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7-26 06:21向洪斌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颈椎病黏度

向洪斌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有报道显示,在颈椎病中,CSA 占10% ~15%,CSA 的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CSA 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是治疗CSA 的重要因素[1-2]。笔者对2006—2011 年我院收治的150 例CSA 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2011 年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CSA 患者300 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 例,其中男42 例,女108 例;年龄42 ~76 岁,平均(61.4 ±4.1)岁。对照组150 例,其中男56 例,女94 例;年龄43 ~74 岁,平均(61.0 ±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桂哌齐特注射液(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60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1 次/d,连用2 周。治疗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生产)6ml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1 次/d,连用2 周。同时两组患者给予休息、牵引、理疗、制动以及适当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测定内容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工作和生活恢复正常为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工作和生活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不能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组别 例数全血黏度(mPa·s)高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 150 4.93 ±0.42 3.58 ±0.53* 9.12 ±0.64 6.98 ±0.62* 1.69 ±0.27 0.98 ±0.11* 4.57 ±0.42 2.83 ±0.65治疗后低切治疗前治疗后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对照组 150 4.91 ±0.52 4.59 ±0.26 9.08 ±0.76 8.52 ±0.63 1.68 ±0.14 1.51 ±0.16 4.48 ±0.69 3.96 ±0.56

3 讨论

CSA 是由于颈椎退变机械性压迫因素或者颈椎退变所致的颈椎节段不稳定,致使椎动脉受压或者刺激,使椎动脉狭窄、弯曲或痉挛,或者部分合并有椎动脉粥样硬化时,转动牵拉椎动脉,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产生偏头痛、耳鸣、眩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甚至突发性眩晕而猝倒[4]。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有:动力因素、血管因素、体液因子等。动力因素主要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血管因素不仅较为复杂,且易变性大。主要表现为:(1)血管动力学异常;(2)动脉硬化性改变;(3)椎间隙间距改变对椎动脉的影响; (4)血管变异,无论是血管本身的先天性畸形、闭塞,还是血管壁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粥样硬化性病变等,都使其更易受到机械压迫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缺血[5]。另外,椎基底动脉周围有着丰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各种原因刺激这些交感神经,也均可出现心悸等交感神经紊乱的症状。因此,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成为治疗CSA 的关键所在[6-7]。

祖国中医学虽无CSA 之病名,但其主要症状最早散见于《内经》等书中,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多将本病归于“眩晕”、“痹证”的范畴[8]。正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日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并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论述。认为本病的机制是血痰阻滞、经络不通、血流不畅,从而脑失所养、髓海空虚,发为眩晕等症,属本虚标实之证。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其发病过程常是痹证在先,缠绵不愈多年后,继发眩晕。并提出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作为治疗本病的原则, “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经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9]。

疏血通注射液是以水蛭和地龙制成的复方药物,是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优化的合理组方。水蛭味苦、性平,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消积的功效,且祛瘀力强而几无伤正之弊;地龙味咸、性寒,具有平肝息风、清热通络的功效,其干品尤擅舒筋通络之效。二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是糖蛋白、小分子活性肽、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明显的抗凝、促进纤溶和改善血液流变的作用,还有凋节血脂、细胞保护作用[10]。同时在分子水平证明疏血通注射液能明显抑制缺血所致炎性因子的产生,特别是抑制黏附分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损害作用,减少细胞凋亡,发挥有效的脑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两组无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疏血通注射液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全血及血浆黏度,还能降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从而对血流动力学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椎动脉型颈椎症状,效果显著,比采用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效果更好。另外,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总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CSA 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 卢远航,喻晔,马琼萸,等. PSS 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 (1):8 -9.

2 孙宇,陈琪.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J].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 (8):4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187.

4 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 外科学(八年制教材)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8 -1061.

5 熊晓星. 葛根素注射液结合银杏叶片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J]. 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32 (5):398 -399.

6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1,32 (1):60 -61.

7 金伟,贾东奇,李曦光,等. 仰卧位手法牵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运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 (4):1173.

8 田伟盟,杨自江,何群,等. 疏血通注射液对老年人凝血、血管内皮、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 (10):6 -7.

9 王君鳌,陈文治. 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和治疗[J].中医正骨,2004,16 (11):49 -50.

10 包芸. 丹红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5):1866 -1867.

猜你喜欢
椎动脉颈椎病黏度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SAE J300新规格增加了SAE 8和SAE 12两种黏度级别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