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点睛之笔——鲁班场战斗

2013-08-15 00:46闵廷均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川军渡赤水鲁班

闵廷均

肖华的《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使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知道了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战役。蒙哥马利元帅访问中国,毛泽东回答其提问说“四渡赤水是我一生得意之笔”更使四渡赤水有了许多传奇色彩。党史界、学术界对四渡赤水有很多研究,认为四渡赤水战役使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重新回到了红军,使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的战役。对于四渡赤水之奇之神究竟体现在何处,则很少论及。我认为:四渡赤水出奇兵,其神奇之处就是鲁班场战斗。

一、一渡二渡赤水形势所逼[1]

遵义会议批判了李德博古错误的军事指挥,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成为了中国革命、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遵义会议同时也作出了一个决定,即放弃黎平会议作出的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决策,决定红军兵出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1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经桐梓、习水,拟从赤水、泸州渡江到川西北。川军为了阻止红军入川,除加强长江防卫力量,还派郭勋祺带军尾随红军不断截击、骚扰。毛、周、朱率红军来到习水土城,在土城召开会议作出决定:林彪率红一军团兵出赤水,打通北渡长江的通道;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干部团在土城青杠坡设伏,消灭郭勋祺所部,断掉红军进入川西北的尾巴。但事与愿违,林彪红一军团在赤水复兴场连续与川军发生遭遇战,被迫后退;中央红军主力在青杠坡不仅没有将郭勋祺消灭,红军三五军团、干部团全都投入了战斗,甚至林彪一军团一部也从赤水回援,朱总司令亲临前线,红军仍然损失惨重,濒临湘江惨败之危局。青杠坡之战因对敌情判断不明、轻视川军战斗力、采取添油式的战术,致损失惨重,北渡长江不成,只得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叙永。

中央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叙永,来到云贵川鸡鸣三省之地。蒋介石不想红军在此修养坐大,马上调集中央军、川军、滇军、黔军等40余万军队从四面围了过来,怎么办?云贵川交接之地山高沟深、地瘠民贫、人烟稀少,不利于红军作战和扩大武装力量;加之敌人包围圈即将形成,不走红军又将陷入灭顶之灾。党中央于1935年2月5日至9日在扎西召开会议,决定缩编红军、回师黔北,红军于2月19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

二、打鼓新场之争诞生新三人团

红军被迫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出乎蒋介石及黔军预料,故红军进展神速,战绩卓著,娄山关大捷、遵义战役重大胜利,消灭黔军八个团、打垮吴奇伟纵队、缴获丰厚。一片大好形势下,中央决定建立川滇黔边根据地,这就要打通遵义至毕节的通道,故林彪、聂荣臻向中央提出攻打横亘在遵义毕节间的打鼓新场。张闻天立即在苟坝召开会议商讨策略,参会人员除毛泽东外都同意林、聂意见,认为打鼓新场之敌人数少,红军有胜利之绝对把握。毛泽东持反对态度,认为打鼓新场之敌人数虽少,但城墙高后,中央军、滇军、川军、黔军、桂军等正从四面合围而来,如攻打打鼓新场红军又将陷入敌人包围圈中不能自拔。双方争吵不可开交,毛泽东以辞去前敌司令部政委相要挟,会议最终作出决定免去毛泽东前敌司令部政委之职,攻打打鼓新场。毛泽东很不放心,半夜时分提着马灯找到周恩来,希望周推迟下达作战命令。周恩来此时已经从各方获得了大量情报,蒋介石已经调集重兵向打鼓新场合围而来,红军如攻打打鼓新场将陷于敌人重兵包围之中,周恩来果断下达了停止攻击命令。毛泽东见目的已经达到,又向周恩来建议: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动辑召开十几二十人的会议,费时、又易陷入争吵,达不成统一意见,致使战机流失,因此要相对集中指挥权力。周恩来接受毛泽东意见,苟坝会议继续召开,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或称新三人团。苟坝会议新三人团的成立,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从后台直接走向前台,开始了具体的、直接的谋划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2]

三、谋定而后动鲁班场之战

鲁班场战斗不是土城青杠坡战斗,轻视川军而是自己差点陷入绝境;不是娄山关大捷,必须攻下娄山关才能使红军完成二渡赤水回师遵义的计划;不是遵义战役,挟娄山关大捷之威,一鼓作气而胜之。鲁班场战斗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装备精良、号称精锐之师;追击红军,没有遭到红军的重大打击,心高气傲、士气较旺;先机占领鲁班场以逸待劳,在鲁班场周围居高临下占据地理优势,构筑碉堡、深挖壕沟、设置路障,在蒋介石严令下不主动出击,等着红军进攻。无论天时地利人和红军都不占有,刚刚才经历了打鼓新场之争,为何还要打?

