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中的“花”

2013-07-31 05:55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精神性世界观观念

主持语:

人类文明中“女性”与“花”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暧昧关系,“花”是她们传递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媒介。在“花”中她们注入了自己的情爱,进而“花”成为了生命延续、繁衍的象征之物。女性艺术家们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映射出作为女性的职责、社会心理、以及生命的反思,并为之寻找源于生命体验的真情实感。

“花”被赋予了无数美好的定义,它是美的化身,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是高洁灵魂的写照,花开似青春的绽放,花中有对生命的感悟!本文以艺术家作品中的“花”为切入点,力求梳理有关画花的历史源流,同时探寻艺术家们笔下的“花”之深意。

关键词:世界观 风格迥异 观念 女性艺术 物质性 精神性 意象关联

“花”是艺术家喜欢的主题。古代先贤在文学、画坛、乐坛、戏剧等领域都留下了大量的以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中国人一向崇尚“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并使艺术作品中的花具备了人格的象征和尊卑的地位。在西方,这种天赐的美丽之物也被赋予了神性或人性,出现在大量的艺术作品中。不同的世界观决定着东西方艺术作品的不同形式,留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

到了近现代,女性意识萌发,女性艺术以特有的美感和昂扬的姿态在近现代艺术史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花”成为了这些艺术家们关注和表现的主题之一。

人们常说女人如花,女性和花天然的有许多解不开的关系,这也是女性艺术家对花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花”成为了她们传递和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媒介,她们在“花”中赋予了自己的情和爱,她们的作品是一曲赞美的颂歌。真可谓是“一花一性情,一花一世界”。

花的形成和进化过程同样有着史诗一般的震撼力量,这些美的形式以及“花”拥有的精神性也让我慨叹。于是我也想借这美丽的事物唱一曲生命的赞歌。

第一章 女性艺术家更钟爱“花”这一题材及其缘由

在艺术创作中,似乎女性艺术家对花有着天然的好感和领悟。女性艺术家以花为题材的作品也有着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特点。这些“花”的作品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姿韵味。女性艺术家在这一主题中做着自己的实验,表达着自己特有的情感。其中有的着力追寻女性存在踪迹,力图找到特有的话语特点,她们的作品具有前卫的实验性特点。有的在现代性的艺术语境中又向传统回归寻找养分,这样的画面表现出如梦如诗的写意性以及神韵和意境。女性绘画表现出了的风格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小见大,“花”成了女性艺术家表达情愫和观点的心灵载体。女性艺术家钟情于花是因为女性天生和“花”就有剪不断,理还乱因缘关系。

(一)在自然界中,花是植物生殖、繁衍的重要工具,植物的花开花落正体现生命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特点。因此“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生命延续、繁衍、生生不息的象征。这些和女性所担任的性别和社会职能相似,使得女性在对“花”的感触和体验中较之男性更为深刻。因此在女性的绘画作品中,“花”成为了女性艺术家书写个人特有的情感,从而表达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的手段和媒介就显得顺理成章。

(二)客体的花在女性艺术家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性别歧视和以此导致的女性从属的尴尬的社会地位还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和我们的艺术史。而这种社会历史的传统积习也还在对女性形成巨大的束缚,女性的关注角度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这也影响了女性艺术家的绘画题材。这是例如“花”一类的题材受到女性的关注的社会历史原因。

(三)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绘画、戏剧等诸多领域的艺术作品中,以花喻女人成为普遍的现象,例子不胜枚举,这当然也是受到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花”和女人的关系早就对人们构成了根深蒂固的心理暗示和定位。

(四)花朵是被子植物成熟以后的用以繁衍的生殖器官,花的结构外形和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植物的子房和女性的子宫外形和功能相似。花的外貌形态多样,花瓣颜色艳丽还能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些都与女性的姿容和生理形态相似,由于这些自然的属性,花与女性器官的形态和意义方面的关联在东西方文明中往往是共通的。故此女性艺术家较之男性更倾向于选择花作为艺术表现的母题的现象便更容易理解。是对自己身体的怜爱,对更深入主题的挖掘也显得顺理成章。

第二章 画花的现当代女性艺术家

关于东西方女性艺术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艺术创作中往往倾向于钟爱和关注“花”这一主题,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前面的一章做了一些说明。但是“花”在东西方女性艺术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却因为不同的文化和世界观的影响而有着不同的特点。

西方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更富于战斗性的激烈的姿态,其意图也更倾向于一种激烈的权利抗争性。在这一点上相对来说,东方的女性艺术家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影响,她们的作品也就更具有东方特有的含蓄之美,更倾向于意向化的委婉叙述。

