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丽华诗歌的张力

2013-08-15 00:42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名作欣赏 2013年27期
关键词:外延张力隐喻

⊙丁 倩[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赵丽华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然而最近几年里,这位诗人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刊布的诗歌作品,大多都遭遇了一个著名诗人不该遭遇的遭遇,它们被读者“拍砖”几乎成了一种惯例。充斥于耳的,是说赵丽华写诗只是把“大白话”通过在电脑上“打回车键”就拿出来发表,“蔑视读者的智力和诗歌修养”。于是网络上毫不客气地赠送给赵丽华一顶帽子:“梨花体”。但是,我们很不解,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诗人,一位经常充任各种文学奖评委的人,她的诗歌创作真的是如此不堪吗?我不敢相信。我以为这里一定有一个问题,即如何阅读诗歌,如何读出一首诗歌作品里的价值,或者说,用什么评价标准来确定一首诗歌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赵诗恐怕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

中外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嬗变和发展历程中,英美新批评对诗歌“本体”特征研究的深入和精细,恐怕是任何个人、任何流派都无法与之比肩的。而“新批评理论的一个最出色的总结,就是所谓‘张力论’”①新批评派自诩,“西方文论几千年朝着一个顶峰前进,这顶峰就是新批评,顶峰上的丰碑就是‘张力论’”②。可以看出,“张力论”是新批评派最引以为自豪的诗歌批评理论。何谓张力论?最先倡导“张力论”的新批评理论家艾伦·泰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③。

简言之,“张力”就是指诗歌意义的外延宽广度和内涵深浅度。而在新批评家们看来,诗歌总是由“语象”组成的。所以“张力”首先存在于这些语象里。一个诗歌语象外延宽广,同时又具有内涵深邃的特质,那就是“张力”大的诗歌语象;反之,一个诗歌语象外延很窄且内涵浅显,那就是张力小的语象。审视一整首诗歌,诗的张力越大价值越高,张力越小越无价值。即如泰特所言,好的诗歌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④。换句话说,好的诗歌就是具有最大张力的诗歌,把诗歌语象的“张力”大小作为评价这首诗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这就是“张力论”。

诗的张力存在于何处?梵·奥康纳1943年曾总结说:“张力存在于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与非形式性之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比喻,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喻的两造之间;反讽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散文风格与诗歌风格之间。”⑤这个总结无疑是全面的。但大概正因为其全面却反而失去了要点。那就是没能突出新批评派一个共识:诗歌的张力主要存在于诗歌的比喻里,即奥康纳所提及的“比喻,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喻的两造之间”。我们知道,新批评派理论家在诗歌“本体”上最醉心的,就是诗歌中的比喻,尤其是隐喻。新批评派重要理论家之一的克利安斯·布鲁克斯就断然地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运用隐喻。”⑥国内新批评研究最负盛名的学者赵毅衡总结道:“高度重视比喻,尤其是隐喻,是新批评派语言研究的一大特色;由于象征主义的巨大影响,大部分现代文论派重视分析象征,所以,新批评在这一点上是独树一帜的。”⑦在新批评家们看来,诗人的功夫就表现在他是否能够创造出具有张力的比喻(主要是隐喻);同样,在他们看来,一首好诗,一定是拥有有力的比喻,尤其是隐喻的诗。我们不妨举一诗歌名句为例加以说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张力论”标准来看,这是一句极具张力的诗句。因为这句诗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隐喻。其喻体是一个景象清晰对立的图画:在“沉舟”旁边,“千帆”驶过。这个图景作为喻体,其第一层外延不假思索地就扩展为该诗句所对仗的下一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继续扩大其外延,那么它的“最极端的外延意义”难道不可以达到“坍塌旧屋和与之相对立的林立的高楼大厦”“腐朽的尸体和与之相对立的通体鲜红的新生婴儿”等等意象吗?而它的“内涵”即喻指,既可小到病愈后的健康,亦可大到诸如“牺牲换得的胜利”,“失败后的成功”,“除旧后的布新”,“绝望旁边潜伏的希望”,等等不断延宕的张力。因此这绝对是最好的诗句。

倘若我们以张力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赵丽华的诗首先无疑是诗,有的还真是好诗。

让我们“细读”赵丽华下面几首诗。这几首是被吐口水最多的“梨花体”诗。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⑧

