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转型期的学生管理刍议

2013-07-24 07:56林强
学理论·中 2013年5期
关键词:转型期学生管理中职

林强

摘 要:针对刚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遇到的一些高职转型期的学生管理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指出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应在分析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人本管理等方面采用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具体对策是:完善二级管理工作体系;重视学生管理的二重性,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因材施教,施行人性化管理。

关键词:中职;高职;转型期;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6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逐渐发展得枝繁叶茂,除了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以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在祖国的大地上蓬勃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多样化、层次化增添了浓厚的一笔。在这些重要性日益凸显的高职教育院校中,有许多是刚从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它们秉承优秀的中职教育的优良传统,将自身的特色灌注到高职教育中,为祖国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高职人才,弥补了我国高职人才短缺的遗憾,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优秀的中职办学经验无疑是这些高职院校成功的重要保障。然而,在这些刚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中,学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在这些处于高职转型期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照搬本科教育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还是延续自身的特色并参照本科教育的模式而创造出新的模式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高职转型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曾经断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在学生管理模式上,高职转型期的高职院校也必须适时而动,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新特点,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否则,沿用旧的“成功”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等同于刻舟求剑,而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无异于缘木求鱼。那么又该如何创新,如何结合高职特点走出一条高职学生管理的新路子呢?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目前学生管理方面这些高职转型期的院校所面临的问题。

一、转型期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院系管理存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张皮”现象

由于目前转型期的高职院校往往都是比较年轻的高职院校,从事高职教育的经验有待进一步的积累,院系之间的管理尤为如此,系级的行政机构的自我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在学生管理方面往往体现出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难以把学生管理和系里的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院校规模小,一级管理痕迹重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规模比较小,校园空间不算大,不同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基本处在同一个空间,虽然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多,但往往是影响和干扰更大,不便于各系的分头管理,也为营造各具特色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增加了难度。除此之外,学生管理者往往习惯于陈旧的管理模式,囿于原来的管理经验,在开展二级管理的过程中,不是在管理上出现盲点,就是在职能上发生重叠,机制运转的不畅给协调一致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工作效率也被影响。

(三)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地和传播地。

(四)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如今已经是全球化时代,不同思想、文化在我们与外界的交流中融合碰撞。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外来观念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日渐增多,高职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转型期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二级管理过渡性凸显

由于二级管理的实施时间较短,系部的学生管理发育不够充分,自主意识与独立性较差,系级层次缺少自我发展的内在渴求,在学生管理上体现为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难以把学生工作和本系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的工作中,这种过渡性最显著的体现是只教书不育人。比如有些系部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作为学生管理的一大块,是辅导员等系部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职责,自己负责把书教好即可,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方面不必“画蛇添足”。带着这样思想的教师不在少数,往往体现在学生出现旷课、上课纪律差等不良现象时不加以制止,只是简单地反馈给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处理,有的甚至不理睬,认为“你不听是你的损失”。这种做法不但纵容学生的坏习惯,容易滋长学生的歪风邪气,而且影响了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力度,许多辅导员都遇到过学生说过这样的话:“任课老师都不在乎,你在乎什么?”在这种状况下,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学生管理的二重性重视不够

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一说法最早由马克思提出,他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与局部劳动无关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8—369页)由上不难看出,所说管理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活动具有生产力的属性。由于有很多生产活动是在协作劳动、共同(集体)劳动,或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形式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利用、改造自然的客观规律,使管理活动具有反映生产力要求的属性。而上述的管理活动的社会属性,就是说,管理活动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因为,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里进行的,并且在进行中要同社会上方方面面发生关系。学生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一种,自然也遵循上述管理二重性的原则。那么,在学生管理方面,管理的二重性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认为在学生管理方面,管理的二重性主要体现在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和谐统一上。目前转型期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就是对学生管理的二重性重视不够,导致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前文所提及的管理盲点、职能重叠、工作效率降低等问题就是因为学生管理者忽视科学管理所造成的。

(三)忽视信息技术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信息技术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造了新阵地,同时也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然而,在这些转型期的高职院校中往往有许多院校忽视了这把“双刃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了硬件的建设。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不良的产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客,他们出于种种的目的,不是不断的攻击校园的网站,就是在校园网络中植入不良的信息,时刻威胁着校园信息安全,于是,采购并使用有防火墙等高技术指标的网络设备成了维护校园信息安全稳定的必备基石。然而,许多转型期的高职院校不断推迟夯实院校信息技术保护壁垒的步伐,当然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对于这些新生的事物不够重视恐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忽视了软件的更新。这里所说的软件不仅是指技术范畴里的电脑软件,更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者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信息技术领域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产生的新问题应对不足,往往体现在无法及时的打破旧思想,认为只要把信息技术的硬件指标建立起来,就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了,于是忽视了软件的建设:一套电脑软件一用就是好几年,用多管少、漏洞百出;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真正做到形成活跃向上的校园网络社区平台的比较少。

