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

2013-08-14 06:46陈荣荣古世平
学理论·上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传统文化

陈荣荣 古世平

摘 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关键词: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33-02

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可能。日前,我国已经走过了现代化运动的先期阶段,进入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精神意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两重身份及构成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我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后生型”的。是被强力推去的,虽然我国是“后发型”的,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与启示。如果回顾我国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其包括了政治引导—经济腾飞—文化探索的逻辑过程。这就是说在我国的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争取民族解放与政治独立是前提。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扫除解放道路上困难,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的重要性考虑得很少。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的传播中扮演了与政治斗争共命运的角色。那时候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作为西方文化的身份传入我国的,而是政治解放与民族走何种道路时催生的必然产物,是在激烈的政治运动与中华民族危亡的困境中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命运。经过中国革命洗礼的马克思主义,以它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工人运动中的说服力,不仅赢得了广大共产党员的心,也赢得了四万万人民群众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并日益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支柱。

马克思主义虽然不是以文化的身份出现的,却理所当然地充当了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角色,这早期的过程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精神保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伴随着时代与事业的发展不断进步,它已经完成了向文化身份的完美转变,这是高度自觉的过程,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化的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统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重品格及发展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复古思潮不断兴起。少年儿童读经典运动成为了广大媒体报道的热门;邻国韩国申请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已经引起国人的反思;我国不断在海外知名大学成立多所孔子学院;全世界许多地区在每年9月28日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奠孔子的活动。但笔者看来,我国的伟大复兴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运动不能依靠封建伦理与大规模的读经典运动来完成。认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重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变换比媒体创导的读经典运动更加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现代化本身的弱点与弊病也不断地暴露了出来,在道德层面的谴责也日渐增多,大规模恢复朴素的生活方式的情感需要日益迫切。我国古代文化经世致用的原则也清醒地提醒着我们:价值伦理、修身养性的确具有独立价值,古代道德的精神可以照亮世俗生活,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极有价值,但古典文化价值不能否定中国现代化取得的骄人成绩,中国现代化创造的幸福生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物质的条件,我们真要将古典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完美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与马克思无情的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的目标。

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也应是应该讲情的,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道路,既不同于僵硬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残酷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道路,创造出合情合理和谐的大同社会。另一方面,我国古典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人自我内心的修养,重视崇高理想的建立,这些品格和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相契合。

马克思在当初并没有设想过要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将它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性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仍具有共产主义的法权。虽然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作为一种在生产力相当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比西方资本主义更公正、自由、平等,对弱势困难的群体有更多关注,有由政府调节各种收入等相当宽泛的具体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这对在实践中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与人民有极大的长久意义与现实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

文化的互动和融合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化呈现出来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出我国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过程的一体两面性,两者间互动融合反映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两难困境得到了有效的、完美的化解。与世界上大多数后起的国家相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曾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境地:我国的先进学者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借鉴甚至移植照搬了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学问制度和培养制度,但是这种移植是在被动地接受,因为它并非是东方的本土文化,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代化面临的尴尬境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古典传统文化在培养个人性格,塑造人文精神和经世致用的精神被激发出来,现在,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也不应该只是一个纯粹理论的建构问题,它应该是在关注现实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总结,并找到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转化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在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中,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为核心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打开了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转变,并具体结合我国革命的实际和我国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领导人从多个层面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的培育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指导性思想。当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并不是简单地移植与修正性延续,而是一种深层领域的交融。

改革开放后,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坚持了第一代领带集体的历史指导地位,并赋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全新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具体方式来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要坚持求真务实,讲实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同志的理论知识及其理论风格强化了我国古典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一面。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为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四有新人”为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明确了具体目标。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的互动性融合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在社会上经过了不断的改造,不断地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中,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人生理想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经过不断交错、融合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果,实现自身的创造和发展。

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实践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都不是简单的相加,他们通过鲜明的民族形式来实现其有效的、完美的融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一种鲜活的并且有利于中国老百姓接受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种融合是把我国历史中的合理因素与现实中的一些具体规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高度来加以阐释和说明。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作用下进行的,并总结出了一套有关我国的过去、现实和未来的理论构架和实践体系。这种融合既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简单性复归,而是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更加体现出中国的性格、气象和风韵,促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总结

坚持有中国特色,优化中国的特色,我们就应该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互动融合的道路。我们既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创新我国的文化,也要用古典文化的现代化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使我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又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样才能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古典传统文化实现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任培秦,杜涛.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J].理论月刊,2011,(8).

[2]杨谦,邵新顺.继承、实践和超越:从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张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促进[J].攀登,2011,(3).

[4]陈卫平.两个接着讲和三个环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理论视野,2008,(12).

[5]任家高,祝辉.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6]周连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J].贵州社会科学,2007,(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传统文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我的女巫朋友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