一、乔治亚·奥吉夫

说到画花的女性艺术家,美国的艺术家乔治亚·奥吉夫是不得不提的代表性画家。这位画家的花卉作品带给人们一种新异和奇妙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她总是把一朵自然中极小的花放大到充满整幅画面,相当有视觉冲击力。画家喜欢画鸢尾花和百合花,而且总是把花朵的结构描绘的细致入微,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般。植物学家告诉我们,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但奥吉夫的花卉意义却远不是植物学著作的插图,因为她给予了花更多的精神和观念。有评论家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指出鸢尾花的细部构造影射了女人的性器官,那些花朵是女性潜在的自炫意识的显现,尽管这一看法遭到画家本人的否定,但却得到观众普遍的认同。她的作品极具现代感,表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而她本人也被奉为“女性主义的斗士”。她说她要表现的是“花之精神”,她说:“一朵花是相当小的,没有人真正认真看过一朵花,它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来看它。所以我告诉自已,我要画出我所看到的,这朵花对我的意义”,“城市里大多数人如此忙碌,没有时间真正欣赏一朵花,我要让他们看花,不管他们愿不愿意。”①乔治亚·奥吉夫作为变形花卉的鼻祖,超越了表现的真实而深入到花的本质,象征性、宗教式的运用开阔了花的定式语言。②

二、朱迪·芝加哥

朱迪·芝加哥是另一位西方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她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晚宴》对于女性主义艺术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品由39套餐位、餐具,三张按三角形摆放的长餐桌组成,宴会中的餐盘中描绘的是经过意象化、抽象的、轻微变形的、图像解剖式的女性生殖器官,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生动简明的女性特征凸显被遗忘、被轻视的女性的成就。③有趣的是在这些图示解剖的女性器官中可以看出意象性的“花”的姿态。这既因为二者的外形结构相似,也因为社会历史诸种因素使得女性和“花”之间有了密切关系。“花”的意象形象在《晚宴》这一作品里除了意象关联外,似乎可以理解为对女性的赞美和对女性特质的再次强调。朱迪·芝加哥的艺术具有近现代西方女性艺术的典型特点,即激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三、陈羚羊的《十二月花》

西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女性主义思潮在90年的中期开始影响我国,新的思潮带来的巨大冲击,艺术家们受到影响,显示出了更强烈的体验和自我表现的意图。一大批女性艺术家创作了与传统迥异的、强调个人感受和观点的艺术作品,于是中国艺术史上出现了一批与传统花卉模式相悖离的,以新的观点和视角表现“花”的一群女性。

其中陈羚羊属于极力展示个人性别意识又极具先锋意义的女性艺术家。她在名为《十二月花》的作品中,以中国传统的含蓄的叙事风格,透过中国传统样式的镜子以女性身体为媒介,表现了她对女性问题的直接选择,完成了“以人喻花”的图示转换。作品以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开花的诗意中国传统观念,隐喻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见红的赤裸的女性生理事实,对女性身体“真实”和“美丽”的同时关照,对中国传统与女性相关和女性化形象的使用,都体现的十分有意识和巧妙。④兼具了东方崇尚的意向性含蓄的审美原则和当代女性艺术强调自我认识和解读的观念性和批判性。

四、蔡锦的《美人蕉》

蔡锦的美人蕉以涩重浓烈、粘稠的冷粉红色在莫名的空间里侵蚀、蔓延。蔡锦在“芭蕉”中找到其内心感觉的意向表达形式。不可否认,对于各种难以名状的情结,女性拥有惊人的感受力,于是她们往往倾向于创造一个意向的形式作为外在表达。蔡锦是这样叙述自己《美人蕉》系列的开始的:第一次看到枯叶中的美人蕉,“原来的绿色完全没有了,可眼前枯萎的形和色紧紧抓住了我,那根茎、叶片里仿佛还残存着呼吸,这一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开始触动那一笔,一种突如其来的快感,似乎是我早已熟悉的东西,粘稠的颜料像一股灵液在画布上侵蚀、蠕动。”⑤

第三章 女性艺术的独特特性

在艺术史上,女性艺术无论在题材选择、作画风格、叙事手法上,还是在观念情感上都有自己独特地特点。这是由社会历史、社会身份、文化积习、自身特点等众多因素决定的。具体表现如下:

在题材的选择上女性艺术家更多的从身边的事物着眼,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描绘,作品多流露出淡定、从容、悠闲的特点。风格上更多地倾向于用抽象、感性的方式相对委婉含蓄的表达内心的观念和思想。她对过去、死亡、时间的流逝,显示出深切的感受和兴趣。⑥在叙事手段上女性艺术家更多的倾向于采取隐喻的方式,例如对花的描绘。而女性艺术家的这些以“花”为题材的作品,从深层意义上来讲可以被认为是对“生命”的由衷赞颂。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关注使得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第四章 《花之语》作品中的精神暗指和意向追求

