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民间对开发西北的舆论研究

2013-07-24 07:56刘珍珍
学理论·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

刘珍珍

摘 要: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紧,国民政府不得不考虑做长久备战的准备,如何建设西北之地,开发西北,以此来巩固后防,提上了国防建设的日程。而在此之前,民间的一些社会团体和有识之士就已经认识到西北一隅的重要地位,纷纷发表言论,为开发西北建言献策。

关键词:开发西北;社会团体;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33-02

一、社会团体对开发西北的舆论准备

马鹤天早在1924年就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华西北协会”,并创办了《西北半月刊》(后改为《西北月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人困怵于边事人亟,外侮堪虞,于是,举国一致有开发西北之议;国内研究边事之团体与书报亦风起云涌,竭力鼓吹”[1]。这些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团,以介绍西北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俗经济的现状为主,为开发西北作准备。这些社团主要集中于南京、上海、北京三地,据时人统计,“三十有七”[2]。首都南京规模最大,有西北周刊社、开发西北协会、西北问题研究会、西北文化社、西北刍议社、中国边疆文化促进会等,上海有西北公论月刊社、西北问题研究会等,北京有西北研究社、西北杂志社、西北公学社、西北论衡社、西北春秋社、西北协社等等。就连民国中央也认为开发西北协会,“协助政府开发西北,达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为目的的文化学术团体,目标远大,组织健全,有迅速组织的必要”[3]。国民政府对西北越是重视,国民发展西北社团越是积极。

其中开发西北协会的宗旨是:向社会宣传开发西北的意义,通过调查西北各省的风俗、军事、交通、农业、畜牧、矿业、文化事业等现状,结合会员专长对某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研究或实地调查结果拟具开发西北的各种方案,以便促进开发,达到繁荣西北的目的。而西北文化促进会就以研究西北社会问题、发展西北实业、促进西北文化为宗旨。“一个地方,若教育不振,文化未有不落后的,”因此必须教育先行[4]。这些社会团体虽然宗旨不尽相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开发西北,促进西北的发展与繁荣,最终达到救亡图存、复兴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应对指出,这些协会在加强行业和地区间的联系交流,指导国民认识开发西北的意义极其重要性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这些民间组织和文化学术团体风起云涌,但是它们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因为缺乏国家政权的权威和强制。

与此同时,当时的著名刊物《大公报》、《东方杂志》等,也相继发表了宣传西北和研究西北的政论。以开发西北为编辑方针、且作为各社会团体舆论阵地的报刊也大量涌现,如《西北》、《新亚细亚》、《开发西北特刊》、《西北研究》、《边事月刊》、《边事研究》、《新中华》、《边铎》、《西北问题》、《边疆半月刊》等相继创刊出版。这些刊物的宗旨都是研究西北和开发西北。在他们看来,“发展西北非少数人所能成功的。国人要踊跃参加,多方指导。”[5]

20世纪30年代很多社会人士关注西北开发,到西北去的热情异常高涨,但是这种想要建设西北的热情背后却是对于西北实际情形的陌生和无知。1931年12月18日《大公报》向人们传播了开发西北的最初信号,中国抗战的长期性,尤其应加紧努力开发西北。指出建设西北不可一蹴而就,首要任务是发展交通,必须尽快完成西北的陆路交通和空中交通。并警示全国国民要齐心协力,注意西北的经济发展,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6]。《大公报》的记者不惜艰难险阻,从1932年至抗战爆发前,对西北很多罕为人知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撰写了大量关于西北民情、景况的长篇调查报告、视察记、特写、游记等,呈现了一个内容丰富,场景广袤的西北。

《西北研究》在其创刊词中也明确指出:“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西北;要建设西北,必先开辟西北交通路线。”[7]可见,欲开发西北首建设交通,成为当时的一致共识。《新西北》把对西北民众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办刊目的之一。《开发西北特刊》在其发刊词中呼吁,“应该振作精神,为求中华民族之生存和消弭世界残酷的战争,我们实有巩固开发占全土四分之一而人口稀少的西北大高原之必要。赶快到西北去吧!”[8]《新疆半月刊》在其创刊号发刊词中表示,其办刊宗旨在于“促醒醉生梦死的国魂,发扬沟通民族的精神……御侮图存,群策群力,挽此浩劫。”[9]

这一时期以《开发西北》为代表,主要介绍西北各省的情况,研究西北存在的问题,鼓吹相应对策及开发事宜,“国内市场上看见许多关于边疆的丛书和刊物”。可惜的是,大多数社会团体都只是昙花一现,包括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开发西北协会,及其在内地的很多社团报刊都在抗战爆发前解散或是停刊。这些社会团体和报刊在当时起到了舆论宣传、理论探讨、启发民智、提供参考和督促政府行动的作用。由此而引发了一批人和一些团体到西北考察访问,人们对西北的认识更加清晰。过去被冷落的西北,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特别是随着抗日怒潮席卷全国,开发西北的呼声更加高亢。社会各界人士以公开出版物为阵地,发表评论、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掀起了持续多年开发西北的舆论热潮。

