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地理学习策略

2013-08-02 01:02浙江省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314200许婉英
地理教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事象要素特征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314200) 许婉英

(指导老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探究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习能力与掌握学习方法。近来,从地理课堂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反映看,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科普遍存在“地理知识多记不住和记不全、地理知识难不易理解、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分析不到位”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把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而是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地理。因此,探索基于地理学思想的学习策略,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从地理学整体论思想出发探究地理学习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一、高中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地理知识零乱缺乏系统

高中地理学科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组成,学科内容主要涉及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和规律。从师生交流与学科评价抽测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掌握是零散不全面的,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较多停留在表象。如:自然地理中地质构造、断层等地理概念;世界各大气候类型、六大板块的具体分布位置;等温线分布、河流水文和水系的特征等等,很多学生都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述。

2. 地理学习方法比较传统

从课堂观察看,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地图法、比较法、分析和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中尤其突出地图法的运用。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看,绝大多数学生仍采用以识记为主的传统方法在学习,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的运用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表象比较和归纳,没有深入到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及成因的分析。即便采用地图法,也只是借助地图、示意图或导图来将地理文字转换为图表形式来识记地理事物、地理规律,而不是从地理学科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出发,对相关地理概念、事象、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入探究。这就导致学生对最常见的气候统计图表都不会判读的现象。

3. 地理问题分析能力薄弱

从学生课堂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普遍存在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弱,且分析时抓不住问题关键等问题。如:自然地理中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人文地理中分析影响某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区域地理中分析某地区域典型特征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等。究其原因,与地理知识储备本身存在不系统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对地理事象、原理和规律进行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常常是以个别要素理解或局部知识把握为主要方式。

二、地理学整体论思想对解决地理学习问题的作用

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本源是整体性和关联性,其地理性体现在置于“空间—地域”“地理事象的整体关联”“人地交互作用”中研究地理。透析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内涵,有利于从根本上把握地理学习内容,展开地理思维,运用地理学习方法。

1. 使地理知识从零散走向系统

整体论思想的内涵之一:要素关联性(系统整体论)。

地理环境由地理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系统。该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地理要素的整体演化。各地理要素时刻在演化;某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地理环境呈现出统一演变过程。二是地理要素变化的牵连性。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如: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各地理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自然地理系统(如示意图1)。

从全国各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看,都是按宇宙环境、大气、水文、地质地貌、人口和城市、农业和工业、交通等地理要素来编排的。整体性知识都编排在必修Ⅰ最后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中,其编写意图是想让学生学习了单一自然地理要素后,再来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总认识。但这也造成很多学生认为整体性仅在这一节学习,也就不去把握各要素的内在关联和规律,由此感觉地理知识多而散乱。而如果运用地理要素关联性这一特点,在学习某地理要素时就会产生“其他哪些要素与它有关?有着怎样的关联关系?具体表现有哪些方面?这个地理要素可能对其他地理要素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等思考。这就使单个地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使知识的学习从分散走向系统。

2. 使地理学习方法从注重结果走向关注过程

整体论思想的内涵之二:事象过程性(生成整体论)。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具有空间分布、空间组合和空间联系的特点时,还处在不断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中,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与其他地理事象之间存在着整体关联。

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学习大都处在“关注结果,忽视形成过程”的状态,这导致出现“对知识理解不深透,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如:知道地球表面分布着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也知道其一般分布规律和特征。但是对其形成原因、形成过程不了解,就导致很难用这些知识分析各地气候形成及相应特点,也就导致气候类型难学的现象。如果运用地理事象过程性思想引领学习,就不仅要整体上认识气压带和风带这些地理事象,更要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分析和把握它们的形成原因(如动力原因还是热力原因)、了解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还要学会预测和判断其发展变化的结果和带来的影响(如对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

3. 使地理思维从局部走向综合

整体论思想的内涵之三:区域整体性(区域整体论)。

地理环境是由空间尺度大小不同的区域组成,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分布,每一个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区域呈现整体性特征,而同尺度和不同尺度的区域之间又存在着关联关系。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主题,选择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是地理学科的重点。综合认识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是学习区域的目标。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很难把握区域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只能了解某区域的部分知识和个别地理要素,难以把握区域的总体特征。而区域整体性思想能引领学生在区域学习中,将对个别要素特征的学习与区域内其他要素特征建立联系,进而从个别要素分析走向综合要素归纳分析,从而使地理思维从局部思维走向综合思维,对地理事象的观察也走向综合视角。

