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13-07-24 07:56倪昕
学理论·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思考问题

倪昕

摘 要: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欠缺深度、通识教育课程缺少规划、通识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搞好高校通识教育,需要加强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规划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以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求学理念。

关键词:通识教育;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48-02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通过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得到均衡发展,并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道德与个人修养,是每所高校所担负的基本教育使命。高校中通识教育必不可少,其重要性毋庸赘言。但是,通过对某些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在通识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一、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缺乏深度

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无疑是实践通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什么是通识教育?”课题组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问卷调查中,多数人都能选择最能体现通识教育内涵的选项,即认为通识教育是“人文和科学教育融合,拓宽视野、启发心智,通过整合的知识,完善人格”; 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有一些人则对什么是通识教育说不清楚。但是在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对通识教育存在如下认识偏差,一是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开设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二是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三是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从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上,可以看出,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欠缺深度,对通识教育应该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来认识并作为必需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足够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才在通识教育实践中怎样实施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环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通识教育课程缺少规划

由于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缺乏统一思想,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各行其是,没有全盘考虑与统筹安排,缺乏核心课程,专业化程度高,对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不清。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识课程构成比例失调。公共必修课多,公共选修课少;公共选修课中,应用型和专业化的课程多,基础性的、普适性的课程少。

第二,通识教育课程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普适性。占据大部分学分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更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性知识的教育内容,由于过分偏重工具价值,必修课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效果有限。

第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杂乱无章,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层次,表现为: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仅仅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因而,在通识课程设计上缺乏统一思想,往往追求“新鲜、实用、有趣”。通识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

通识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以及对通识教育与教学目标理解的欠缺直接导致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接受通识教育的程度很低和学生对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低方面。另外,教师大多在学术视野、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缺陷,以及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功利性和实用性的选择倾向,也是导致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因素。

3.通识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力量比较欠缺

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科研成果为主,迫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与专业课相比,通识教育课程常与研究的关系不大,加上通识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工作也难以得到合理的评价,致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于是,许多高水平的教师都宁愿承担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进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窘境,不能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师资力量的互补和良性互动。

另一个导致通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是正在成为中坚力量的教师都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起来的,一方面教师的通识教育意识和能力较低,另一方面在通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情况下,教师在某一领域内的深入研究使其在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中,缺少宏观性和整体性,缺少融会贯通,不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科研能力,具有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等缺陷。因此,即使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进行通识教育,其课程也只能是专业化程度更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总之,通识教育师资紧缺现象严重,已成为阻碍通识教育发展的瓶颈。

4.学生的认识有偏差

从学生层面看,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通识课程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生来说,就业压力使他们认为只要具备一技之长能够找到工作就可以了,许多学生的功利性心态使他们对非功利的通识教育持毫不在乎、漠不关心的态度,丧失了获取人文学科知识的内在动力。许多学生认为通识教育知识给他们增加了课业负担,只是迫于学校规定或是为了获得学分不得已而进行了选课。

二、对高校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1.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思想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成败。虽然每个上岗的教师都要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考试,但是,教育工作者有没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将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学校管理者在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教育目的的认识方面是否科学,却是值得思考的地方。事实上,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的活动,具有两大功能:影响社会发展和影响个体发展。优先考虑个人发展还是社会需要,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前者更关心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后者更强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由于就业压力和对高校就业率的考核,目前大学里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都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偏重于专业教育,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各种功利目的的工具。而通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工具的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化倾向明显,并已成为一种教育体制,大学的教育资源偏向专业建设,已成为我国大学办学的普遍现象。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纯技术领域的问题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去解决。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需要具备优秀品质和学习能力来增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判断、适应和应变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其基本功能是透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高深、复杂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怎样实现教育既能满足个人全面发展又能满足社会需要,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得益彰、最终通过促进每个人的和谐发展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思考的。

2.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人”;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性。通识教育的目标决定了通识课程应该围绕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展开但从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看,通识课程强调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养的培养,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专业面,忽略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考虑不多,缺乏明确而完整的通识课程目标.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是要对全校公共选修课所包含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其重点在于建设与专业教育相匹配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年级的情况,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研究性课程等不同层级的通识教育课程,重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与教学团队的建设

没有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就不可能保证通识教育的质量。通识教育师资是需要进行培育的新型教师队伍。由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难度大,因此必须由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授课。通识教育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通识教育共识和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科研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有赖于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形成,根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确定通识教育教师岗位,在师资方面合理配置通识教育教学团队,形成在人文通识教育领域配备学科涵盖较为完备的人力资源体系,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形成一定的学科教学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在通识教育教学科研基础上形成关联性强、具有工科院校鲜明特点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以具有通识教育素质的教师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4.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求学理念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学习的需求是就业市场与个人志趣爱好的反映。因此,学生首先关心的是自身“养家糊口”的本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取向,以及与专业有关的专业技能的形成,这是大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大学生的这种主观需求对通识教育的开展以及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建设,必然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求学理念,懂得“人才”首先是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完善的智能结构与个性发展,较好的情商与团队意识以及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这些正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能够从教育本质含义角度理解通识教育,那么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发展就会有广阔的市场,“教”与“学”才能实现统一。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思考问题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