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艺术与文化软实力

2013-08-15 00:54卢亚明
文艺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通俗大众文化实力

○ 卢亚明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伴随着资本的全球化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文学艺术也不可能局限在民族国家范围内,而是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全球化的历程。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的角逐将更加激烈,除了经济、军事外,软实力将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俗艺术软实力以它的广泛参与性和主动认同性等特点,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作用显得更为明显。包括通俗艺术在内的大众文化愈益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角逐与对话的软实力体现。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理解通俗艺术以及通俗艺术软实力,如何挖掘通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这些都成为当今学界热议的话题。

一、通俗艺术概念

何谓“通俗艺术”?如何来界定“通俗艺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首先,从字面来看,“通俗”与“艺术”在人们的惯常理解中就相互排斥。“艺术”一直被认为是高雅旨趣的专属品,只有那些雅致精美、意味深远的作品才能进入“艺术的殿堂”,它们与创造性和想象力有关,这样的“艺术”一直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联系在一起。而“通俗”则意味着明白晓畅、简单易懂,它与重复、无个性、世俗平凡相关,与“下里巴人”相连,这样的作品被认为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然而,在现代,“通俗”确实与“艺术”连在了一起。在“通俗”通往“艺术”殿堂的路途中,“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文化”(culture),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词,它有着极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史。“文化”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发生着变化。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文化”的界定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含义和用法。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文化”的内涵中显示出一些与“通俗”有关的因素。从20世纪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界定,可以看出“文化”意涵的三种变化趋势:其一,“文化”被看作是对人类生活意义的一种表征。如果我们这样来界定文化:“文化是构成特定人类共同体(特定群体)生活的价值系统及其象征形式,包括制度系统、行为系统、知识与观念系统等,以及更为具体的象征形式领域如神话、宗教、语言、历史、科学和艺术等”①,那么,艺术就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的一种象征形式,是一种文化表征行为。人类生活的意义空间不仅是通过文化艺术表现出来的,而且意义本身就是由文化艺术的一系列象征形式和表征行为所建构起来的。其二,“文化”存在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考察文化。“文化”不是空洞的言说,而是与人们的具体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类共同体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构筑了多样的具有差异的“文化”空间,同时,也建构了不同的生活意义空间。其三,与第二种变化相连,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文化”的身影。正如倡导“文化地理学”的英国学者迈克·克朗(Mike Crang)所说:“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文化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②日常生活这一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目前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日常生活的文化逐渐成为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

可见,20世纪以来,“文化”意涵的种种变化使得“通俗”与“文化”、“通俗”与“艺术”逐渐联系在一起。消费社会形成了日常生活的文化,文化的逐步通俗化、大众化,使得“通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模糊。文化的通俗化,自然使得作为文化的象征形式和表征行为的艺术也随之通俗化。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通俗艺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通俗艺术是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连的,因此,要界定通俗艺术的概念,就需要首先澄清大众文化的概念,以及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现在通行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也称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是指工业化社会以来,出现在都市中的一种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为普通民众带来休闲娱乐并创造意义空间的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涉及的范围很广,几乎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畅销书、网络文学,听流行歌曲,也包括广场购物、广告文化、旅游文化、玩电子游戏等等。这里所说的通俗艺术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它具有大众文化的种种特征,同时又是大众文化中带有审美属性的一系列象征形式和表征行为,包括电影、电视剧、通俗文学、通俗歌曲、流行音乐、MTV等。

二、通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资源

虽然“软实力”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但在历史上,人们早已发现了现代通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价值。

当法兰克福学派的大部分学者对大众文化展开激烈批判的时候,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却对现代通俗艺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本雅明在写于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指出:“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两种现象对传统形态的艺术的冲击的本质更具启发性了,这两种现象便是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③电影等通俗艺术改变了民众参与艺术的方式,从而改变了民众对于艺术的态度。集体观影模式使民众参与艺术的数量剧增,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民众对艺术的感受更加直接和切近,从而拉近了民众与艺术的距离,使民众对艺术采取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度。正如本雅明所言:“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对一幅毕加索绘画的消极态度变成了对一部卓别林电影的积极态度。”④

