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问题研究

2013-08-08 12:26
对外经贸 2013年10期
关键词:机电产品辽宁省贸易

张 颖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贸易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52)

一、辽宁省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2012年,辽宁省进出口总额1039.9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其中,出口总额579.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进口总额460.4亿美元,同比增长2.5%。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95.6亿美元,增长32.7%;加工贸易出口230.7亿美元,下降4%。一般贸易进口260.4亿美元,增长5.1%;加工贸易进口127.6亿美元,下降9.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127.4亿美元,下降11.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35亿美元,增长1.2%;私营企业出口207亿美元,增长65.8%。国有企业进口129.6亿美元,下降9.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35.3亿美元,增长3.3%;私营企业进口93.8亿美元,增长21%。从商品类型看,机电产品出口256.8亿美元,增长1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0.9亿美元,下降10.2%。机电产品进口143.5亿美元,下降1.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8.3亿美元,下降5.9%。

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4个,对亚洲出口33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对日本出口101.3亿美元,下降7.8%;对韩国出口55.7亿美元,增长14.2%;对新加坡出口26.2亿美元,增长25%。对欧洲出口9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其中对欧盟出口75.9亿美元,增长16.8%。对北美洲出口77.1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对美国出口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对拉丁美洲出口4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对非洲出口19.8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二)特点

1.一般贸易优于加工贸易

2012年辽宁省一般贸易额为470.6亿美元,增长25.9%,占辽宁省外贸总额的49%。其中出口222.8亿美元,增长23.8%,进口247.8亿美元,增长27.8%。同期,加工贸易额为381.7亿美元,增长15.9%,其中出口240.4亿美元,增长16.7%,进口141.3亿美元,增长14.7%。一般贸易无论从总额还是增幅均高于加工贸易。

2.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军,私营企业增长较快

2012年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为459.9亿美元,增长17.9%,占辽宁省外贸总额的47.9%。同期,国有企业286.4亿美元,增长15.4%,私营企业202.5亿美元,增长28.8%。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118.3亿美元,增长38.1%,占同期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3.1%。国有企业出口40.5亿美元,增长16%。在一般贸易出口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增幅居前。国有企业出口112.4亿美元,增幅36.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6.4亿美元,增幅25.8%;私营企业出口102.9亿美元,增幅28%。外商投资企业领跑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价值为38.1亿美元,增长40%,占同期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79.7%。国有企业出口6.1亿美元,增长94.4%;私营企业出口3.5亿美元,增长27.5%。

3.对主要贸易伙伴保持增长

2012年,辽宁省前10位的贸易伙伴中,除对澳大利亚出口及自香港地区进口下降外均保持增长势头。前10位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辽宁省贸易总额的76.8%。对俄罗斯联邦、阿联酋、墨西哥等国的双边贸易增幅均超过同期平均水平,表明辽宁省对新兴贸易伙伴贸易额增长势头强劲。

4.主要进出口商品大部分保持增长

机电产品在进出口商品中均处于主要地位,分别占同期辽宁省进出口贸易额的32.4%、44.2%和44.2%。进口及出口的前10位商品中,除铝材及电视机出口下降外,其他商品均保持增长势头,进口及出口的前10位商品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56.9%和52.8%。

二、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品商品结构不合理

在辽宁省对外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辽宁省外贸出口总额1039.9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209.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4亿美元(如图1)。

图1 2012年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

机电产品一直是辽宁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仍存在制约因素。一是主要出口市场复苏乏力,导致外部需求减缓。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作为辽宁省机电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美市场复苏乏力,导致海外需求大幅减少。二是成本上升加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虽近期有所放缓,但大宗原材料价格出现高位波动,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不确定性。劳动力成本上升,最低工资标准上涨近二成,人民币升值步伐又有所加快,给出口企业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机电产品出口市场风险加大。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时,经常因低成本、低价格、环保不达标等原因遭遇贸易调查,欧美一些国家经常采用提高技术标准等手段,设置技术壁垒,限制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目的,造成出口企业压力较大。

高新技术产品虽在出口额中占比重较高,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仍不占主导地位,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盟,占73.4%,其他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零散,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二是出口产品结构过于单一。辽宁省出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所占比例较大,达6成以上,其余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出口企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为主,企业较难接触到关键技术。四是要警惕知识产权争端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

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国外的整车企业在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本土化程度,带动本国的协作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上最主要的配件,如发动机、变速器、燃油喷射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都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国内的高端零部件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把持在外资零部件企业手中。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政策规定,整车合资外资股比重不能超过50%,但汽车零部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所以外资企业通过控股或独资汽车零部件工厂来获得利润。外方控制着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也就控制整车的关键技术并获得更大的利润,而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未受到政策的有效保护。

三是整零合作程度低。由于新的竞争环境的形成,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全球性汽车产业链正在逐步构成一个新型的汽车工业零整关系。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正纷纷从整车企业中独立出来,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汽车产业的垂直一体化分工协作模式,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形成了对等合作、战略伙伴的互动协作关系。目前我国整车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合作关系,信息单向地从整车企业流向零部件企业,合作程度很低,这种被动合作方式,对整零双方而言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要求。

四是全球采购使零部件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年来,许多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为了简化汽车制造工艺、节省装备时间,已经开始要求零部件企业成套、成系统地供应零部件,向装配模块化发展。目前,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的零部件自制率都在30%左右,例如,福特公司为38%,克莱斯勒公司为34%。其余的零部件,各大汽车制造厂则按照产品质量、价格、供货条件等方面的要求面向国际化采购。汽车零部件采购已经越来越全球化,整车企业可以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所需的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手段、研发能力等方面更具有优势,能够不断推出适合整车企业需要的新产品,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纺织品服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受原材料成本增加、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利空因素叠加影响,出口订单短期内利润压缩;