二、知识分子对开发西北的舆论准备

抗战前,民国知识分子围绕“开发西北”这一中心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方案和设想,可谓异彩纷呈。或是认为建设西北的交通是开发西北之首要事业;或是认为发展西北农业是民生之本;或是认为矿业、牧畜、政治、教育才是重要,有先开发的必要。时人从开发西北和救济西北的两个角度来探讨西北经济发展,同时也指出政治革新的重要性,这些均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政策基本一致。

董时进认为“西北开发迟缓的两大原因,一是内地人民不闻西北的实在状况,一是个人到西北去开发异常困难。我们在内地所得的到西北消息,不过是平常个人的游记,没有专家或团体仔细调查的报告。人民不知西北真相,自不敢冒昧前去。所以开发西北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西北的情形。第二步是要合群力去从事开发。”[10]他建议有识之士与其在内地郁郁寡欢,不如到新鲜的西北,建设理想的新国家。此后去西北考察的个人和团体络绎不绝,不仅有新闻记者、作家,也有企业家和金融家。如《大公报》主编张季鸾两次深入西北采访,发表《归秦杂记》、《归乡杂感》等文对西北问题的研究颇深。关于西北的各种专著也相继问世,有林竞的《西行日记》、马鹤天的《开发西北之步骤与方法》、王金绂的《西北地理》、种觉民的《西北屯垦计划说略》、安汉的《西北垦殖论》、顾执忠的《西行记》、张世忠的《陕西煤矿述要》、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几十余部。其中《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对西北的调查与研究,引起强烈反响,其《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曾不断再版。大量的考察报告也在同一时期出版发表,其中报刊李仪祉的《黄河上游视察报告》、刘宇中的《西北实业调查报告》、向金生的《西北资源调查》、朱允命的《新青海之展望》、马鹤天的《青海产业之现状与其将来》等,都为开发西北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农业专家董时进认为,开发西北应因地制宜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而非一味地发展农业;逐步推行“大农制”[11],提高可耕地面积;禁止过度放牧、退耕还草等建议。即开发西北的农业要做到合理有序,保持生态平衡,同时也要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西北的农业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业在西北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是在众多建设方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水利建设一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对西北这样气候干燥雨量稀少的地区来说,水利建设的作用更为突显。时人提出的水利计划不只是局限于农田灌溉,还在于“疏浚河道,以便航运,开渠灌溉,以利农田,发展水力,以振工业,筑堤范水,以防洪潦”。李仪祉肯定了水利和交通对西北经济的作用,指陈如果甘肃、宁夏、绥远的水利发展了,同时将包头通宁夏经玉门关再达新疆的铁路完成,再由甘肃庆阳、陕西县到咸阳也修成铁路与陇海铁路相连,在铁路沿线发展工商等业,那么“西北便可成一整个的经济区域。人民富强,用强厚的国力屯垦,外患自然可以莫有了。”[12]

樊自觉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中国灾民产生的原因多是政治不良。政治革新是救济灾民的一种解决途径。李如汉也极力赞同首先进行政治革新,王智补充认为:改良政治、改善民主、澄清吏治、减轻赋税是在抗日救亡时刻开发西北的提前,让利于民,才能保障西北建设的顺利进行,否则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3]。

董时进认为开发西北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然吾将恐其一事无成矣!”时人也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指出:西北问题与中国整个的问题,有连带关系,如果整个的问题不解决,这西北的局部问题,也难彻底解决[14]。薛桂轮指陈,开发西北的第一步须要有三个原则,一曰开发西北要有整体计划,二曰开发西北必须物质建设和心理建设同时并举,三曰开发西北一切举措必须以西北地方为主体,以此正本清源,防微杜渐[15]。

这些文章著作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立意介绍西北的基本情况,为时人了解西北,宣传开发西北政策,号召有为青年建设西北,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如邵力子所言,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真正的舆论可以发出真正的力量。这些舆论宣传,为西北开发的实施,做了重要的铺垫,使得开发西北的意识渐渐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郑福源.普及西康教育之我见[J].边事研究,1934,(创刊号).

[2]汪昭声.西北建设论[M].北京:青年出版社,1943:51.

[3]陈立夫.开发西北协会第一届年会报告书[M].南京,1933:14.

[4]经天禄.西北的重要[J].西北,1929,(创刊号).

[5]王平.成立西北文化促进会的动机和目的[J].西北,1929,(1).

[6]大公报社评.行也,第一机![N].大公报,1931-12-18(1).

[7]创刊词[J].西北研究,1931,(创刊号).

[8]创刊词[J].开发西北特刊,1932,(创刊号).

[9]朱霁青.移垦西北之先决问题[J].西北问题季刊,1934,(2).

[10]董时进.在西北的一星期[J].京报副刊,1925,(346).

[11]董时进.如何利用西北[N].大公报,1933-03-31.

[12]李仪祉.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289.

[13]樊自觉.开发西北应有之认识与基本原则[J].生存,1933,(4).

[14]王少明.西北资源调查及其开发[J].文化建设,1935,(6).

[15]薛桂轮.开发西北的原则[J].西北问题,1934,(1).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关于周恩来知识分子观述评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改造知识分子思想的理论思考
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及实践研究
习近平:知识分子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各历史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心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