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的识谱技能训练

2013-08-15 00:42□马
戏剧之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记谱识谱五线谱

□马 玲

“视唱练耳”是声乐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主干基础课。对于学生而言,这又是一项基本功,是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是演唱的前提与基石。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视唱练耳”课一直处于比较模糊含混的状态,其主要表现是将“视唱练耳”分为“视唱”与“练耳”两个组成部分,这种分法是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的。

其实,“视唱”并不是“试唱”,“视”者,看也,即看乐谱,专业术语就是“识谱”。所以,如果要给“视唱练耳”下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的话,那么就应当是:按识谱要求进行发声歌唱,并通过听觉系统的积极参与协调,完成综合的歌唱训练过程。

如果这一定义能够被认同的话,那么“视唱练耳”课就应当由过去的“视唱”与“练耳”两部分重新划分为识谱技能训练、发声技能训练、听音技能训练三部分。显而易见,这三部分是将视觉器官、发声器官、听觉器官作为一个母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既分别重点进行训练,又统一进行整体训练,有分有合,相辅相成,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为此,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的声乐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辨,将“视唱”明确划分为识谱与发声两个紧密相连又有区别的有机部分,以免模糊含混之弊,并对识谱、发声、听音三大技能训练予以重新诠释,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虽然,我国的许多民歌,过去主要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并无乐谱。但是,这毕竟已成为“过去”,21世纪的今天,艺术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严格化、精确化,新时代的民歌也有了规范的乐谱,对原有的民歌,也由音乐工作者记录下完整的乐谱,并以此传承。

所以,音乐人必须会识谱,决不能“离谱”,更不能“没谱”,否则,便会使自己的演唱或演奏真的离谱或没谱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一直忽视识谱技能的教学,致使学生的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甚至连大专院校声乐专业的优秀学生,识谱能力也未能尽如人意。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的“综合素质测试”中,就有“视唱”测试,有许多参赛歌手就不会识谱或识错谱,所以嗓子再好,也唱不出来或者唱错,令人十分遗憾。有人说这是因为选手精神紧张,对这种说法笔者实不敢苟同,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识谱的基本功不过硬,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如果识谱能力强,就会心中有“谱”,精神再怎么紧张,也不会找不着“谱”。

为此,本文专门把识谱技能从“视唱”中分离出来,作为“视”的拓展与详析,将其与“唱”并列对应起来,从而强化对识谱技能的重视,这既是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教学理论的深化。

当然,对识谱技能的要求,也要分层次、按需要而论,就一般情况而言,应提出如下要求:对五线谱(简称为“线谱”),要达到全面、准确、快速的识读能力的程度。因为五线谱为世界各国所通用,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大多都采用此种记谱法。其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而且其记谱方法既科学先进,又准确全面,且形象感强。对简谱,也要达到识读五线谱的能力程度。因为简谱初步成型于欧洲,经法国苏埃蒂与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后又流行于日本,传入中国后经改进而普遍采用。此种记谱法也较为科学完备,且在一些国家使用,在我国使用频率尤高,范围也较广。对工尺谱,则不必具备直接、快速的识读能力,但应具备将工尺谱通过案头工作译成简谱或五线谱的能力,以便必要时可用简谱或五线谱进行演唱或演奏。因为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方法,应用范围仅限于中国本土,适用作品的时限也仅限于古典作品,相对五线谱与简谱而言,其应用范围与适用性均明显有一定局限,故只提出上述要求,以利区别对待。

意义与要求明确了,剩下来的就是识谱技能的训练方法了。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即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慢到快、由错到准、由偏到全、由生到熟。

具体来说,可分以下步骤进行训练:其一是对练习曲目进行案头分析,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文学主题与音乐主题、作品的情感、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曲目的调式、调性、旋律、节拍、强弱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等等。其二是“角色体验”,即进入演唱角色,体验其内心情感。其三是确定曲目重点与难点,突破重点,攻破难点。其四是借助“视觉记忆”,先进行照谱默唱,再进行离谱默唱,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哼唱,最后再在钢琴伴奏下,正式进行“视唱”。所有这些训练,均要求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教学相长、密切合作、共促双赢。

猜你喜欢
记谱识谱五线谱
嘻哈音乐课
天然的五线谱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中识谱教学问题探究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策略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轻松识谱,快乐课堂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
记谱法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