一、“花”进化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对我的影响

花儿可以说是以一种最美丽的形式存在的,在生物学领域的一些科学研究中人们发现花正朝着更美丽和芳香的方向而不断进化。花朵那美丽的色彩和四溢的花香对植物本身和生物圈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花可以分成两种——风媒花和虫媒花,就是分别由风或是昆虫等帮助完成传粉的花。风媒花一般小而轻容易被风力吹散传粉,而虫媒花就是依靠本身的漂亮的色彩或者浓郁的芳香来吸引昆虫帮助其传粉。由此可见花的结构、外形、色彩、气味的进化方向,是为了有利于花粉交换与传播,利用风媒虫媒交换基因。⑦

据考证,原始的花朵并不美丽,没有花萼和花瓣,而显得很丑陋。在洪荒时代,植物以顽强的毅力走出海洋,登上陆地。然而,低下的繁殖能力,却使它们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付之以惨重的代价。植物赤裸着的种子,这直接威胁着后代的安全。经过漫长的时光进化,植物进化史中才出现了花朵。花朵的出现,标志着被子植物的诞生。渐渐的,植物学会了开花,果实象被子一样,给予种子完美的保护,被子植物便应运而生。先进的繁殖方式,使他们迅速地占领了地球,最终,为动物和人类创造出了一个适合生存的家园。花朵吸引着昆虫为自己传粉,又用果实保护着种子。这种生殖方式,使有花植物迅速壮大,最终成为与动物和人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伴随着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成长。⑧由此得出结论花朵是植物繁殖延续的核心因素,花朵的不断进化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花朵体现了最核心的生命活动。而这美丽的形式和生存职能对我产生了一定的触动,画一组以花为主题的作品的想法由此产生。

二、《花之语》系列作品中的花

(一)《向日葵》

决定画这样一幅作品源于我第一次看到向日葵时的经验,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时甚至被它的美丽吓到了。这花的花盘硕大到超出想象,而仔细观察时会惊讶于一朵巨大的花居然是由无数小花组成的,每一朵小花都在一丝不苟的绽放着生命的活力与诠释着造物主的机巧神功。它们被精心的包裹在金黄的花瓣之中,排列整齐而令人目眩,共同组成让人惊叹的奇观。再向下仔细看去,成百上千的小花下面居然已经快结出相对应的成百上千个丰硕的果实,而其表现出的庄严美感和秩序性与我对人生和生命的印象遥相吻合。“葵”正以令人惊艳和震撼的姿势诉说着生命的真正意义。

现当代艺术对花卉的描绘较之以往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本身存在的问题,艺术家在努力找寻一种源于生命体验的真情实感。我自己对向日葵形象和精神的思考以及对其形象的意象性转化也伴随了我人生的几个阶段。伴随着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转换——身份、环境、责任的变化,所有这些无形中赋予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于是向日葵繁复的结构于我更像是对女性丰实生命的意象性承载。在这个层面上,向日葵的精神性超过了它的“物性”。向日葵的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图式中花经常承载和折射女性的娇美、易损、变化莫测的现象,强烈而突出的精神性从内容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视觉化的审美预期,显得庄严而神秘多义。说它女性主义也罢,但正是夸张的表情、变形的想象将女性化的意涵神圣化。

(二)《紫花》

以丝绸和钢针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紫花》,其灵感来源其实是一只巨大的眼睛,它的形式也是一种花的变体形式。眼睛的性状与花相似,都是从一圆心向外绽放。但眼睛的中心也就是瞳孔却似深不见底的黑色深渊。生命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一些启示,我愿意相信眼睛的结构也是造物主的奇妙构思,想要引导我们深思生命的真相。于是我用丝绸和钢针来形容人生的华丽与伤害。在一遍遍试图把丝绸画的更柔软、流淌,又更冷艳与冷漠的过程中,我感觉这正是生活在我心中的表现和它的本质。生命的本身有诸多华丽的外表和诱惑,如同丝绸一般华丽、冰冷,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人生如同修炼,修炼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抛开表象的诱惑达到灵魂的升华。钢针代表了人生的尖锐与伤害,它一样以华美的形式出现,却更勾勒出人生的无奈。诸多的诱惑和无奈中只有以坚韧的、超脱的、自然的态度来对待才能平淡处之,才能更接近人生、生命本身的意义。瞳孔的浓黑于我是一个渊,或是一个说不清的黑洞,人生的圆满也许正如宇宙最终的结局——归于一点。