三、基于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地理学习策略

1. 运用整体论思想构建地理知识思维网

地理学整体论思想强调地理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基于这一思想内涵在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时应从联系的角度去认识地理要素和地理事象,应将地理要素的学习置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联性、要素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联使地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

(1)构建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地理事物特征的思维网

运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特点,可构建两种地理思维网。一是在学习地理要素时,构建地理要素互相联系思维网(要素与要素间联系),如案例1。二是在学习某地理事物时,构建多要素影响地理事物特征思维网(要素与事物间联系),如案例2。

案例1:以学习“两大地理要素”为例。一是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二是人文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三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要素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如图2)

案例2:以学习“河流”为例。河流是自然地理事物,其水文和水系特征与气候、地形、地质、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都有关系。气候影响河流的径流量、汛期、结冰期等特征;植被影响着河流的径流量、含沙量;土壤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特征;地形影响着河流的流向、流速、支流分布、流域面积、河床高度等特征;地质影响河流的河床分布和形态。(如图3)

(2)构建用地理要素透析地理现象的思维网

地球表面某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分析地理现象成因时,应从单要素分析转向多要素分析,应从要素表象分析深入到要素具体作用过程分析,从而形成多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案例3。

案例3:以学习“珠江三角洲湿地”这一地理现象形成为例。珠三角湿地的形成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人类活动等多种地理要素相关联,在分析各要素与珠三角湿地关系时,应透析其具体作用过程(如图4)。

2. 运用整体论思想纵观地理事象过程

整体论思想关注地理事象的过程性,基于这一内涵,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时应从时间维度纵观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学会分析和把握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规律,预测或判断其发展变化的结果及影响。具体表现在:

(1)整体看待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

地理事象的形成往往不是某一要素变化引起的直接变化,而是经历多个动态演变过程(如案例4)或多个要素的动态作用过程(如案例5),学习时应学会纵观其渐变过程,思考引起演变的地理因素,构建其动态演变的过程图。

案例4:断层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一般是岩层(地理要素)先受力挤压,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岩层会断裂,这时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会发生显著的位移,从而形成断层。(如图5)

案例5:风的形成过程。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各地气温(地理要素)不同,从而引起各要素的动态演变,从而产生风。(如图6)

(2)整体看待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

地理事象的演变往往不是单一要素演变,而是构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整体演变。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学会运用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特点,建构地理要素与地理事象的关联关系,然后思考当某一要素变化时,会引起哪些地理要素的变化,其变化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思考这些要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体地理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如:土地荒漠化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土地荒漠化引起,实则为荒漠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局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发生整体变化。(如图7)

3. 运用整体论思想把握地理区域特征

基于区域整体性思想内涵,应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尺度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的区域进行学习,学会从两种视角把握区域特征。一是学会运用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来把握区域的综合特征;二是学会区分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探寻主导因素与其他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从而把握区域的典型特征。

(1)运用地理要素内在关联特点把握区域综合特征

以构成区域的各地理要素为主线,从区域定位(位置和范围)入手,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梳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具体特征,并用地理要素内在关联性方法来把握区域的综合特征。(如图8)

(2)寻找区域主导因素把握区域典型特征

以探寻区域典型特征的形成为目标,从区域典型特征的表现入手,寻找影响区域典型特征形成的主导地理要素,再以地理要素内部关联的方法来构建区域综合特征。区域典型特征可能是某一自然景观特征(如:非洲干热、中亚地区多内陆湖、我国西北地区干旱、青藏高原高寒等),也可能是某一人文景观特征(如:欧洲西部、我国长三角等地经济发达,日本、我国珠三角等地外向型经济等)。

案例6:以学习“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是“干旱”,具体表现在地貌、动植物、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景观上,这一典型特征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如图9)

综上所述,运用地理学整体论思想学习地理可改变过去无序地记忆地理知识或从“部分—整体”建构知识的方法,形成以地理要素相互关联为特征的“整体—部分—整体”综合思维地理的方法和整体建构地理知识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方法综合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升学习地理的价值。但由于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方法的研究与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所蕴含内涵的地理教学原理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将这一思想方法运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还需加强。

[1] 王爱民. 地理学思想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 张立峰, 王向东. 基于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2(8): 101-105.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4] 袁孝亭. 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7): 82-87.

[5] 赫特纳.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猜你喜欢
事象要素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东坡词中民俗文化事象浅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抓住特征巧观察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