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干群良性互动在群众工作上有所作为——《今日桐乡》探索新型县市报发展之路的实践与思考

2013-07-25 05:54陈洪标
中国记者 2013年3期
关键词:桐乡订户县市

□ 文/陈洪标

县市报面临的困境

1.订户结构不理想。从订户结构来看,目前,县市报订户队伍结构的最大群体,是享有地方订阅党报优惠政策的个人,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机关单位干部或公务员,私费订户很少。

还有一种情况是集体订户,这些往往是企事业单位,他们基本会以换取广告形式来支持党报征订工作。另外一种情况是,宣传人情的置换,这些情况并不是真正的需求。个人订户微乎其微,包括基层党员在内,哪怕他们想看党报,出于经济的实际情况考虑,也很难自己掏钱征订。

2.阅读群体收窄。一些县市报的内容和读者真正需求脱节,信息难以对称。订阅县市报的人,大多是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更需要的是城市生活或关乎切身利益的信息,而不是来自农村的信息或基层动态,以致出现了“空对空”局面——想看的人没钱买,有报纸的人不想看。

3.阅读率低。目前,社会上各种传播渠道的崛起,大量信息涌现,很少有人还会去看一份风格硬朗、侧重政策宣传的党报。最终导致看县市报的读者要么是各阶层的领导,要么是一些机关干部。也就是说,尽管一些县市报发行量很大,但阅读率很小。

最能说明这种情况的是,县市报很少有像以前那样的良性互动,以读者来信为例,已今非昔比。如果说有,更多的则是因个人问题找到媒体投诉,且大多是为了个人利益,哪怕是省级党报,如果想有互动,想让基层参与也很难,甚至要靠部门发动做思想工作。

服务民生 与基层形成良性互动

《今日桐乡》是桐乡市委主办的新型县市报,2011年12月试刊。办报伊始,桐乡市委就旗帜鲜明地要求,党报必须让市委放心、让百姓爱看、利工作推动、促社会和谐。为此,《今日桐乡》坚持“开门办报,服务至上”,在服务、互动中理顺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特别是全力推出“记者服务行”活动,既作为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延续深化,又作为每一位编辑、记者亲身践行办报理念的实际行动。从而拉近报纸和基层读者的距离,记者的角色也不仅是新闻的记录者和信息的传播者,还是踏踏实实的行动者、认认真真的参与者,把新闻报道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服务。

《今日桐乡》每天至少近6万字的用稿量,每天都有“民生热线”“农民信箱”“市长热线”“读者来信”“读者点题”等互动性话题,让更多读者参与进来。为此还专门开设了诸如“记者调查”“群众中来”“帮办新闻”“记者服务行”“记录”“讲述”等许多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互动栏目。

2012年3月中旬,许多农民朋友致电《今日桐乡》热线,希望能开办一个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的“三农”栏目,结果报纸很快就开出“农民信箱”栏目,及时将农民来电来信反映的问题请有关部门进行解答,为农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开了一家饲料厂,去年花了20多万元安装了一台锅炉用来蒸饲料,但不到半年时间却坏了两三次。为了维修、检测,我给一些部门打了很多电话,一直得不到解决。3月11日我打了贵报的党报热线电话,在你们的联系下,问题才得以解决。你们的党报热线真的很快很及时!”桐乡市东方饲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强说。

8月中旬以来,桐乡市高桥镇多个村子的机插秧出现了“恶苗病”,村民心急如焚,纷纷来电求助。《今日桐乡》记者组织农技专家赶往实地查看,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

以“记者服务行”这一栏目为例,栏目的设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采编模式——根据桐乡市委开展的机关干部“百千万”实践活动,报社为全市168位驻村干部和其所在的村都确定了对口联系的采编人员。同时,在农忙季节,派记者住到农民家中,帮农民养蚕、帮农民在台风中抢收水果,把“走转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让采编人员得到了锻炼,让每一篇稿件都透着最鲜活的“泥土芬芳”。编辑部先后开展专题“记者服务行”活动近70次,参与活动的编辑、记者达500多人次,为基层解决300余个实际问题,报纸刊登70多个整版报道。

