率为95.2% (40/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效率比较 清晨服药组SBPF有效率为65.4%,DBPF有效率为60.5%;夜间服药组SBPF有效率为88.1%,DBPF有效率为83.3%。两组患者SBPF有效率和DBPF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检查肝功十项、肾功四项、血脂全套、血糖、离子等指标均无异常改变,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的比较(±s,mmHg)Table 1 Comparison of dynamic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wo groups ber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的比较(±s,mmHg)Table 1 Comparison of dynamic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wo groups ber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治疗后24hSBP 24hDBP dSBP dDBP nSBP nDBP 24hSBP 24hDBP dSBP dDBP nSBP nDBP清晨服药组 43 159±7 95±6 160±6 99±5 149±5 94±5 129±4* 84±3* 137±4* 88±1* 125±5* 80±3*夜间服药组 42 159±6 95±6 160±6 99±4 148±5 94±4 126±4* 80±4* 133±6* 82±4* 121±6* 75±4*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效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with efficiency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3 讨论

“时间治疗学”是针对人体生理变化的昼夜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变化规律,研究给药时间和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疗效和最低不良反应的科学[2]。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要考虑24h调控血压使得药物水平有目的地与已知的白天-夜间SBP、DBP模式密切同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使得异常非杓型昼夜血压模式转化为正常杓型模式。非杓型血压是心血管危险性的判断指标,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直接相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3]。因此夜间血压水平及血压模式是药物治疗控制的重要目标。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起效平稳,口服吸收好,且不受食物影响,作用持续24h。本研究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为治疗药物,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给药对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影响不同,每晚睡前服药能显著改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文献报道相符[4]。因此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不能仅满足于诊室血压的控制,更重要的是24h血压的控制,争取使非杓型高血压模式恢复为杓型血压模式。

通过观察,运用24h动态血压仪针对不同患者的昼夜血压模式,选择不同的给药时间,能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24h的血压,关键是改变其血压昼夜变化节律。最终达到保护靶器官及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目的,值得在临床治疗高血压中推广。

1 龚兰生,刘立生.血压昼夜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4,22(5):323-324.

2 郭艺芳.宋光耀,张志曾.心血管疾病的时间生物学时间治疗学[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22(3):150.

3 刘俊英.综合护理干预对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节律的影响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73.

4 赵艳,韩宁,赵洪民.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各种高血压类型疗效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01.

猜你喜欢
苯磺酸服药动态
国内动态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服药禁忌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动态
服药先分阴阳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原料药中的7种残留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