二是我国在新型纤维的开发和生产能力不足,生产资料和技术需要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这些高品质纤维和纱线不但价格较高,供货来源也不稳定。

三是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剧了新兴市场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国际市场的纺织服装部分订单(尤其是服装产品订单)已开始呈现向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转移的倾向。

四是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TBT措施挑战,由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日益发展的环保运动,TBT尤其是绿色壁垒正逐步成为纺织品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壁垒,这些规定不仅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使用进行严格限制,而且对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限制规定。

农产品出口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般而言,乡村空间是由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复合而成的立体多维、动态进化的空间,自然空间(系统)极大的影响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的生计活动,为了更好的生存,人们在适应、认知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有利于人们更好生存的社会空间和社会制度文化。为了维系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稳定,人们将外在于人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制度内在化和意识形态化,并形成一种文化传统,从而导致文化空间的形成。文化一经形成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会产生范导作用。文化源于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这个创新的过程是身处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共同选择的过程,表现在空间上就是空间表征和再现空间,其成果与否取决于能否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记忆和意识形态。

首先,国外技术壁垒日渐苛刻。2010年1月1日,欧盟实施新法规,规定所有向欧盟出口的、以海捕为原料的水产品必须随附书面材料证明其原料的合法性,否则不得进口。其次,行业经营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养殖、生产和加工条件不高,质量难以完全达到标准,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第三,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也减弱了我国水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二)出口方式单一

辽宁省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2012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装备制造产品92.8亿美元,增长21.7%,占比为64.8%。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8.1亿美元,增长26.8%。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重较大,表明辽宁省本土企业出口能力不足。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实力较弱,产品档次偏低(如图2)。

图2 出口方式结构

(三)出口主体结构不合理

外商投资企业占辽宁省出口企业的近半数,处于主力军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装备制造产品70.3亿美元,占比49.1%。国有企业出口49.6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20.7亿美元(如图3)。

外资企业出口占据半壁江山,表明辽宁省对外贸易增长绝大多数是靠外资企业出口拉动的,而本土企业出口效益低。也表明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辽宁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一直以来,辽宁省就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沈阳与大连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要优于其他地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外资投向带着明显的倾向性,辽西与辽北等地区渐被冷落,辽宁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

图3 出口主体结构

三、优化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下文对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品服装和农产品四种主要出口商品分别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机电产品

二是加大对机电出口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据半壁江山,是支持辽宁省出口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偏低,会增加机电产品的出口成本,这不仅会影响机电产品出口,也会影响辽宁省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政府应上调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机电产品的出口成本,给企业留下较大的盈利空间,调动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三是加大对机电出口企业的信贷、担保、保险支持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应出台更有效的政策鼓励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扩大出口,实施技术改造所需贷款优先安排。同时,应积极推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并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的力度,从而解决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四是鼓励和引导机电出口企业壮大自身实力,提高规模效益。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机电出口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跨国并购等方式,壮大自身实力,提高规模效益。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实施国际化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促进中小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突出技术特色,增强专业化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生产体系建设,为出口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是机电出口企业要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走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之路。近几年,辽宁省近1/3机电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核心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要着力提高机电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品牌之路,创立自主品牌是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国际知名度,扩大出口规模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创建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较强的人力资本和雄厚资金支持。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外,收购国际品牌也是一个发展方向,要积极地探索收购国际品牌的路子。

二是企业应多渠道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机电出口企业应采取必要措施降低生产成本,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企业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降低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开发应作为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的合理战略布局,未来几年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应把注意力转移到中东市场和非洲市场。中东地区“战后商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此外,巨大的转口贸易市场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当然辽宁省机电出口企业要充分考虑中东地区的特点,产品研发要适应当地的消费需求。另外,非洲国家众多,仅次于亚洲,非洲市场潜力也不可低估。非洲市场的一个重大突破口是南非,通过南非可以辐射到其他国家。目前我国的低档机电产品的出口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可以满足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非洲许多国家的需求。

2.汽车及零部件产品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构建新型整零关系。在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方面应将整车和零部件作为整体看待,两者不可分割,以此提升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注度。三是提升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零部件全球采购的大环境下应以生产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为根本来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行业协会应做好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引导企业有序竞争,避免贸易摩擦。

3.纺织品服装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行业整合升级;建立企业、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之间的联盟,积极组织纺织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联合攻关,提高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针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依靠技术创新等科技进步促进纺织产业出口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重视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逐步推动整个行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发展。建立高效稳定的信息网络,构建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4.农产品

辽宁省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采取国际通用标准来组织生产,加强行业自律,创立自主品牌。注意国际水产业发展趋势,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掌握国外新法规内容,实现多元化生产、多层次加工和多渠道出口。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此外,企业应积极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积极参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以规避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效益。

(二)调整出口贸易方式

在保持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基础上,转变加工贸易增长方式,由原有的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环保型产品出口转型,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国际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自创品牌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

目前辽宁省企业向海外投资发展缓慢,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民经济、通过国际化生产扩大进出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方面只是刚刚起步。我国与南亚、非洲、南美洲、东欧、中亚地区各国之间贸易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辽宁省已经具备,而辽宁省的工业化发展急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是其中一些国家的资源优势,这些充分说明了发展海外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辽宁省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利于促进辽宁省的技术进步和机械设备出口,有利于实现部分面向西方市场而在国内已经失去成本优势之出口型产业的转移,同时有利于开发海外资源、增加有效进口以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生产资料需求。随着面向上述地区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加将会大大提高中国同这些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并为辽宁省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中国经济网.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EB/OL],60年取得四大成就,2009-08-29.

[2]丁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4).

[3]刘小怡.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与对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机电产品辽宁省贸易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贸易统计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贸易统计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