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振穴位检测技术皮肤科临床与中医理论应用研究进展

2013-08-15 00:47皋鸿凯张怀亮刘倩潘钰蔚高倩李里
关键词:荨麻疹过敏原共振

皋鸿凯 ,张怀亮 ,刘倩 ,潘钰蔚 ,高倩 ,李里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9;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南京 210042)

生物共振技术理论源于L.V.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量子物质波理论[1],物质波理论认为任何物质都具有特定的物质波特性,鉴别一种物质波与另一种物质波是否相同,取决于即是否产生共振(信号叠加),该理论对物质的物理学贡献使得后人对人(生物物理学)的了解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近几年来,相关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人们的研究发现,由于中医经络穴位的低电阻特点,生物共振技术可应用在皮肤科和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中[2-4],如中药适应性检测与中医辨证施中草药及中医古方的相关性研究,以及在皮肤科临床与中医理论研究,化学药物和食物等不耐受物质的检测、检测生理指标、诊断疾病、消除病理性生物电磁场效应、补充减弱的生物场信息等研究,引起大家的重视。

1 穴位生物共振技术的中医理论的研究

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共振人体应用研究科学家将波粒二象性量子物理理论和法拉第的电磁场学说,应用到人体的生物场信息检测研究中,2004年以来,张氏[3]根据物质波理论提出了中医经络与细胞生物场理论假说,并通过选用生物共振人体穴位物质波检测技术,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研究。

1.1 中医阴阳学说与皮肤科临床的量化研究 高倩等[4]“发散与收敛中药干预急性荨麻疹的临床量化指标与阴阳学说符合度探讨”,结果通过32例急性期荨麻疹患者重复试验,试验组23种发散药中筛选出22种;对照组12种收敛药中筛选出0种,符合阴阳对立的基本理论,其中,排在前5位的发散药分别为防风、蝉蜕、荆芥、蔓荆子、辛夷;结论急性荨麻疹选用发散类中药符合中医基本理论。

1.2 中医辨证施治的量化研究 张怀亮等[5]通过慢性荨麻疹患者生物共振技术中药适应性检测,结果与传统方药“玉屏风散”非常接近。结论生物共振技术中药筛选与传统中医用药基本吻合,对量化中医辨证施治用药提供了一种量化新技术。

1.3 穴位生物共振技术病因分析研究 传统疾病的病因学生化研究由于检测项目非常有限,一般一次只检测1个或数个致病因素,最多数十个。而穴位生物共振技术可以在1 h内检测完数百上千个致病因素,可称之为“病因分析”技术。张怀亮等[6]运用生物共振技术对46例斑秃患者检测结果病因分析示斑秃环境化学物质作为首要病因 39例(84.78%)、植物类 26例(56.52%)、电磁辐射 19例(41.30%)、动物蛋白 15例(32.61%)、寄生虫 12例(26.09%)、动物脂肪6例(13.04%)、微生物7例(15.22%)、酒类 4例(8.70%)、精神因素 3例(6.52%)、食用真菌2例(0.04%)。张氏还将该技术应用于13例寻常性银屑病与28散在性白癜风病因分析研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以上研究均显示出,作为穴位生物共振新技术,在疾病的病因学检测方面,正显示出其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物理因素等致病因素人体检测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穴位生物共振技术中药与天然植物人体适应性客观化研究

因人体药物筛选由于其危险的未知性,包括涉及到伦理学等无法预料的问题,人体药物筛选基本上是被禁止的。但由于中医穴位生物共振技术的安全性以及简便快捷,我们可以进行中药或天然植物的人体适应性筛选研究,临床初步研究报告显示出新的前景。