这首诗是在网上遭“拍砖”最多的一首,它被嘲笑为完全没有诗性:一方面,其内容简直就和厕所里的标语相似;另一方面,它的“语象”,是“大便”、“卫生间”、“便池”,等等,以这些词汇入诗也显得过于粗俗。然而这首诗真的是毫无意义的“非诗”么?按照张力论去评价这首诗,我们立刻就会发现,一切会另成一种气象。

我们首先应当读出这首诗是由一个隐喻构成的。“大便”是赃物,向来是为人所厌恶的,对自己排泄的这种赃物的冲刷清除应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公德底线。这里的“大便”的外延可以扩张到人类自身一切被公共价值观所否定的东西,是一切污秽丑恶、低级庸俗的象征。这首诗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公共场所”,喻指一切公共空间,它与私人场所对立,其基本特征是,在这里个人的行为要受到集体价值规范的约束。然而,人类中却总有那样一些人,就是这里的那些“不冲刷大便的人”,他们把自己制造的种种如“大便”般的赃物泄在公共空间,却从来不想去清除,遗臭遗丑给公众,污人心灵脾肺而不自知。“我坚决不能容忍”,突出了诗人强烈的道德判断乃至于一切价值判断,表明了诗人自觉而鲜明的否定态度和反对立场,即坚决反对留污秽之物于公共空间的态度和做法。这首诗的张力之大显而易见。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乃至于文学艺术这个传统“圣洁之地”,制造“大便”并且丢弃于公共空间的种种赃行,实在已经不是鲜见。我们多么需要《傻瓜灯》作者这样的人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人群”,能够“举起森林般的手”,共同喊出:“我们不能容忍”!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⑨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如此笃定的语气,透漏着些许得意,传达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搭配独自呆在田纳西的处境,一下子就拓展了“意境”。情感变得丰富且耐人寻味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言,是不是会加剧一个人的寂寞呢,自己制作“家”的味道,乐中透着酸涩,酸中又带些许甜美,这不正把在外漂泊的人们那些难以言状的情感很好地诠释出来了么。不过我们从诗歌意义的视角去看,这无疑也是一首很具有张力的隐喻诗。“田纳西”在美国,对于中国诗人来说,那是“异域远方”;对一个愿意工作的人来说,那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就是说独自一个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空间。这是一个很孤独、因而也是很难忍受和坚持的处境。“我做的馅饼”,其外延可以扩大到“我”做的一切东西,比如作为诗人的赵丽华所创作的诗歌;“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里的寓意毋庸多加辨析:对自己在新的领域的成功探索充满喜悦,对自己的在陌生空间的生存能力充满自信。这首诗以及让网友“拍砖”的《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让我立刻联想到赵丽华的另一首诗,那是她对不理解她这类诗歌的人的一个回击:“《让世界充满蠢货》: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歌说三道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对诗人品头论足。”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⑩

这也是一首绝妙的诗,蚂蚁是诗歌中常出现的“语象”,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蚂蚁作为一种富于智慧的小生物与人是有几分相似的,具有社会生活习性,忙碌、协作,它是卑微、渺小的,但又能以小搏大具有力量。而在这首诗中它的能指性是近乎无穷的,蚂蚁的外延可以指向生命,生命个体其实对于宇宙对于历史还不是一样的卑微渺小。一只,另一只,一群,可能还有更多,由他到他们,数量的扩张使得渺小的生物变得有力量,也许正是渺小脆弱的生命,总是相互吸引,聚集在一起。或者蚂蚁的外延还可以指向一切被我所发现的客体,一个,另一个,一群是我认识范围在不断扩展,可能还有更多的那些,是我的探索无法企及的,所知、所思、所感都是有局限的,而探索是无限的,诗到这里的终止,会在读者的解读中得以延续。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赵丽华也有很多表现爱情的诗歌,《当你老了》《我爱你爱到一半》《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朵拉·玛尔》《爱情》《干干净净》《想着我的爱人》都是不俗的作品,赵丽华的爱情诗往往是含蓄多意的,长于展现爱恋中颇为微妙的情感流转,真挚动人。下面选取两首诗歌来展示赵丽华爱情诗的魅力。

