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学》看谭嗣同的平等思想

2013-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仁学君臣谭嗣同

张 敏

(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又号通眉生、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生前所著的《仁学》二卷,为体现其思想的代表作。《仁学》写作于一八九六年至一八九七年间,谭嗣同著《仁学》的目的也就是要系统阐述他的政治主张,借以救中国,图自强。

在《仁学》中,谭嗣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理论原则,即“仁——通——平等”的原则。“仁”本是一个古老而具有丰富涵义的思想概念,从孔子开始到后来历代儒家学者都对“仁”进行了各种不同的诠释,谭嗣同也借用“仁”来表达他的宇宙观、政治主张和伦理观念,并在在《仁学》中赋予其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涵,谭嗣同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的涵义则以“‘道通为一’为最浑括”,“通”具体表现为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通之象为平等”,即“通”的标志为平等。谭嗣同还指出“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即只有实现平等的原则,才能做到“通”,并最终实现“仁”的理想境界。平等既是实现“仁”的手段,也是区分“仁”与“不仁”的标志。所以说《仁学》中所阐述的“仁”的思想,其核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哲学抽象化。”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贯穿于整个《仁学》著作当中,实为《仁学》思想的主线。

谭嗣同宣传资产阶级平等思想是与他对封建纲常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由于三纲五常的存在,以致君臣不平等,官民不平等,父子不平等,夫妻不平等,兄弟朋友不平等。为宣扬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谭嗣同展开了对封建纲常伦理道德的猛烈批判。

首先,谭嗣同揭示了封建纲常的实质。谭嗣同说,“中国积以威刑箝制天下,则不得不广立名为箝制之器”,“于箝制之术不便,故不能不有忠孝廉节等一切分别等衰之名。”这就指明了封建纲常实质上是封建专制制度束缚、压制人民的工具,是明显不平等的法则。封建纲常何以能成为束缚、压制人民的工具?是因为“则赖乎早有三纲五伦字样,能制人之身者,兼能制人之心。”甚至“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谭嗣同揭露封建纲常不仅限制人的人身自由,而且是对人的心灵、灵魂的扼杀、禁锢,所以封建纲常“其为祸亦暴著于世矣”。

其次,针对封建纲常造成的君臣不平等、父子不平等、夫妻不平等,谭嗣同对其展开了批判,首要的是对君臣不平等关系的批判,倡导君臣、君民关系的平等。谭嗣同认为封建纲常中的君臣一伦是罪魁祸首,因为“君臣之祸亟,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谭嗣同继承了孟子朴素的民本思想,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都皆为民,因“民不能相治,亦不能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既然是共举,则不是君择民,而是民择君,君不是高高在上远甚于民,而是与民同辈;既然是共举,则君末民本,民既可共举其君,也可共废其君,所谓的君不过是为民办事者罢了。谭嗣同通过这一番对君主起源问题的推论,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君民、君臣之间不平等的合理性。对于“忠”,谭嗣同认为忠是相互的、平等的,不能专责臣忠于君,他对忠进行了新的诠释,“古之所谓忠,中心之谓忠也。抚我则后,虐我则雠,应物平施,心无偏袒,可谓中矣,亦可谓忠矣。”如果君为独夫民贼,民却以忠待之,则是辅桀、助纣了。最可贵的是谭嗣同不仅仅停留在对君臣不平等、君主专制之祸的揭露上,甚至提出要仿效“汤武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族贵族的专制统治。

其三,谭嗣同对三纲中的“父为子纲”进行了批判,倡导父子关系的平等。对于因封建伦常所造成的封建家庭内部的不平等,谭嗣同是深有体验的。谭嗣同幼年散母,既失母爱,又得不到父爱。正如梁启超所说,谭嗣同“幼散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谭嗣同自己也提到“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这种所受封建家庭伦常压迫的切身体验使谭嗣同对父子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同样入木三分,也使其更迫切的倡导父子关系的平等。在谭嗣同看来,父子之间的不平等与君臣之间的不平等比较起来,更能禁锢人、束缚人。他说:“君臣之名,或尚以人合而破之。至于父子之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封建纲常中存在着“父母配天”的思想,认为父母是天,是代表天管理子女的,所以子女应该尊天意,绝对的遵从父母的旨意。谭嗣同则认为天下生民都是天生的,子也是天生的,父也是天生的,父子双方应该平等相待。“父为子纲”强调子对父尽孝,对于孝,谭嗣同从庄子所说的“相忘为上,孝为次焉”的思想出发,指出“相忘则平等”。谭嗣同还大胆的提出,孝并不是天经地义而存在的,“法尚当舍,何况非法;孝且不可,何况不孝哉?”

封建纲常中的“夫为妻纲”要求女子对自己丈夫的绝对服从,这是造成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夫妻关系不平等也是谭嗣同批判的对象。谭嗣同为处于专制社会下的妇女所受的迫害鸣不平,对这些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揭露和鞭笞。如封建社会无视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的巨大伤害而强迫妇女穿耳、缠足,谭嗣同认为这实在是“残毁其肢体”的行为,是“尤杀机之暴著者也”。为使妇女免遭肢体摧残之苦,谭嗣同积极倡导设立“不缠足会”。谭嗣同批判封建社会百务不讲,却独于把嗣续看成绝对重大的事情,这真是大谬误!不独于此,由重视传宗接代而重男轻女,谭嗣同认为重男轻女真是“至暴乱无理之法也”。谭嗣同揭露封建社会男子则妻妾成群,纵淫无忌,而女子一淫即罪至死,甚至“驯至积重流为溺女之习,乃忍为蜂蚁豺虎之所不为。”

在批判和揭露因封建纲常造成的诸多不平等现象之后,谭嗣同提出了他自己认为理想的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模式。谭嗣同于五伦之中独倡朋友一伦,认为只有朋友一伦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惟朋友乎。”而其余四伦“皆为三纲所蒙蔀,如地狱矣。”而且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双方都拥有自主交往的权利。所以,谭嗣同认为理想的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应该像朋友那样,平等、自由。谭嗣同说,“与国人交,君臣朋友也。”父子之间应“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朋友也。”夫妇之间应“可合可离,……夫妇朋友也。”通过独尊朋友一伦,倡平等自由的风气,促使其他四伦不废自废。这对冲破封建纲常的束缚,倡导资产阶级平等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谭嗣同勇于揭露专制社会下封建纲常所造成的社会诸多不平等现象,积极倡导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但他把最终解决社会不平等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冀希望于用宗教来治理国家,教化民众,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在《仁学》中,谭嗣同提出中国应“以天纲人,世法平等,则人人不失自主之权,可扫除三纲畸轻畸重之弊矣。”谭嗣同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还不可能深入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产生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因素,也没有正确剖析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强调通过破个人的执见,来作为实现社会平等的途径,这实在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空想。

[1]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291.

[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05.

[3]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291.

猜你喜欢
仁学君臣谭嗣同
兄弟草原
狱中题璧
出尔反尔的誓言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梁启超视界中的谭嗣同*
湘剧《谭嗣同》创作始末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