关于圆形的深渊这一点认识,我在许多古代纹样以及器形中也得到相似的启示,找到了相似的结构语言。圆形和弧形所组成的常见纹样都具有旋转和吸入的特点,这和我所极力追求的画面语言和结构形式相似。(如左图)许多陶器、青铜器身上的纹样都具有华丽和繁复的美感,而这些纹样的组成因素往往是圆形的漩涡纹或规律的震动纹。在视觉上圆形的漩涡纹往往会让人产生旋转和向内吸入的视错觉,通过图案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其实是当时的工匠和设计者的有意为之,这是出于一种类似宗教的目的。由视错觉产生的旋转和被吸入的幻觉会让人有失真的感觉,宗教正是通过这样感官上的错觉达到致幻的目的,再通过宗教的做法使人达到潜意识的解脱和快乐。由此可见,这种视觉上的有意所为是因着深层次的人生理解和宗教作用的。中国许多古老的图案和器形往往追求“浑圆”和“弧度”的美感,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圆形漩涡纹的这一结构特点和运用。由此也不难理解古代青铜器和陶器上的圆形漩涡纹往往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特点的原因。宗教感的圆形旋转涡轮使人沉沦并被吸入,如人生的描摹,最终也会归于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

(三)《漩涡》

绿色的漩涡,在刻画时,我在努力营造一种被深深吸入的感觉,既想追求宗教式的视幻,吸入的错觉,让人从而体会到万物归一的联想,和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同时想要以简单斑驳的色彩和刻画,暗示出漩涡的原型——一系列壳类聚居动物的形态,从而联想到生命的简单形态中暗喻的深刻哲理。

(四)《细胞-向日葵》

依旧以花的形式出现,依旧是富于生命力的向日葵,但它看上去更像是万事万物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胞。世间万物皆由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并且即使进化到今天,依旧以简单的细胞作为基本的构成因素。在这其中,我们似乎无意间触摸到了“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又是一个对生命的巧妙解析。在惊叹于细胞与花在形式上如此雷同的同时,造物主的又一个巧妙的安排和暗示也再一次揭示了生命的某些真相。造物主在生活的万事万物中不断的提醒我们华丽外表和生命主题的关系,最绚烂的形式其实蕴含着生命的沉重本质,如花。

(五)《线性珊瑚》

在这样一幅将复杂形象抽象到最基本的线条、符号和黑白色彩的的作品中,想要强调的主题其实是对女性生命的象征和反思。坚韧而富弹性的线条,正是对女性生命和女性特质的真实写照,一种朴实的、默默地、柔韧而坚强的状态构成炫目,起伏,而富有深意的图示。千百年来,这样的特质成为人文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

花之语,是生命本质的拷问,是简单形象的延展,是对本源问题的追问,思考和解答。作品多是以“圆”的形式出现,这除了因为圆形与我所表现的题材“花”外形相似外,也源于某些人生感悟。圆形不分起点和终点,似乎与人生的过程又有了某种相似性,又含有“圆满”的意义,从这一点上,圆形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符号意义。花之语的创作还在进行着追问和思考,而所有的思考和感受在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往往变成感动和赞叹,自然和生命的厚度,往往超出想象和预期,昭示着我的一些想法的渺小和局限。

小结

花之所以成为文学艺术中经久不息的表现主题,归根结底源于其特有的美好物性和精神内涵。而本文偏重从女性艺术的角度分析女性艺术中的花,这样的角度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和情感。总结现当代女性艺术的成果有人曾经借用雨果称赞某标志性作家在文坛上的作用时使用的句子来形容女性艺术家对艺术史所做的贡献,称其“创造了新的战栗”。女性艺术家作出的成绩和女性艺术的广阔前景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为女性艺术良好的发展前景而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想以女性这一性别身份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写进美术史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因此,作为女性要时刻保持独立、清醒的主观意识,站在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的基础上,以特有的叙事方式,更多的参与艺术文化生产建设,最终实现两性和谐的终极目标。

对于以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的历史梳理、发展传承和意向性精神性分析的工作有待继续深入,本文做一梗概,内容不尽详尽。花儿继续芬芳的开放,人们对人生的思考继续深入,无数美好的艺术作品也将不断涌现。

①、② 《花与女——中国女性的花卉图像》孙欣《经典·春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③、④、⑤ 周青/编译《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5-8

⑥ 西蒙·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

⑦、⑧ 网络科研文章http://news.qq.com/a/20061012/001756.htm

猜你喜欢
精神性世界观观念
浅谈中国写意油画的精神性
钓鱼的观念
世界观(二)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探讨
重读《夜读偶记》
木雕艺术创作的精神性阐释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