《我爱你爱到一半》

其实,树叶的翻动/只需很小的力/你非要看看白杨叶子的背面/不错/它是银色的⑪

诗歌很短却极富张力,“树叶”历来是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语象”。这个看似普通的“语象”在这首诗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这首诗名为“我爱你爱到一半”,这不彻底的爱有什么意义呢?将爱与白杨的叶子联系在一起。白杨树叶子的两面有很明显的色差,一面是泛着油光鲜亮的绿,背面则泛着灰白接近银色。从绿和银这两种颜色上做直观的判断,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孕育生命,代表生机与鲜活。银色是金属的颜色,带有冰冷、稳定的质感。你非要看看背面,非要一探到底,非要追求完美与彻底,能得到什么呢?真相是,有新鲜便有乏味、有激情便有冷漠、有喜悦便有伤感,真诚与欺骗、疼爱与伤害这些极端矛盾的情感藏在爱情里,就像绿色银色共存是白杨树的常态。两面性本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原本就没有绝对完整、纯粹的爱。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戳穿爱情永恒的谎言只需要很小的力,像翻过树叶一样轻易。或者那样理解,爱情本来就有矛盾性不需要探究,接受就好。爱情、杨树叶、绿色与银色,它们的内涵彼此呼应,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外延变得宽广,创造出意蕴丰富的张力性情感表达带给我们更多体验与思索。

《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

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就像一只/张开嘴的河蚌/这样的缝隙恰好能被鹬鸟/尖而硬的长嘴侵入⑫

古有鹬蚌相争的俗语,阐释的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河蚌是水生软体动物,有坚硬的外壳,鹬是以河蚌为食的鸟类,其内涵是指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诗人把女人比作河蚌,把女人渴望爱的状态与河蚌张开嘴的状态联系在一起。这就扩大了两种事物本身,及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外延范围,形成富于张力的结构。河蚌的肉身是柔软而有力的,它可以把壳紧紧地闭合起来,躲避伤害,恰似女人有着柔韧的本质特征,是渴望爱打破了平衡,有了爱的渴望,依靠的渴望,这使力量松懈了,放弃矜持,自我保护的壳出现了缝隙。结果就是被啄食、被毁灭。毁灭她的可能是一个负心汉,或是一段流言蜚语,或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而这些坚而硬、狡黠且具有破坏性的东西正是爱的天敌。诗歌语言的张力就在这种巧妙的组合之间显现出来了。

以上选的一些诗,并不一定是赵丽华最好的诗,一个好的诗人也并不总能创作出好诗,但赵丽华是认真地在进行创作,赵丽华的诗歌是有价值的,值得好好读一读,她的诗看似简单,但在矛盾冲突中形成了和谐统一且富有张力的有机整体。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就像《我爱你只爱到一半》《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我正在等待》等,这类诗歌诗中那看似平淡无奇的词汇是富于深意的隐喻,正是载体和隐旨之间的差异与不对称等关系增强了诗的魅力,理解隐喻、感受诗歌张力要调动心理体验,读者必须感受到诗歌意义的延生,诗性的语言需要有浪漫情怀,而读者的经验体验,文学素养也是影响解读因素。通过分析诗歌的张力来解读赵诗歌,揭示其诗意的复杂性和统一性,可以获得审美愉悦,甚至可以获得文本以外的文化“增值”。而一个懒惰,只以消遣为目的读者在面对作品无法顺畅理解的情况下可能会草率地片面地否定其作品的价值。以上选取的诗歌中有一部分是赵丽华自己解读过我的解读不必和她相同,我的解读她也不必赞同。这便是诗的魅力。

当然,通过对赵丽华诗歌张力的分析,从而肯定她的诗歌并非许多“拍砖者”所说的毫无意义,恰恰相反,赵诗几乎每首都可以认定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但这并不是说明,诗歌都应当如赵丽华这样子去写。尽管时至今日,作为精英文学高雅艺术的诗歌也不得不紧追大众文化的脚步,努力从“纯诗”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使诗歌“审美日常生活化”,但是诗歌的本性还应是格式审美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作为著名诗人的赵丽华在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诗歌创作中,更多一些对“美的追求”,在诗歌通俗化的行进中,尽量满足中国诗歌接受者对诗的“审美期待”。

①②⑦赵毅衡.引言[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54,54-55,93.

③④⑤ 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1937)[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29-130,120,121.

⑥ 克利安思·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1949)[M].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377.

⑧⑨⑩⑪⑫ 廊坊吧.赵丽华其人和她的作品汇集[EB/OL].(2006-09-29)http∶//tieba.baidu.com/p/136385414?pn=1.

猜你喜欢
外延张力隐喻
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硅外延片过渡区控制研究
论张力
入坑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