2.1 慢性荨麻疹天然植物精油筛选 陈正琴等[7]对慢性荨麻疹患者160例应用生物共振技术对27种植物精油临床适应性的检测,目的找到慢性荨麻疹患者植物精油的最佳适应品种。方法采用经络生物共振技术,通过人体经络穴位检测筛选植物精油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适应性,并与检验标准品作对照。结果27种植物精油160例慢性荨麻疹的适应百分率为10.63%~26.25%,平均为18.38%。所有的植物精油均有适应的患者,排列在前10位的植物精油分别是俄罗斯松针、澳洲红桔油、北美橙花油、摩洛哥天竺葵油、西印度姜油、斯里兰卡香茅油和西班牙茴香油、法国迷迭香油、印度薄荷油和澳洲柠檬油。结论部分植物精油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适应性较好,可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康复治疗。

2.2 斑秃天然精油筛选 陈正琴等[8]在斑秃患者对27种植物精油适应性检测结果分析研究中,采用生物共振技术对33例斑秃患者予以27种植物精油进行检测,统计其适应性。结果27种植物精油对33例斑秃的适应百分率为9.09%~27.27%,平均为16.56%。所有的植物精油均有适应的患者,排列在前10位的植物精油分别是:鼠尾草、丁香、茴香、柠檬、依兰、茶树、罗勒、玫瑰、尤加利和红桔。结论斑秃患者对部分植物精油的适应性较好。以上研究均显示出穴位生物共振技术在疾病的天然植物(中草药)的人体筛选方面正在显示出他的新动向和应用前景。

3 穴位生物共振技术不耐受物质(过敏原)检测技术与传统过敏原检测技术的比较研究

生物共振技术是以物质电磁波信息作为检测对象,通过波的共振判断该患者人体内是否有已知的不耐受(过敏原)物质,是物理范畴;而传统的变应原检测主要针对Ⅰ~Ⅳ型变态反应,属生物化学范畴,两者缺乏一定的可比性。穴位生物共振不耐受物质检测与传统过敏原检测技术存在较大的联系,但不等同,国内有较多对比检测报告可以证明这一点。

3.1 生物共振技术与斑贴试验 谢小元等[9]五家医院联合在比较生物共振法和斑贴试验筛查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疑致病物质是否一致性的实验中,对83例临床可疑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286个可疑致病物质,利用生物共振法进行筛查和斑贴试验。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符合率为77.68%,Kappa指数为0.46,提示生物共振法检测安全、快速、无创,有可能用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可疑致病物质的早期筛查。

3.2 生物共振技术与酶联免疫法 李胜兵等[10]MORA-Super生物物理治疗仪与酶联免疫法检测过敏原对比分析,探讨MORA-Super生物物理治疗仪过敏原检测与酶联免疫法检测过敏原的有效性。对249例螨虫过敏的患者分别进行MORA-Super生物物理治疗仪过敏原检测与酶联免疫法过敏原检测,结果:MORA-Super生物物理治疗仪的过敏原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法过敏原检出率(P<0.05)。

3.3 生物共振技术与皮肤点刺试验 王建良[11]以常见的10种变应原测试液为抗原,依次进行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检测及皮肤点刺试验检测(skin prick test,SPT),以AR阳性病史及SPT阳性结果与病史相符为AR诊断标准,并以确诊为AR患者的SPT检测结果为标准,探讨摩拉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MORA-super)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变应原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结果139例患者中SPT阳性且与病史相符124例,确诊为AR,以确诊为AR的124例SPT检测结果为对照,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检测屋尘螨符合率为83.8%,敏感度78.6%,特异度88.2%,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83.3%;艾蒿符合率为85.5%,敏感度80.0%,特异度89.2%,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86.8%;结论认为,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检测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的检测结果与SPT结果符合率较高,其用于变应原检测确实可行。目前临床常用的变应原检测试验为 皮 内 试 验 (intradermaltest,IT)、 点 刺 试 验(skinpricktest,SPT)、斑贴试验(Patehtest)、变应原特异性IgE(slgE)检测,这些方法虽无法像穴位生物共振技术那样在短时间内检测数千甚至上万种物质,这也是他最大的优势。

4 穴位生物共振技术皮肤病治疗

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治疗方面,穴位生物共振技术和目前的抗过敏治疗完全不同,穴位生物共振技术是通过人体穴位将过敏原(不耐受物质)物质波,通过相同物质波物理信号叠加技术将机体或体外采集的不耐受物质检出,并通过信号数据化和电脑存储技术储存于电脑中,然后再通过一个物质波数据信号镜像反转技术,将致病的物质波信号反转和放大,再输入人体,以抵消原有的致病物质波信号,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目的。