(四)对高职学生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外文化和思潮的碰撞回响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先进思潮和活跃思想的集中地,更是站在古今中外文化融汇交集的风口浪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使我们高职学生保持主流意识形态、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做到对高职学生的准确定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石,也就是“因材施教”。高职学生中有的为往年高考落榜生,有的已参加工作几年,个性差别较大,这些人一般经历了中考和首次高考失败的体验。落榜的原因,主要不表现为智商低下和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主要表现为贪图享乐和心理素质欠缺等原因。因此,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更缺乏对潜质和价值的追求,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与人相处和谐和优势互补的能力,缺乏自力自为的能力,缺乏竞争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一些人有较好的社会经验,他们盼望获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受择业就业倾向的影响,他们更希望成才。然而,无论是在思政理论课等主阵地建设上,还是在学生行为规范等日常管理上,转型期高职院校往往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借鉴自身中职办学的“成功”经验,严格管制学生的学习时间,表面上是帮助学生安排了学习时间,理论上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实际上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得了限制,许多学生反映“管得太死”,其他能力的发展被限制。其实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管理方法也许短期能有效果,但有明显的短板,长期施行必产生“长短脚走路”的教育效果。因为它忽视了高职学生的类型,把学生群体看成“必须”“应该”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这种管理理念难免太一厢情愿,在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学生学习需求面前显得惨白无力。

三、高职转型期学生管理的对策分析

笔者以某高校为例,针对上述的高职转型期高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发现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现分析如下。

(一)完善二级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长效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整体合力

根据中发[2004]16号文件的相关精神,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分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建立两条途径来抓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是建立分管教学的院长、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三级管理体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入手,抓好主阵地建设;二是建立院校党委、学生工作处和系部学生工作小组三级管理体制,从大学生日常的管理教育入手,抓好课堂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两条途径方面采取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态度,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拓展到更多方面,从而建立了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长效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重视学生管理的二重性,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花大力气改造、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医学界杰出人物雕像、文化走廊、文化景点、宣传栏、阅报栏、宣传标牌等,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其次,是结合院校特色,与省红十字会协同建立人体生命科学馆,在室内用彩色活动展板展示遗体、器官捐献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不仅如此,还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写好校史、建好学校展览室。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的办学历程,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创业精神;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入学教育、开学和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纪念“五四”运动表彰大会,毕业教育等一系列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三)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高地

1.重视宣传阵地和网络设施建设,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软硬件资源,在院校网站上建立党团建设网,思政教育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校园贴吧等,及时宣传报道师生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活动,并将学生手册制作成网页上网,方便师生学习查阅。

2.建立校园闭路电视直播系统,连接教学楼多媒体教室,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院团委广播台节目丰富多彩,广播信号覆盖到校园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部的计算机实验室在双休日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教室在周末晚上播放经团委审核的电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3.加强网上信息监控,在网络信息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网站内容的组织、更新、预审细化分解到具体部门、人员,信息建设做到了规范有序,职责明确,审批到位;院校网络中心投入防火墙、认证服务器、认证软件等,加强网络安全和上网认证管理。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对院校外部和内部网站进行改版,建立了校园教育信息平台,配合各部门发布教学、行政管理信息,初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大大节约了行政开支,提高办公效率,提升了院校信息化水平。

(四)因材施教,结合院校办学特点施行人性化管理

1.加强和改进师生社会实践。本着“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的产学合作教育思路,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形成“校院(企)合作、工学合作、顶岗实习、以实习带就业”的产学结合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各专业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企)业专家参与研究、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50%以上。实训课开出率确保100%。

2.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于开学初召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交流会,并从中评选出部分优秀报告,后将这些优秀报告编辑成册,在校广播台及校内刊物进行宣传。同学们在假期通过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从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3.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及管理。遵循“严格管理、积极引导、鼓励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团部的作用,不断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和运行机制,构建学生社团动态星级评价机制。开展一系列精品活动,打造一批精品社团,每年举办一届校园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以围绕发掘开创性思维、反思社团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把着眼点放在总结展示社团文化成果、发展原创作品和活动上,尽可能突出各类各家社团的特色,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以上便是针对高职转型期所遇到的最凸显的问题进行的对策研究,而学生管理是一套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内容还包括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和宿舍管理等方面内容。笔者衷心地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建设能越来越好,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70-373.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14.

[4]石玉红.以人为本转型时期高职学生管理新切入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5]时国敏.对高职学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索兼谈中专升格为高职后学生管理的提升和接轨问题[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

猜你喜欢
转型期学生管理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转型期家庭伦理剧中婚姻观的探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与成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