1964年,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伯明翰研究中心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威廉斯、霍加特和汤普森主要以文化主义作为其方法基础,强调大众文化的民主积极性,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受支配群体或阶层的趣味和价值观的真实表达。中心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霍尔等则主要以结构主义作为其方法基础,强调大众文化的被建构、受规训性,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自上而下的制作过程规则井然,对大众的思想进行专横统治。自此,大众文化研究形成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二分天下的局面,一个认为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强调其民主积极性;一个认为大众文化是自上而下的,强调其受制被动性。其中,结构主义一方主要涉及对通俗艺术的研究,但此时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通俗艺术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资源尚发掘不足。直到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以及“文化领导权”学说,为发掘通俗艺术的软实力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有益启发。葛兰西所谓的“霸权”,是指主导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主导意识形态并不是通过强迫、威胁等强制暴力手段赢得其领导权的,而是通过教育制度、家庭、教会、传媒等文化形式,以一种被大众积极认可的方式取得领导权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通过一种非暴力的手段来形塑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从而赢得大众对于主导意识形态的积极赞同。这种赞同建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对话和民主协商的基础之上,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积极响应,而不是消极无奈的服从。⑤可见,“霸权”和“文化领导权”的形成并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来屈从统治集团的权力压迫,而是让大众心甘情愿地积极参与,并认同统治集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霸权”理论既不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自己创造的肯定自身的文化,也不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集团强加于大众的文化,而是把其看作一个文化冲突与斗争的场所。

此外,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将大众文化看作社会革新、进步的动力。菲斯克将大众文化视为权力关系的一部分,认为“它总是在宰制与被宰制之间、在权力以及对权力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抵抗或规避之间、在军事战略与游戏战术之间,显露出持续斗争的痕迹”⑥。迈克·克朗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出发,认为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等通俗艺术构筑了一个成倍扩展的媒体空间。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核心人物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则发现了通俗艺术对于建构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作用。

三、通俗艺术的文化软实力

自从美国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助理国防部长小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通俗艺术就一直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为人们所关注。2001年,塔利班政府在阿富汗垮台时,印度外长飞赴喀布尔向新的临时政府表示祝贺时,随机带去的不是武器和粮食,而是满载宝莱坞电影和音乐的录像带,并在市面上一分而光。⑦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于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其中文化是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包括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通俗艺术作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显然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资源。然而,通俗艺术本身并不一定就能成为现实中的软实力,它只是形成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资源。约瑟夫·奈提醒人们不要错将软实力的行为与有助于产生软实力的文化资源划等号,即不要混淆了文化资源与吸引的行为。⑧通俗艺术是否能形成事实的软实力,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接受人群和表现形式等等一系列因素。

约瑟夫·奈是这样来界定“软实力”的: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⑨可见,“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事实力,一是经济实力。这两种力量往往采取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采取武力威胁、战争、经济制裁等就是一种强迫的手段,而采取贿赂、交易等就是一种收买的手段。相对于硬实力的强迫或收买,软实力靠的是吸引力。这是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俘获人心的能力,是一种合情合理合法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一种让他人主动认同并心甘情愿接受的魅力。通俗艺术的软实力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指凭借通俗艺术资源所呈现出的柔性吸引力,即以大众文化中带有审美属性的一系列象征形式和表征行为,如电影、电视剧、通俗文学、通俗歌曲、MTV等为资源,通过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认同,凭借一种合情合理合法的说服力量,对于广大民众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结构等方面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引导力和渗透力,从而产生一种促进社会不断革新进步的动力。

目前,通俗艺术软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一种实力的体现,也是在有着文化差异的各民族国家之间促进对话交往的使者。我国现代通俗艺术以其多样化的展现形式,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趣味,不断创新的艺术样式和创作理念赢得了民众的喜爱,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赞誉。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本土的现代通俗艺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软实力作用。

注释:

①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评论》2009年第10期。

②[英]克朗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7页。

③④[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4页、第254页。

⑤陶东风:《文化强国的核心是文化领导权》,《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5期。

⑥[美]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⑦⑧⑨[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第11页、第2页。

猜你喜欢
通俗大众文化实力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实力抢镜
小说的通俗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浅析“大众文化”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