苟坝会议后,如何指挥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这是毛泽东必须思考的问题。要想跳出敌人包围圈,迷惑敌人、调动敌人、让敌人听从红军的安排就是关键。为此毛泽东部署了鲁班场战斗。中革军委于3月14日决定,红军向遵义西南地区转移,求得在转移中与在消灭王家烈部队的战斗中,调动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实行机动,并迅速与控制赤水河上游渡河点,以有利于作战。[3]而鲁班场就横亘在红军西进的路上,控制着盐津河、三元洞两条西进的必经道路,红军西进,不能被鲁班之敌绊住。同时,吴奇伟部逼也逼近鸭溪一带,其他的敌人也向遵义以西合围而来,如果在时间上拖延,势必在成红军面临新的围攻。故鲁班场之战势在必行,能消灭鲁班之敌是上策,不能消灭能让鲁班之敌不敢追击红军也达到了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鲁班场攻击作战,能够迷惑敌人、调动敌人,则能为红军长远的战略计划奠定基础,鲁班场之战达到了调动敌人的目的。[4]

四、重大作用点睛之笔

鲁班场战斗虽然伤亡较惨重,但红军猛烈的进攻,挫伤了敌人的锐气、迷惑了敌人、调动了敌人,是红军四渡赤水的点睛之笔。

红军一渡赤水、二渡赤水没有跳出敌人包围圈,娄山关大捷、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也没有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蒋介石采用“围剿”苏区时的重兵设围、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企图将红军困死在长干山、马鬃岭地带。形势危急,需要一场大战才能绝处还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苟坝会议后谋划了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三渡四渡赤水河的伟大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必须要迷惑敌人、调动敌人,因此红军主动攻击实力强大、占据天时地利的周浑元集团。

鲁班场战斗为三渡四渡赤水赢得了时间。3月15日,中央红军鲁班场西侧的桃花寨一线,南端的团标寺,东南的摩天岭向敌发起进攻。鲁班场周围的山坡上瞬间步枪机枪齐鸣,喊杀声响彻云霄。敌人在碉堡里拼命射击,还派飞机前来助战。战至下午3时,红军相继攻下了白家垭、董家坡等敌人的碉堡阵地,其余各部也逼近了国民党军队的外围阵地,蒋介石认定此战是聚歼红军主力的最佳时机,急调川军郭勋祺模范师、吴奇伟纵队、湘军李觉所部、滇西孙渡部,加上各地民团,总兵力在20万以上,增援鲁班场。敌人已被调动,15日晚20时,中央军委果断下达命令:红军各部立即撤出战斗,迅速向茅台及其附件地区转移。[5]至16日,全部到达指定地域集结,并于16日、17日由茅台及附近地区全部渡过赤水河。[6]红军各部撤出战斗后,敌人摸不清虚实,不知红军是真撤还是假撤,是转移还是引蛇出洞,所以他们一直龟缩在碉堡工事里不敢轻举妄动。鲁班场战斗成功的迷惑、牵制了敌人,为红军三渡赤水赢得了充足的时间,为成功实现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

鲁班场战斗有效的调动了敌人。鲁班场战斗蒋介石急调中央军、川军、滇军、湘军、黔军驰援,打乱了围剿红军的部署;当红军进入古蔺关掉电台主力沿赤水河隐蔽下来,一个团佯装主力部队大摇大摆向泸州前进时,蒋介石误判红军要从泸州渡长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又匆忙调集军队加强长江防线。一时之间,遵义、贵阳空虚,毛泽东立即命令红军在二郎滩、太平渡、九溪口四渡赤水,沿习水、仁怀、遵义、金沙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前锋直指龙里。坐镇贵阳指挥的蒋介石担心红军返回老根据地,急调黔军、桂军、湘军在湘黔边布防,又调滇军孙渡从黔西驰援。调出滇军就是胜利,滇军既也调出,毛泽东挥师从龙里、贵阳掉头西进,直逼昆明,前锋直抵大板桥。红军离昆明只有30公里,昆明震动,龙云将据守金沙江的民团全部调回增援昆明。毛泽东指挥红军直插金沙江,终于跳出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包围圈。所以,鲁班场战斗是毛泽东四渡赤水战役“得意之笔”的点睛之笔。

[1]夏宇立.四渡赤水评价考,炎黄春秋,2010,11:48.

[2]石仲泉.走走党史从苟坝会议到四渡赤水,百年潮,2004,2:64页.

[3]刘华清.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99-100.

[4]关黔新.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新论,军事历史研究,2009,2:48.

[5]刘华清.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09-110.

[6]李镜.新写长征图文档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88-388.

猜你喜欢
川军渡赤水鲁班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超级『鲁班』
『万工始祖』鲁班
聪明的鲁班
四渡赤水:红军为何变得这样灵活机动
从川军看黔军的发展
四渡赤水
鲁班造伞
川军将士抗日出征歌
为何是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