4.1 荨麻疹生物共振治疗 向全英等[12]运用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对237例患者进行检测和脱敏治疗,疗程以10次为准,间隔5~10 d治疗1次,治疗程序由系统内设,结果:痊愈129例(54.4%),显效 70例(29.5%),好转 32例(13.5%),无效 6例(2.5%),摩拉生物共振系统脱敏治疗23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3.9%,总治愈率为54.4%。结论是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可有效地治疗慢性荨麻疹,无明显不良反应。车德亚等[13]在探讨生物共振脱敏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对于17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别进行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和生物共振脱敏治疗,治疗8周后开始观察疗效,每4周观察1次,并在停止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传统抗组胺药物组在疗程1个月(1个疗程)治疗有效率98.3%,生物共振组有效率56.7%。而疗程结束2周后抗组胺药物组治疗有效率53.3%,复发率47.7%;生物共振组有效率89.3%,复发率1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为生物共振系统较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远期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4.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生物共振治疗 在止痛治疗方面,穴位生物共振主要调节和降低机体疼痛神经传出的生物物质波信息,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如李雪松等[14]运用生物共振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康复的影响试验中,对照组使用维生素B1100 mg,每天1次以营养神经及尼美舒利0.1 g,每天2次以消炎止痛,连续使用1个月。治疗组除给予以上药物治疗外,每3 d加用生物共振治疗1次,生物共振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以上报道显示出穴位生物共振技术在皮肤变态反应疾病和疼痛的治疗方面完全区别于传统药物抗过敏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新技术,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5 小结与展望

在我国,穴位生物共振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从早期在国内的过敏原(不耐受物质)检测开始,现随着该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用药、植物(中草药)人体适应性检测(量化)等一系列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不难发现,穴位的生物共振技术有望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不断加深的穴位生物共振技术在皮肤科和医学其他领域中不耐受物质的检测应用研究,以及穴位的生物共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因此穴位生物共振技术无副作用、方便快捷的优点,特别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可喜进展,作为人体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技术,有望为中医理论研究找到一种崭新的客观量化研究新方法。

[1] 江向东,黄艳华.量子物理学 [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81.

[2] 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5):329-331.[3] 张怀亮,林彤.细胞生物场效应论与经络实质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4,25(8):1-3

[4] 高倩,张怀亮,刘倩,等.发散与收敛中药干预急性荨麻疹的临床量化指标与阴阳学说符合度探讨 [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5):398-400.

[5] 张怀亮,潘钰蔚,陈正琴,等.慢性荨麻疹生物共振技术中药筛选与传统方药一致性比较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04-206.

[6] 张怀亮,陈正琴,刘倩等.46例斑秃患者经络生物共振检测结果病因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2):96-97.

[7] 陈正琴,潘钰蔚,刘倩,等.慢性荨麻疹患者160例对27种植物精油临床适应性的检测 [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3):152-154.

[8] 陈正琴,潘钰蔚,刘倩,等.斑秃患者对27种植物精油适应性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2):86-88.

[9] 谢小元,赖维,刘玮,等.生物共振法与斑贴试验筛查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疑致病物质的临床对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12):756-757.

[10]李胜兵,吴晓燕,李红胜.MORA-Super生物物理治疗仪与酶联免疫法检测过敏原对比分析 [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5):1091-1093.

[11]王建良.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检测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的初步评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5):1653-1655.

[12]向全英,巩杰,张阳秋,等.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237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0,31(6):763-764.

[13]车德亚,李锦,陈新.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10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20-21.

[14]李雪松,王喆.生物共振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143-144.

猜你喜欢
荨麻疹过敏原共振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过敏原检测靠谱吗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ZJP56型组合绳锯组锯机超谐共振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凝心聚力 互促共进 实现机关党建与文明单位创建合拍共振
过敏原检测到底准不准确