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度”的把握

2013-07-16 09:52曹玉琴
考试·教研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探究学习个性化阅读

曹玉琴

[摘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何利用该事物的优点并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更是如此。

[关键词]探究学习 合作讨论 个性化阅读 魅力四射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93-01

近几年来,“探究学习”、“合作讨论”、“个性化阅读”等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深入课堂,大受师生的追捧和热衷。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现象:有的老师只是拿它们装点门面,只在一些公开课或者示范课的时候拿出来一用;有的老师则喜欢整个课堂随意使用甚至滥用它们,当然对它们退避三舍的老师也是大有人在的。

作为一名中学一线的教师,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何利用该事物并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教学理念的运用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把握好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度”呢?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试着举例简单谈谈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工具性先行。

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先把语文课定性是一堂“语文”的课,先解决好一些“语文”问题,我们才能再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有意义。

可惜在一些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普遍对新的教学方法茫然无所适从。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课堂现象:比如,一位教师在上《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仅仅努力于探究“作者为什么不封阳台”这个问题,由此和学生探讨对当前社会现状和环保的看法。这些问题就偏离了语文课堂的实际。又如另一位老师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忽略了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反而做了精美的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恒星”、“星云”等的图片。介绍这些天文知识,脱离了语文阅读的基础知识认知,让人感觉是在上一堂天文知识课,而并非是一堂语文课。

其实,当一位语文教师脱离了“语文”课,而改上“环保”课、“地理”课、甚至“思品”课时,我们也大致能够明白,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去深究的思想内容,去落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能成为无根的浮萍。所以,我觉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在于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统一的正确途径就是从学习语文形式入手来研读文本,相继渗透人文教育。要知道,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不仅容易吸引学生,而且同样也便利于教师实施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教学内容不可鱼目混珠,教学形式切忌盲目跟风。

有这样一个案例——

(课前准备,调准座位,每六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一共分成七组。)

师:我们今天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三峡》。

(多媒体出示课题,三峡的风景图片。)

师:请大家欣赏这些图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交流。

(学生小组略作讨论。)

师:这篇课文,有些词语比较难懂,有些容易读错,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下,这些词语应该怎么读,怎么解释。尝试在小组里交流文章的翻译。

(多媒体出示相关的词语,小组略作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很好。下面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三峡四季之美表现在哪里,找出一些词语和句子。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下。

(学生自由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品味下语言。我们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找一找你觉得最优美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并在小组中说一说它美在哪里?

(同学们继续在小组里展开学习。课堂内基本同步到读书声。每个小组基本只有一个人在说,其他同学在听。)

乍一看,这是一堂热闹的语文课,但其实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几乎为零。这堂课就是采用了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于外行来看,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动辄小组讨论,就连词语的正音翻译,多媒体图片的欣赏感受也不放过。短短四十五分钟,讨论的次数多达五六次,且教者将“鱼目”亦当成“珍珠”,于是一节课也就在毫无探究意义“问题探讨”中过去了。没有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没有老师讲解引领的技巧,只有“讨论”,其实学生压根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要把握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度”,就必须分清“鱼目”和“珍珠”,必须坚守自己的准则和尺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问题设置难以有序,有针对性的辅助学生剖析课文。教者应该站在负责者的角度,适时有度的给予学生点拨、帮助、引导,使课堂变得有序合理并且有价值。

第三,学生要张扬个性,但应当是有“度”的个性。

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中,非常注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与创造性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开放式的民主教学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高涨,学生的独特个性也得到了张扬,这带给了课堂特别的精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畅谈丰富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曲解文本或是脱离文本的见解,所谓的个性化超过了一个“度”。

愚以为,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学生大胆地说,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地说,不负责地说……这些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不是产生矛盾了吗?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对学生放开手脚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此废弃,“度”应该始终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里,而且一定要牢牢掌握好。

当然,新课程的理念并不止这些,课堂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更多的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情景、新问题、新内容。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关注语文课堂的基础知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的表现活动,而只有老师掌握好了语文教学中“度”,动态生成的课堂才会是魅力四射的课堂。

猜你喜欢
探究学习个性化阅读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下探究学习“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