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群体的挣扎与新生——评述《美国华裔文学史》

2013-08-15 00:42刘建丽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菏泽274015
名作欣赏 2013年27期
关键词:文学史华裔华人

⊙刘建丽[菏泽学院图书馆, 山东 菏泽 274015]

作 者:刘建丽,历史文献学硕士,山东菏泽学院图书馆馆员,图书馆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信息情报、文学鉴赏。

一、引言

美国是一个被称为“大熔炉”的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的移民在美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美国历史就是一部色彩斑斓的移民史。尽管多个国家的移民在美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西方文化主体性因素的存在,美国仍然是一个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国家,即在美国的建设中一些外来移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反而像“异教徒”一样被诋毁、排斥、驱逐。其中华裔移民就是这样一个境遇,对华裔移民来说,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华人在排斥中挣扎求生的血泪史。华裔移民的悲惨境遇很早就开始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即美国华裔文学的诞生就是其悲惨命运抒写史的开端。早在19世纪50年代华裔劳工就开始拿起手中的笔记录华裔移民的悲苦心声,从那时起美国华裔文学就逐渐起步,直至发展到当下的较为认可。随着美国华裔文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为其“写史立传”,其中当代美国华裔学者尹晓煌撰写的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the1850s就是一本学术价值颇丰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专著,它的中文版本《美国华裔文学史》已由国内学者徐颖果翻译,并于2006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已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美国华裔文学史》概要

《美国华裔文学史》中文本全书共计345页,分七章阐述,研究内容始于1852年的第一部华裔用英语创作的作品,而终于1989年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Club)。虽然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但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编年体文学通史,而是有所筛选的一个摘录史,之所以按照时间顺序编写只是为了让作品和历史年代背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通过文学作品梳理,理清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发展史,重在突出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本书不仅研究了美国华裔用英文创作的作品,而且涉及到了华裔用中文创作的作品,从而更透彻全面地剖析了华裔的生活状况。本文就以此书为基础,通过对文本的简要分析分阶段地阐释美国华裔群体的挣扎与新生历程。

三、华裔群体的挣扎与新生

总体来说,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该书第一章详细地阐述了华裔移民美国初期的生活状况。早在1785年就有一批华人抵达美国大陆,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而且把古老的东方文明与文化也带到了美洲大地,这就包括文学创作。这一时期华裔文学创作处在萌芽阶段,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质量相对不高,却是华裔民众心声的真实表达。最初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为华裔社区领袖为争取权益向美国社会呼吁的文书或文献,比如《华人移民致加州州长彼格勒阁下之公开信》(1852)、《旧金山华商关于州长彼格勒之州情咨文的答复》(1855)、《致美利坚合众国格兰特总统阁下:华人在美代表之备忘录》(1877)、《为什么偏偏要华人离开》(1878)等。这些作品大都出自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华商之手,看上去无比辛酸和无奈,充满了诚挚、卑微的态度,然而这就是华裔移民在移民初期的生活状态:不仅做最低贱的工作,而且处处受到排挤和驱逐,可以说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当然这也是当时中国国力日衰的见证。除了华商之外,普通的华裔移民也在用文字表达着心声,不过他们的故事就悲惨多了,作品主要集中在“天使岛”的诗歌上。虽然名为美丽仁慈的“天使岛”,实际上是移民的“监狱”,它是位于旧金山的一个拘留中心,主要拘留那些身份有待确认的亚洲移民。据记载,“天使岛”永远都拘留者几百号华人,而在那里华人过着生不如死的屈辱生活。这些诗歌大都没有标题,但基本表达了华人为中国的命运而悲哀的主题。

移民早期,大部分华裔生活在贫穷与屈辱之中,但也有一部分“上层人士”过着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即所谓的“开化”华人,这些人多为清政府的官员、外派的留学生以及传教士带去的青年,也有自费到美国留学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其文化水平较高,这些“开化”人士成了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主体,也是真正意义上美国华裔文学的开端。和普通华裔移民相比,他们的作品少了一些悲苦与愤怒的色彩,更多的是架起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本书第二章对此进行了详实论证,涉及的作品有李恩富(Yan Phou Lee,1861—1938)自传体小说《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When I Was Boy in China,1887)、容闳(Yung Wing,1828—1912)的《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伍廷芳的《一位东方外交官眼里的美国》(America through the Spectacles of an Oriental Diplomat,1914)、鲍纳荣《一位东亚人眼中的美国文明》(An Oriental View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1934)、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蒋彝《沉默的旅客在纽约》(The Silent Traveler in New York,1950)等。尽管这些作品意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特别是中西文化态势的反差,中国文化处于一种绝对的弱势地位,因而这些作品不免有种“献媚”之味。

经历了初期的低迷之后,美国华裔文学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作者主要在第三、四章展开叙述,与前期相比,这一时期华裔的境遇稍有改善,美国华裔作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作者首先分析了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及其作品,高度肯定了其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比如她的长篇自传体散文《一个欧亚裔人的回忆拾零》(Leaves from the Mental Portfolio of an Eurasian)、短篇小说集《春香太太》(Mrs.Spring Fragrance,1912)等。之后随着社会运动的发展,禁锢束缚华裔多年的《排华法案》的撤销,第二代华裔民众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个阶段出现了以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为首的第二代华裔作家,他们的作品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在他们笔下,华裔告别了僵化的“标签”形象,有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具体作品有汤婷婷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中国佬》(China Men),赵健秀(Frank Chin)的剧本《龙年》(The Year of Dragon,1974) 和徐忠雄 (Shawn Hsu Wong) 的 小 说《 家 园 》(Homebase,1979) 等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随着中美关系的根本改善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人们对华人的认识越来越多,而这一时期美国华裔文学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出现了以谭恩美为代表的新生代华裔作家。在这一批作家眼中,已经把自己当作地道的美国人,而中国文化只是他们的文化背景而已,创作的主题集中在表达两代华裔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从而突出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作者主要在第七章叙述了这一阶段华裔文学的特征,即充满多元化色彩,主要作品除了谭恩美的《喜福会》之外,还有雷祖威的《吃碗茶》、伍慧明的《骨》、黄哲伦的《蝴蝶君》等。

四、结语

《美国华裔文学史》不是一本纯粹的文学史著,而更像一本历史著作一样使我们系统了解了美国华裔群体的生活变迁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由得从民族命运方面考虑华裔文学作品,因而该书具有良好的启发意义,为我国文学史的编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饶芃 子.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唐蔚明.凸显中的文学: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跨文化的变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薛玉凤.华人“单身汉”的悲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分裂家庭”[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25-129.

[4]许双如.“他者”的面具政治——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扮演与族裔主体性建构 [J].当代外国文学,2011(3):58-66.

[5]Arkush,R.David,and Leo Ou-fan Lee,trans.And

eds.LandwithoutGhosts:ChineseImpressionof AmericanfromtheMid-NineteenthCenturytothe Present[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6]Baker,Houston A.,Jr.ThreeAmericanLiteratures:Essays in Chicago,Native American,and Asian-American Literatures for Teachers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s,1982.

猜你喜欢
文学史华裔华人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