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2013-08-15 00:54刘西华
科技视界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传统

刘西华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0 引言

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时代的繁荣,人们愈来愈习惯快节奏的生活,而由互联网媒体滋生出的“快餐文化”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其迅捷的信息传播速度同时又促进了这种文化的生成及更换。这种依赖于网络媒体的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其在方便信息传播、拓宽人们思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与这种文化相对应便是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无数璀璨的经典,有教人向善的《三字经》,有修身养性的《菜根谭》,有前车之鉴的典故,有百代相传的箴言。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下越来越被漠视,正逐渐被现代文化推向边缘,其独特的教化魅力正一点点失去。如何最大化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90 后”大学生正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建设阶段,心智还不够成熟,对文化精髓、糟粕的甄别力还不够,极易被误导。 而“90 后”大学生能理想信念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如何让传统文化的养料滋养出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花朵,如何深化传统文化的主旨要义,让其在“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架构上起到稳固的建设作用, 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正逐渐被淡化,其积极的教化和引导意义自然也被弱化了许多。庆幸的是,仍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在对人们理想信念方面的新内涵,并将其主旨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 纵观文献,万慧琳[1]等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况;张建光[2]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张鹏飞[3]等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进行了再思考。 诸如此类文章不乏, 但针对“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并试图发觉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独特长处的资料却鲜见报道。 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1 “90 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不可否认,“90 后”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整体上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

他们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比较关心,爱国主义强烈。 比如,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3.14 事件、5.12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给“90 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带来了巨大考验,他们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良好的判断能力,正逐渐开始承担起社会责任。 再比如,在2012 年9 月份,中国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产生了分歧,大陆各地频发抗日游行,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及所采取的方式上,“90 后”大学生都能准确把握好事态,表现了很好的大局观。

但由于生长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原因,“90 后” 大学生理想信念仍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物质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90 后”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捧在掌心,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考虑事情多以自己为中心,集体主义意识缺乏。同时,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 西方文化的涌入给“90后”大学生群体带来思想冲击,对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带来了冲突和碰撞。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民主自由等政治观念,造成了“90 后”大学生的盲目崇拜,对他们的理想信念造成了一定的扭曲。 比如,他们的理想信念淡薄、不稳定,政治意识不强。 网络时代滋生的良莠不齐的现代文化浸润着他们的思想, 西方的文化理念使他们变得“物质化”,由此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削弱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给“90 后”大学生群体的压力正越来越大,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呵护,成长历程较为顺利,缺少磨练,导致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抵抗力较弱,极易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情况。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他们更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往往过分看重了个人理想,淡化了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的文化氛围对“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说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很多家长有着严重的崇洋媚外的观点,认为“凡是国外的都是好的,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 这种观点的日益熏染更加重了传统文化被漠视的程度。

2 传统文化在“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魅力,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圣人古训、儒、释、道家经典所宣扬的仁爱万物、修身养性、道法自然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教化意义。 比如,儒学经典《礼记》中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化人们先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再为社会国家尽职尽责;佛教中有“罗汉”和“菩萨”之分,罗汉宣扬的观念便是修身养性,菩萨宣扬的观念则是普渡众生,其精神旨意与儒家经典是相通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也有“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教化观点。 因此,无论从那个学派角度来讲,传统文化中教化世人“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的主旨仍是符合现代社会现状的,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90 后”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谓的“内外兼修”,用现代话来讲,对内,即对自身,要求严于律己,提升个人素质;对外,即对社会、国家,则要积极入世,奉献自我,关心国家建设。 以下具体来讲:

2.1 内修——个人理想信念观

《菜根谭》曰:性定菜根香;《礼记·中庸》中云“君子慎独”;《论语·学而》:“君子责己,小人责人”,这些都是从说个人修身养性的。经典传统文化奉行的这些理念,用在当今的“90 后”大学生群体,便是指他们个人理想信念观的建设。这些信念意识都是通过教育和主体精神的能动发挥,在人们心灵深处形成有可能实现的文化信条,而如何让这些经典的文化和“90 后”大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找到切入点则是至关重要的。若从理想信念的角度和层次来讲,个人理想实则又和道德理想、职业理想是相关的,所谓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都要求人要克己、自律、诚信、感恩等。而这些精神主旨和要义在传统文化中是可寻见根迹的。无数警醒世人的经典都教育人们做“君子”,要克己复礼,要恭、宽、信、敏、惠。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90 后”大学生频频出现的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正是与“君子”的要义背道而驰,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养料。 《三国演义》里“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的吕布,便是活生生“人无信不立”的例子,即《论语·为政》中所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意思。 可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仅不是落后,还是对现代文化有力而必要的补充,对于“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外修——社会理想信念观