新闻创新 推进实事显成效

2013年年初的新一届市领导班子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今日桐乡》改变过去一则消息一张图片的做法,对领导当天走访的全过程,进行全程拍摄和对话实录,采取整版文字加配现场图片。有的领导走访一天多达12个整版,最少的也有2个整版。大篇幅报道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促使领导走访不敢走过场,更加认真对待,特别是向群众说了什么,走进了哪些群众家里,到了哪些企业,领导的一言一行都被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同时,《今日桐乡》改变新闻观念,从事后变成事前介入、事中跟踪、事后总结,为政府和群众搭建沟通平台,为较难开展的工作营造舆论氛围,推动和促进工作。

作为桐乡的“金名片”,乌镇景区内外的差异却很大,当地人戏称“景区像欧洲,镇区像非洲”。特别是作为进入西栅景区的唯一道路——子夜路,在没有改造之前,脏乱差现象突出。在政府准备整治之前,《今日桐乡》及时采取事前介入的方式,做了10多篇连续性报道,经过召集业主代表讨论,说明改造的目的意义,提出解决方案等系列工作,让党委政府与群众民意之间信息无障碍,最后广大店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接下来3个多月整治期间,乌镇没有出现不和谐声音,子夜路改造成了促进政府工作的一个样本。

桐乡市委常委、崇福镇党委书记徐鸣阳对此印象深刻:“崇福正在大力实施小城镇试点改革,工作千头万绪。2012年以来,借助《今日桐乡》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以及常驻崇福的几位记者认真努力的工作,镇里的重点工作群众通过《今日桐乡》就全了解了,大大促进了我们的工作,减轻了我们的压力。”

搭建平台 促进干群良性互动

虽然现如今整个社会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等多种媒介,人们可以很轻易地获取大量信息,但党报并非天然没有人看,要想抓住读者的心,关键还是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在内容上贴近老百姓,帮助老百姓解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在操作运营方式上促进干群良性互动。

“百姓知情,天下太平。”《今日桐乡》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媒体通道,让老百姓的合理诉求有了行之有效的载体,进一步拉近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把工作做到点子上,真正让老百姓满意,有利于社会和谐。

不仅如此,《今日桐乡》已经成为桐乡有效的党建载体,夯实了基层党建工作。能免费拿到《今日桐乡》这份报纸,这在政治上是对党员的一种特殊的优待,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崇福镇退休干部、中山社区党员孙贵庆表示,从《今日桐乡》上能了解到桐乡最新的信息,感受到桐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到政府对老党员细致的关怀,自己十分喜欢《今日桐乡》,每期必看。

老党员高金奎虽然不识字,却没有把报纸搁在一边闲着,而是很珍惜。高金奎把免费赠阅的这份《今日桐乡》报纸借给有文化、喜欢看报的一位年老村民看。而这位村民看了后,会把报纸的内容讲给高金奎听。两人互补,相得益彰,也弥补了有了报纸不会看与没有报纸喜欢看这两种缺憾。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民群众观念的变化,基层党员的地位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的老党员在村里未必被人看得起。自从党报免费赠送后,基层党员的地位逐步显现,他们的荣誉感得到了极大增强。因为即使是再有钱,你不是中共党员,也享受不到免费赠阅的待遇。

作为一份县级市党报,《今日桐乡》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反映了桐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风民情,做到了天天都有群众喜欢看的内容,报道了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切实改善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对此做出批示:让采编人员走出办公室,让民生新闻唱主角,办一张基层群众看得懂、喜欢看的县委机关报,桐乡的探索是有益的。

猜你喜欢
桐乡订户县市
赠阅一份杂志引来众多订户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影像记忆 建设美丽的新桐乡
桐乡翔云小学:用第三方评测激励学生阅读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民生新闻报道与县市报读者的接受度
县市报加强草根典型报道浅议
桐乡东池蚕种生产新模式试行小结
桐乡现存若干谱牒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