此处的社会信念观是指“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层面的旨意,是和个人信念观想对应的。 如上一节所述,“90 后”大学生当前的社会理想信念意识淡薄,而社会理想信念表现在多个层次,既有“爱国主义”层面的意思,又包括为社会、国家建设奉献自我的精神内涵。宋朝的岳飞、陆游满腔的爱国热血,在现代社会仍值得我们歌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王安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对“90后”大学的理想信念依然起着积极的教化作用。 比如,2012 年,中国和菲律宾、日本发生南海争端、钓鱼岛争端,这些大事件对“90 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产生考验;面对屡屡曝光的官场贪腐现象,如何让他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树立健康的社会理想信念观,做到“克己奉公”(语出《后汉书》),教育工作者便可借助传统文化这一有力工具,对“90 后”大学生施以教育。

以上所以道种种经典文化在“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的作用,只若管中窥豹,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广阔无穷的,古书、古训、典故等等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载体从不同的角度都在对人们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如何让其发扬光大,用以指导“90 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做到“内外兼修”,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3 加强传统文化对“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具有鲜明的紧迫性,他们正处于人格和价值观逐渐健全的成长阶段,教育工作者应适时地对他们的理想信念进行引导。 加强传统文化对“90 后”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传统文化积极的教化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正确理想信念观的树立

对“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甄别理想信念观的美丑、对错,包括个人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简而言之,就是先让他们“明事理,晓是非”,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举个例子,就社会理想信念而言,并非“当一名科学家”才是伟大的,“想做一名工人”就是渺小的。 如何让“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探讨加强他们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课题。

而让“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比如,《弟子规》中有语:“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是在讲对于不合适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别人,如果答应了,进退都是错的,去做了则做错了事,不去做则失信于人。 再如,在当前较为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一些“90 后”大学生往往失去了自我决断的能力,人云亦云,凡事都喜欢跟风,最终遭受不必要的挫折,但若能深谙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并深刻地体会和实践,相信总能做出一番成就的。 管中窥豹,诸如此类能对“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信条产生积极引导的古语、古籍、典故很多,教育工作者如能从这些角度把握好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对“90 后”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观的树立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2 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力度

作为“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打头阵的高等院校,应适当的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普及,可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门类。比如,山东大学近年来大力推广儒学教育,将《论语》学习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以及社会上逐渐兴起的“国学热”等焦点,都是很可喜的现象。 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对“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也应分为多个方面,对他们的信仰、审美、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

具体说来,除了在大学的课堂上增设门类多样的课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 如,可组织学生观看文艺色彩浓厚的戏剧演出;可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可将“大家讲坛”等优秀的电视剧目嫁接到日常的理想信念教育上来,让学生从“于丹讲《论语》”和“易中天评《三国》”中领悟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

3.3 将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结合起来

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对“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如能将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主旨结合起来,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对与“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推动是巨大的。比如,西方的哲学家叔本华、尼采所奉行的哲学理论在《周易》、《道德经》、《庄子》中都可以找到;将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左转》所云“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和屈原在《离骚》里写到的“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结合起来。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促进多元文化的相得益彰,更能有效地推动“90 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现代文化其鲜明的特点是娱乐性和更新的快速性,即所谓的快餐文化。 充斥在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中的多是各种娱乐节目,如近年来不断走红的《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吸引了很多“90 后”大学生的关注。 教育工作者如能准确把握现代文化的走向,及时准确的在课堂上给予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还是能有机结合并发挥其教化意义的。 再比如,2012 年7 月,网络上兴起了“杜甫很忙”的恶搞,其娱乐性也吸引了很多“90 后”大学生的眼球,诸如此类的各种恶搞也不断涌出。 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时候要更能把握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出现摩擦时的状况,从积极的角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成一棵大树,以现代文化为躯干,让其开满多元文化竞相绽放的花朵,而那一个个硕大的果实便是理想信念鉴定、积极向上的“90 后”大学生群体。

4 结语

“90 后”大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个大课题,如何从多个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传统文化其博大的精神内涵历久弥新,相信其在“90 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上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加大文化建设正为发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和新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高校应当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的主旨要义发挥到极致。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应当赋予我们文化强国的心态,我们应当从传统中汲取精华,用传统经典滋养现代文化,最终发挥“文化”其无可匹敌的教化意义,其对“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设作用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1]万慧琳,王陈,刘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况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1.

[2]张建光.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探析[J].管理学家,2011,12.

[3]张鹏飞,吴月.高校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传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